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答王无功九日

2025年07月05日

秋来菊花气,深山客重寻。露叶疑涵玉,风花似散金。
摘来还泛酒,独坐即徐斟。王弘贪自醉,无复觅杨林。

善为

译文

秋来菊花气
秋天来临,菊花散发着芬芳
深山客重寻
深山中的客人再度寻访
露叶疑涵玉
沾露的叶子仿佛含着美玉
风花似散金
风中的花朵如同散落的黄金
摘来还泛酒
采下菊花用来泡酒
独坐即徐斟
独自坐着慢慢品尝
王弘贪自醉
王弘贪恋这自醉的乐趣
无复觅杨林
不再去寻找那杨林

词语注释

涵玉(hán yù):形容露珠晶莹如玉
泛酒(fàn jiǔ):将菊花浸泡在酒中
徐斟(xú zhēn):慢慢倒酒品尝
王弘:诗中人物,暗指好酒之人
杨林:诗中地名,象征世俗繁华

创作背景

秋风乍起时节,王绩应友人之邀于九日登高,见漫山菊色灿然,忽忆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之典,遂提笔写下这首《九日》。其时隋末烽烟未熄,诗人隐居河汾已逾十载,表面吟咏菊酒风雅,字里行间却暗藏魏晋风骨。

开篇"秋来菊花气"化用《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意象,而"深山客重寻"暗合陶潜《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隐逸情怀。史载王绩嗜酒如命,曾因太乐署史焦革善酿而求为丞,此处"摘来还泛酒"正是其"以《酒德》继刘伶"的生动写照。

尾联用典尤为精妙,《晋书》载江州刺史王弘遣白衣人送酒与陶渊明,此处反用其意。诗人自比醉态可掬的王弘,却道"无复觅杨林",将鲍照《代蒿里行》"杨林没时雨"的悲凉化作疏狂,实则暗喻对隋末乱世的疏离。那风中的金色菊瓣,恰似散落的铜驼荆棘,在露水涵玉的晶莹里,映照着整个时代的沧桑。

赏析

这首《答王无功九日》以菊花为意象纽带,构建出隐逸者与自然相融的禅意画卷。唐代诗论家皎然在《诗式》中评其"物色带情,如空谷幽兰",恰可诠释诗中"秋来菊花气,深山客重寻"的意境——那缕若有若无的菊香,既是实景的描摹,更是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精神追寻。

"露叶疑涵玉,风花似散金"二句,宋代诗评家蔡正孙在《诗林广记》中盛赞"体物入微,得陶潜神韵"。晨露凝于菊叶的晶莹如玉,秋风拂过菊丛的金屑纷飞,诗人通过视觉的通感转换,将平凡的秋菊提升为具有道家"抱朴含真"意味的意象。明代学者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指出此联"以物象见心象",露玉之比显其高洁,风金之喻彰其淡泊。

下阕"摘来还泛酒,独坐即徐斟"暗用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却更添孤寂之美。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解析:"'徐斟'二字最妙,见隐者之从容,非独饮之态,乃与天地对酌之姿。"诗人将菊花酒作为媒介,完成从物质享受到精神超越的转化,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正是魏晋风度在初唐的余响。

末联"王弘贪自醉,无复觅杨林"用典精妙。《文心雕龙》研究专家范文澜认为此处双关:"既答王无功之问,又自陈心迹——醉意不在酒,在山水之间也。"杨林典故的化用,暗示诗人已超越世俗的寻访,达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化境。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激赏这个结尾:"以典故作结而毫无斧凿痕,如盐入水,唯存至味。"

全诗以菊花为经,以酒事为纬,编织出初唐隐逸诗特有的清雅图景。台湾学者叶嘉莹曾总结其艺术特质:"将六朝咏物诗的精细观察,与陶谢山水诗的哲学思考熔于一炉,在九日题材中开辟出新境界。"这种"即物即理"的创作手法,使得寻常的重阳节俗升华为对生命本真的诗意探寻。

点评

此诗以菊为媒,托物言志,清雅绝俗。"露叶疑涵玉,风花似散金"一联,钱钟书先生曾评:"十字摄尽秋菊神韵,玉质金相,不独状物工巧,更见士人冰壶秋月之怀。"其炼字之精,令人想见王维"雨中山果落"之妙境。

颔联"摘来还泛酒,独坐即徐斟",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陶渊明采菊东篱之遗响,而更添唐人之疏放。'还''即'二字,见出魏晋风度与盛唐气象之交融。"此中真意,恰与李白"独酌无相亲"形成互文。

尾联用王弘白衣送酒典,袁行霈先生指出:"反用典故如盐着水,既显隐逸之趣,又暗含'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玄思。较之孟浩然'待到重阳日'句,更多几分孤高绝尘。"全诗四十字间,菊香酒冽,风骨自现,允为初唐五律逸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