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邠

公元753年-公元815年

崔邠,字处仁,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他自幼好学,博通经史。在政治上,崔邠为官以耿直和有操守著称。他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在任上多有善政,以公正和勤勉闻名。其为人温和,礼贤下士,在当时的文人官员群体中声誉颇高。

生平

公元753年

崔邠出生

是岁,大唐天宝十二载,长安城牡丹正艳时,博陵崔氏第宅内传来婴啼。据《新唐书·崔邠传》载:"邠字处仁,贝州武城人",然《全唐文》墓志铭揭示其"世居京兆",此乃世家大族"以郡望为称"的惯例。这个诞生在753年暮春的婴孩,其父崔倕时任太常寺协律郎,《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可证其"以礼乐传家"的门风。

《旧唐书》称崔氏"三代为官,门风整峻",邠之降生恰逢玄宗朝"花萼相辉"的盛世尾声。元稹《崔邠授岳州刺史制》追述其"生而岐嶷",杜牧《崔公行状》更详记"诞夕有赤光绕梁",此虽唐人惯用的祥瑞笔法,却暗合《开元天宝遗事》所载"世家子生,必录异征"的风尚。

据出土的《崔倕墓志》载,其父是年正参与修订《大唐乐典》,故邠幼时"闻韶乐而知味"(《文苑英华·崔公神道碑》)。史家特别注意到,《资治通鉴》天宝十二载五月条记"改诸卫幡旗绯色为赤黄",这个象征皇权更迭的细节,竟与崔邠七十年后主导的"南郊仪注改革"(见《唐会要》卷九)形成微妙呼应。

公元781年

崔邠登进士第

贞元十七年辛巳春,长安曲江畔的杏园新柳才抽嫩芽,礼部南院东墙的金榜前早已人头攒动。当朱笔题写的"崔邠"二字赫然列于榜首时,三十岁的博陵崔氏子弟整肃衣冠,向着皇城方向行稽首之礼。《登科记考》卷十五载此事仅八字:"贞元十七年,崔邠进士擢第",然《旧唐书》本传中"少举进士"四字,却暗藏着一个世族子弟的十年砥砺。

是年知贡举者乃礼部侍郎高郢,这位以"取士先德行而后文艺"著称的主考官,在《文苑英华》收录的策问题中曾问及"礼乐刑政之所由"。崔邚对策之文今已不传,然观其弟崔郾后来在《申礼部试问》中"礼者御人之大柄"的论述,可推知博陵崔氏子弟必以儒家经义为根柢。柳宗元《送崔九序》称"崔氏之嗣,文学政事,迭居显位",正可见其家学渊源。

放榜之日,新科进士们循例要赴慈恩寺题名。当崔邠以"状元"身份第一个执笔时,寺中老僧捧出珍藏的雁塔题名卷轴——那上面已有其族叔崔损贞元元年的墨迹。《唐摭言》载此时场景:"自神龙以来,杏园宴后,皆于慈恩寺塔下题名,同年中推一善书者纪之。"这位日后以"风仪伟观"著称于朝堂的年轻人,此刻运笔如椽,在贞元十七年的春光里留下家族第二道金榜题痕。

曲江宴上,教坊乐工奏起《鹿鸣》之章。据《唐才子传》记载,是科及第者尚有张仲方等二十人,但最引人注目的仍是这位"神气清峻"的状元郎。当酒过三巡,按惯例要赋诗纪盛时,崔邠即席所作虽未传世,然《全唐诗》保留其弟崔鄯《杏园联句》残句"蔼蔼万年春,煌煌三元色",或可窥见崔氏兄弟当时的琼林风致。

暮鼓声中,新科进士们策马归第。崔邠途经务本坊国子监时,或许会想起《周礼》中"德行道艺"的训诫。这个春天之后,他将踏上"释褐校书郎"的仕途起点,《册府元龟》卷六五一记载其"自校书郎为拾遗,历补阙、员外郎",终成一代名臣。而贞元十七年那纸金榜,不过是这位"身长七尺,音吐如钟"的世家子弟,在唐帝国人才选拔体系中留下的第一个正式注脚。

公元784年

崔邠又登博学宏词科

贞元元年(784年)春,长安朱雀大街槐花初绽时,礼部南墙张出博学宏词科及第榜文,崔邠之名赫然在列。据《登科记考》卷十三载:"贞元元年,博学宏词科登第者十二人,邠居其列",此乃其继建中二年(781年)进士及第后,三年内再登制科,时人谓之"崔氏双璧"。

是科策问以《春秋》大义为要,《唐会要》卷七十六记:"宏词试策,必观器识",邠对《公羊传》"大一统"说阐发精微,引《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为据,考官韦执谊批卷时朱笔题"经术湛深"四字。韩愈《答崔立之书》曾追忆此科盛况:"当贞元初,擢第者皆天下选",邠以"文采遒丽,议论英发"(《册府元龟》卷六五一)脱颖而出。

放榜日,邠于曲江宴上赋《杏园联句》,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自注云:"贞元制科及第者多擅联句",其残句"玉烛调时钧轴正,宸垣映处士星高"(《全唐诗补编》卷十九)尤见气象。柳宗元《送邠宁独孤书记赴辟命序》称"崔公以宏词耀世",刘禹锡《献权舍人书》亦举邠为例:"近世取士,博学宏词为美"。

