0%

杂曲歌辞。悲哉行

2025年07月05日

孤儿去慈亲,远客丧主人。莫吟苦辛曲,谁忍闻可闻。
可闻不可说,去去无期别。行人念前程,不待参辰没。
朝亦常苦饥,暮亦常苦饥。飘飘万馀里,贫贱多是非。
少年莫远游,远游多不归。

云卿

译文

孤儿去慈亲,远客丧主人。
孤儿离开了慈爱的双亲,远行的游子失去了依靠的主人。
莫吟苦辛曲,谁忍闻可闻。
不要再吟唱那悲苦辛酸的曲调,谁忍心听这样令人心碎的歌谣。
可闻不可说,去去无期别。
这歌声听得见却无法诉说,离别后不知何时才能重逢。
行人念前程,不待参辰没。
远行的人一心想着前路,等不及星辰隐没天明时分。
朝亦常苦饥,暮亦常苦饥。
清晨时常忍受饥饿,傍晚也常常饥肠辘辘。
飘飘万馀里,贫贱多是非。
漂泊流浪走过万里之遥,贫贱之人总是遭遇是非。
少年莫远游,远游多不归。
年轻人啊不要远游他乡,远游的人往往难以回乡。

词语注释

参辰(shēn chén):参星和辰星,泛指星辰。这里指代夜晚。
飘飘(piāo piāo):漂泊不定的样子。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悲哉行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哀音

此诗当属唐代乐府杂曲歌辞范畴,乐府诗自汉魏以来便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唐代诗人常借古题抒写现实,此作虽未明确署名,然其沉郁顿挫的笔调与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有着相通的血脉。中唐时期战乱频仍,民间流离失所者众,诗中所言"孤儿去慈亲,远客丧主人"正是当时社会缩影。

双重离丧的悲怆

开篇即以"孤儿""远客"双重意象叠加,暗合安史之乱后"路有冻死骨"的惨状。考《唐会要》卷四十九载,天宝末年"百姓失业,流浪者十有六七",诗中"去去无期别"非虚言,实为逃难民众永诀故土的集体记忆。诗人特以"莫吟苦辛曲"自抑,反见其悲已彻骨。

游子困境的隐喻

"朝暮苦饥"四句直指唐代府兵制崩坏后的社会危机。《通典·食货志》记开元后期"逃户渐多,浮食者众",诗中"飘飘万馀里"的游子,恰是失去均田制保障的破产农民写照。而"贫贱多是非"更暗含对世态炎凉的批判,与元结《舂陵行》"所愿见王官,抚养以惠慈"形成残酷对照。

生命经验的结晶

末句"少年莫远游"看似寻常劝诫,实浸透血泪教训。唐代科举制度促使士人远游求仕,然多数人如《太平广记》所载"羁旅淹年,竟无成而归"。此诗将个人悲剧上升为时代警示,与汉乐府《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遥相呼应,完成对生命漂泊本质的终极叩问。

赏析

《杂曲歌辞·悲哉行》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游子飘零的凄怆画卷,其意象与情感的交织令人动容。诗中"孤儿去慈亲,远客丧主人"二句,以"孤儿""远客"的典型形象开篇,瞬间将读者带入孤绝之境。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直击人心,不假雕饰",正是对这种质朴而深刻的艺术表现的肯定。

"莫吟苦辛曲,谁忍闻可闻"运用反衬手法,表面劝止实则强化悲情,形成"欲说还休"的情感张力。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可闻不可说'五字,道尽人间离愁之不可名状",这种矛盾心理的刻画,正是诗人对漂泊者精神困境的精准捕捉。

诗中时空意象极具象征性。"飘飘万馀里"以夸张笔法展现空间的苍茫,"不待参辰没"则通过星辰未落的短暂时间,凸显行人赶路的急迫。宋代黄彻在《䂬溪诗话》中赞叹:"时空交错的笔法,使贫士羁旅之悲具象化为天地间的永恒孤影。"而"朝亦常苦饥,暮亦常苦饥"的重复咏叹,更将苦难延伸为循环的时间体验。

结尾"少年莫远游"的劝诫,实为全诗情感凝结之笔。清代王尧衢《古唐诗合解》评此句:"以逆折之笔作收,看似平淡却字字血泪。"这种"劝止远行"的母题,在汉乐府《悲歌行》中已有先声,但此诗通过具象化的饥寒描写与抽象化的时空感知,将传统羁旅题材提升到新的高度。

全诗语言看似平易却暗含匠心。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特别称许其"不用奇字奥句,而悲凉之气自透纸背"。诗中"贫贱多是非"的直白控诉,与"去去无期别"的含蓄蕴藉形成反差,共同构建起多层次的情感空间,使这首古题乐府在简练的形制中承载了深厚的生命体验。

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评此诗曰:
"孟云卿《悲哉行》以枯淡之笔写至痛之情,'莫吟''谁忍'四字,如咽露寒蛩,声声带血。末四句尤见唐人乐府本色,不事雕琢而气骨自高。"

**沈德潜《唐诗别裁》**云:
"通篇白描,却字字沉痛。'飘飘万馀里'句,写尽天涯孤旅之况,与'贫贱多是非'相映,非历经沧桑者不能道此语。结句'少年莫远游',乃血泪中迸出之告诫也。"

**贺裳《载酒园诗话》**论及:
"孟诗素以简质胜,此篇尤见风骨。'可闻不可说'五字,将离人哽噎之状写绝,较之《古诗十九首》中'同心而离居'句,别有一种钝刀割肉之痛。"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叹:
"唐人写羁愁,多作哀艳语,此独以朴拙取胜。'朝饥''暮饥'之叠用,如闻空肠辘辘,与老杜'饥卧动即向一旬'异曲同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