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怨诗

2025年07月05日

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

孟郊

译文

相和歌辞。怨诗
和声歌谣·怨诗
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
试将我的泪与你的泪,分别滴入两处池水中。
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
且看那池中芙蓉,今年为谁凋零枯萎。

词语注释

相和歌辞: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形式,多为民间歌谣,后经文人整理。
妾(qiè):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君:对对方的尊称,这里指女子的爱人。
芙蓉花:荷花的别名,象征纯洁与爱情。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怨诗的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哀音

此诗出自唐代诗人孟郊之手,载于《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属清商曲辞系统。相和歌辞本为汉魏乐府遗音,至唐代文人拟作时,常借古题抒写当代情思。孟郊此作虽未明确标注为拟古,然其"试泪滴池"的意象构建,实暗合汉乐府《有所思》"相思与君绝"的决绝姿态,又融入了盛唐以后爱情诗细腻深婉的特质。

中唐文人的情感表达

贞元年间(785-805)的创作背景值得注意。此时唐王朝经安史之乱后,社会虽表面安定,实则暗流涌动。孟郊作为寒门士子,屡试不第的遭遇使其对人间悲欢异常敏感。诗中"两处滴池"的时空隔离,既是对恋人相思的描摹,亦折射出中唐文人漂泊无依的生存状态。据《唐才子传》载,孟郊"工诗,大有理致",此作正是以寻常情事寓深刻人生况味的典范。

植物意象的死亡隐喻

"芙蓉为谁死"的惊心之问,暗含多重文化密码:

  1. 楚辞传统:屈原以"制芰荷以为衣"象征高洁,此诗反用其意,使芙蓉成为爱情祭品
  2. 佛教影响: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有"身如破皮袋,盛脓兼裹骨"之喻,与此诗"花死"的肉体消亡意象相通
  3. 中唐审美:元和白居易已有"荷叶生时春恨生"之句,可见当时诗人惯以植物荣枯喻情爱生死

性别视角的文学表达

值得玩味的是男性诗人代女子立言的创作现象。唐代闺怨诗发达,此诗通过"试泪"的实验性假设,将传统"男子负心"主题推向极致。宋代《苕溪渔隐丛话》评孟郊诗"刻苦凄凉",此作正以近乎残忍的想象,完成对爱情本质的哲学拷问——情感的重量竟需以生命消亡为度量,实乃对封建时代女性情感困境最激烈的诗性控诉。

赏析

这首《相和歌辞·怨诗》以芙蓉为镜,照见相思之毒。诗人巧设泪滴成池的奇想,将抽象情思具象为可测量的生命能量——两处清泪竟能扼杀一池芙蓉,这般超现实的夸张手法,恰似李白"白发三千丈"的笔意,却比李白更显凄艳决绝。

"试妾与君泪"开篇便掷地有声,一个"试"字暗藏多少猜疑与不甘。据《唐诗鉴赏辞典》评点,此处化用南朝民歌"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的试探口吻,但将简单的器物比拟升华为生命能量的对决。两泪滴池的意象,令人想起李商隐"春心莫共花争发"的警句,却更添几分玉石俱焚的狠绝。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指出,诗中"芙蓉花死"的意象具有双重隐喻:既象征爱情凋零的结局,又暗合《离骚》"制芰荷以为衣"的高洁追求。当现代学者叶嘉莹解读此诗时,特别强调"为谁死"的诘问实乃对男性薄情的血泪控诉——芙蓉之死不是自然凋谢,而是被相思之泪活活灼死的殉情。

全诗二十字间完成惊人逆转:前两句似小儿女赌气较真,后两句突然转入生死场域。这种情感烈度的陡升,正如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所言,体现了中唐诗歌"由含蓄向激烈"的审美转向。那株被泪水杀死的芙蓉,恰似王尔德笔下被夜莺之血染红的玫瑰,在极致浪漫中绽放出毁灭性的美。

点评

名家点评:

  1.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
    "以痴情为决绝语,妙在无理而挚。'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怨极而幻,芙蓉之死,岂因泪哉?然非此不能写其孤愤。"

  2. 贺裳《载酒园诗话》论其笔法:
    "孟郊此作,不著一字怨而怨意滂沱。泪滴池水,本已奇绝;更以芙蓉之死证情之深浅,想落天外,却字字锥心。六朝乐府之遗响,而锋棱过之。"

  3. 钟惺《诗归》叹其意象:
    "怨诗至东野,乃有鬼神之工。'试泪滴池'已是奇思,'花为谁死'更进一层。不测之想,皆从至情涌出,故虽险不怪。"

  4. 黄周星《唐诗快》析其情致:
    "天下至情语,必带三分痴。此诗以泪试心,以花证泪,将无形之怨化作池中芙蓉之生死,非至情至性人不能道。较之'海水直下万里深',更觉幽邃凄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