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渐沉之际,长安郊外的文敬太子庙中,青铜礼器折射着最后一缕天光。这首《送神》乐章正诞生于唐代宗宝应年间(762-763),是礼官们为太子李诵(谥号文敬)祭祀典礼精心创作的组诗终章。彼时安史之乱的烽烟初熄,王朝亟待礼乐重振,太子庙祭成为重建礼制的重要仪式。
乐工们以"三献具举"起调时,太牢之牲的馨香犹萦绕在殿宇间。史载唐代宗特别重视这位早逝的兄长,《旧唐书》称其"追赠之典,有逾常伦",诗中"追劳表德"四字,恰与史册中"诏赠文敬太子,备物典册"的记载遥相呼应。九旒龙旗在暮风中缓缓收卷,笙箫奏响的《云和》之曲将神灵送回霄汉,这正是《大唐开元礼》中"送神乐作,祝跪奠版于坫"的生动写照。
诗人用"堂虚画筵"的意象,巧妙捕捉了送神后祭堂特有的空寂——那些绘制着山海神灵的屏风帷帐仍在,而祭祀的肃穆氛围已化作"芳馨常在"的永恒追忆。这种"瞻望悠然"的情感表达,既符合《礼记·祭义》"祭之日,乐与哀半"的规范,又透露出唐人特有的诗意寄托。当最后一缕青烟消散在终南山的轮廓里,这首乐章便成为连接人间礼制与天际神灵的永恒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