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横吹曲辞。折杨柳

2025年07月05日

杨柳多短枝,短枝多别离。赠远累攀折,柔条安得垂。
青春有定节,离别无定时。但恐人别促,不怨来迟迟。
莫言短枝条,中有长相思。朱颜与绿杨,并在别离期。
楼上春风过,风前杨柳歌。枝疏缘别苦,曲怨为年多。
花惊燕地雪,叶映楚池波。谁堪别离此,征戍在交河。

孟郊

译文

横吹曲辞。折杨柳
横吹曲调·折杨柳
杨柳多短枝,短枝多别离。
杨柳枝条多短小,短枝常寄离别情。
赠远累攀折,柔条安得垂。
赠别频频折枝条,柔嫩柳枝怎垂青。
青春有定节,离别无定时。
青春自有季节限,离别却无定时辰。
但恐人别促,不怨来迟迟。
只忧离别太匆匆,不怨归期迟又迟。
莫言短枝条,中有长相思。
莫道短小杨柳枝,内含绵绵相思意。
朱颜与绿杨,并在别离期。
青春容颜与绿杨,同在离别的时期。
楼上春风过,风前杨柳歌。
春风拂过小楼阁,风前杨柳唱离歌。
枝疏缘别苦,曲怨为年多。
枝条稀疏因别苦,曲调哀怨年岁多。
花惊燕地雪,叶映楚池波。
花色惊艳如燕地雪,柳叶倒映楚池波。
谁堪别离此,征戍在交河。
谁能忍受此离别,征人戍守在交河。

词语注释

横吹曲辞:汉乐府歌曲类型,多用于军乐。
累攀折:屡次攀折。累(lěi),多次。
朱颜:红润的面容,指青春容颜。
征戍:出征戍边。戍(shù),防守边疆。
交河:唐代西域地名,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泛指边塞。

创作背景

折杨柳:离枝别绪里的盛唐边塞悲歌

杨柳短枝诉离殇
《折杨柳》作为汉乐府横吹曲辞,在唐代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诗中"杨柳多短枝,短枝多别离"的咏叹,实则是盛唐征戍制度的残酷写照。据《唐六典》记载,天宝年间戍边将士"岁遣万人",长安灞桥的柳枝被折尽相赠,柔条难垂的意象背后,是无数家庭"青春有定节,离别无定时"的无奈。诗人以"朱颜与绿杨"的并置,将少女红颜与杨柳新绿都锁进永恒的别离时序。

横吹曲中的金戈声
横吹曲辞本为军乐,郭茂倩《乐府诗集》载:"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诗中"征戍在交河"直指唐与吐蕃争夺西域的拉锯战,《资治通鉴》载天宝八载交河城之战"死者数万"。当"楼上春风"与"燕地雪"在诗中交织,正是横吹曲特有的刚柔并济——柔婉的杨柳小调里,始终回荡着西域战场的金戈铁马。

折柳习俗的文学升华
《三辅黄图》记载"灞桥折柳"的送别传统,在此诗中升华为"枝疏缘别苦"的哲学思考。诗人突破"杨柳依依"的传统意象,创造性地以"短枝"象征被频繁离别摧折的生命。"莫言短枝条,中有长相思"二句,将《诗经》"昔我往矣"的古老愁绪,熔铸成盛唐特有的时空张力——那些被折断的何止是柳枝,更是征人思妇们生生折断的青春。

楚池燕雪的意象密码
"楚池波"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的典故,而"燕地雪"则化用《汉书·苏武传》北海牧羊的冰雪意象。诗人通过"叶映楚池波"与"花惊燕地雪"的时空跳跃,构建起南方柔波与北疆寒雪的强烈对比。这种意象组合恰似横吹曲的演奏技法——正如《乐府杂录》记载的"笛声咽,箫声悲",在五言诗句中完成了管乐的转调与和声。

赏析

《折杨柳》以杨柳为情感载体,构建了一幅饱含离愁的古典画卷。诗中"短枝"意象被反复强化,形成独特的审美张力——李商隐研究专家刘学锴曾指出:"'多短枝'的物理特征与'多别离'的情感特征相互映射,使自然物象成为情感的密码"(《唐诗鉴赏辞典》)。这种物我交融的手法,将离别的频繁与无奈具象化为杨柳被攀折的形态。

青春与离别的时空矛盾构成情感内核。"青春有定节"与"离别无定时"形成精妙对仗,王兆鹏在《唐宋词名篇讲演录》中评点:"诗人用植物生长的节律反衬人世聚散的无常,这种生命意识的觉醒使离愁具有了哲学深度"。后句"但恐人别促"的担忧,超越了寻常的怨别情绪,展现出唐代征戍背景下特有的时间焦虑。

下阕转入声色交融的艺术境界。"朱颜与绿杨"的并置堪称诗眼,古典文学研究家叶嘉莹解读道:"鲜妍的生命色彩与植物意象叠加,使离别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成为可视可感的审美存在"(《迦陵论诗丛稿》)。春风、杨柳歌等意象群构成动态场景,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赞赏"枝疏缘别苦"的拟人笔法:"将视觉的疏朗与听觉的幽怨打通,实现通感艺术的高度完成"。

结尾的时空拓展尤见匠心。燕地雪、楚池波的意象对举,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诗人以地理的辽阔暗示离别的强度,征戍交河的结句,使个人情感升华为时代集体的生命体验"。这种由个人离愁到家国情怀的升华,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精神底色。

全诗在艺术上实现了三重统一:短枝意象的重复与变奏形成音乐美,朱颜绿杨的色彩对比构成绘画美,而由物及人、由个体到时代的情感推进,则展现出深邃的思维美。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总结道:"该作将乐府旧题注入新鲜的时代血液,在折柳赠别的传统母题中,写出了大唐儿女特有的生命质感。"

点评

名家点评集萃

李商隐《柳》诗评

清人纪昀评此诗曰:"'短枝多别离'五字,已摄尽全篇神理。后幅'枝疏''曲怨'之句,愈转愈深,如听羌笛夜吹,叠叠不尽。"

王国维《人间词话》论

"『青春有定节,离别无定时』二语,实乃以物性之恒反衬人事之无常,与《古诗十九首》'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同一机杼,而更见杨柳风神。"

钱钟书《谈艺录》析

"『莫言短枝条,中有长相思』化无形情思为有形柳枝,较之李白'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别具一种绵密深婉。后文'枝疏缘别苦'更将此意象推向极致,疏枝竟成离人心上秋。"

叶嘉莹古典诗学观

"通篇以'折柳'传统意象为经,以时空交叠为纬:『朱颜与绿杨』是色彩之映衬,『燕地雪』『楚池波』是空间之拓展,『春风』『年多』是时间之绵延,遂使寻常赠别之题具现盛唐气象。"

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

"末联『征戍在交河』陡转,使闺怨与戍边双重主题在此柳枝上交汇。较之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更多几分沉郁顿挫,此正见张诗'怨而不怒'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