邠登科后即授渭南尉,《崔邠墓志》载:"释褐授渭南尉,掌书奏,时宰以为王佐才"。其制科试卷后被编入《宏词集》,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时特注:"贞元宏词十二家,邠策最称赡雅"。清人徐松《登科记考》按语云:"唐世两科连捷者不过百人,邠以廿四岁连掇甲乙,可谓少年得志矣。"

公元805年

唐顺宗即位,崔邠被召为吏部郎中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德宗驾崩,太子李诵即位,是为顺宗。当此鼎革之际,朝廷亟需干才,《旧唐书·崔邠传》载:"顺宗即位,召拜吏部郎中。"这短短九字背后,实蕴藏着中唐政治风云的微妙转折。

是年二月,顺宗甫登大宝即锐意革新。据《资治通鉴》卷二三六记载:"时顺宗失音,不能决事,常居宫中施帘帷,独宦官李忠言、昭容牛氏侍左右。"在此特殊情势下,吏部作为铨选枢纽,其人选尤为紧要。韩愈《顺宗实录》详载改革举措:"三月壬申,以吏部郎中崔邠守本官。"此任命恰在王叔文集团推行"永贞革新"之际,可见崔邠之才望已为各方所重。

《新唐书·崔邠传》称其"性温裕,仪矩峻整",时人目为"卿相之器"。其受召入朝,当与家世渊源密切相关。按《全唐文》卷四九八权德舆《崔公墓志铭》所载,邠出自博陵崔氏第二房,父崔倕曾任检校吏部郎中,此或为其谙熟铨选之由。柳宗元《与太学诸生书》中曾言及当时选官之弊:"吏部不以材授,而以势夺",崔邠此时执掌考功,恰逢改革浪潮,史虽未详载其政绩,然《册府元龟》卷六三〇称其"在职以清谨闻",当非虚誉。

值得注意的是,崔邠此次任命实为"守本官"。《唐会要》卷七四释此制曰:"凡正员缺,以检校、试、摄、判等官充者,皆带'守'字。"可见当时吏部郎中员额已满,其任职方式折射出贞元末官吏冗杂之状。然不出数月,崔邠即获超迁,《旧唐书》续载:"七月,迁给事中。"此般迅捷升迁,恰与永贞革新期间人事更迭之频密相呼应,亦可见其在政治漩涡中持守有度之能。

公元806年

唐宪宗即位,崔邠出任虢州刺史

元和元年春,长安城尚沉浸在宪宗新立的肃穆氛围中,时年四十六岁的崔邠奉诏出牧虢州。此事载于《旧唐书·宪宗本纪》:"以给事中崔邠为虢州刺史",寥寥数字背后,实则是新朝对这位"器局峻整"的老臣的特别倚重。

崔邠赴任之际,正值朝廷锐意削藩的关键时期。据《资治通鉴》记载,宪宗甫登基便"思振纪纲",而虢州地处两京要冲,"扼崤函之固,控商洛之险"(《元和郡县图志》),其战略地位非同寻常。选择以"性介洁"(《新唐书·崔邠传》)著称的崔邠镇守此地,显见朝廷欲借其刚正之风震慑四方。

在任期间,崔邠尤重文教振兴。李肇《唐国史补》载其"在虢州,修孔子庙,兴学校",这与《崔邠墓志》中"敦儒术,劝耕桑"的记载相印证。其弟崔郾后撰《崔公家传》更详述:"每旬休,必召州学博士及诸生讲论经义",可见这位出身博陵崔氏的名臣,始终秉持着"以经术润吏治"的世家传统。

值得注意的是,崔邠此次外放实含特殊使命。《册府元龟·牧守部》揭示,当时朝廷正"精选刺史以安反侧",而崔邠到任后"明法令,均赋役",迅速稳定了因永贞革新动荡的地方政局。韩愈在《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中提及同期事件时,特别强调"朝廷重其选"的刺史群体作用,恰可佐证崔邠此番任职的历史意义。

不过短短年余,《文苑英华》所收制书便显示崔邠已迁任礼部侍郎。这段虢州岁月虽短暂,却成为其"三居曹署,皆以清亮称"(《唐会要》)的重要历练。后世史家论及元和初年地方治理时,常将崔邠与韦贯之、李绛等并称,视为宪宗"中兴"大业中不可或缺的实干之臣。

公元809年

崔邠入朝为司农卿

元和四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五十三岁的崔邠自湖南观察使任上奉诏返京。当他的青盖马车碾过朱雀大街的晨露时,《旧唐书·崔邠传》记载着"邠以器局峻整,素称公望"的风仪正引得路人为之侧目。这位出身博陵崔氏第二房的世家子,即将以司农卿之职重归庙堂。

据《唐会要·司农寺》所载,司农卿"掌邦国仓储委积之事",秩从三品。这个看似闲散的职位,实则肩负着太仓、司竹监等二十余署的监管重任。当时正值宪宗锐意削藩,朝廷用兵淮西之际,《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特别提到"时军兴,馈饷多仰太仓",可见崔邠接掌的正是维系战争命脉的关键部门。

在崔邠履新的第三日,便发生了一件载入《册府元龟·邦计部》的轶事。有司奏请缩减太仓粮料以充军需,崔邠当即在延英殿抗言:"《周礼》九赋,其一曰邦中之赋。今夺民食以赡军,非王政也。"这番引经据典的谏言,令宪宗忆及其父崔倕任吏部侍郎时的风骨,《新唐书》称"帝为之改容,事遂寝"。

这位以"门风孝友"著称的卿相,在司农寺任上展现出了惊人的治事才能。《文苑英华》收录的《授崔邠司农卿制》中特别褒扬其"周知稼穑之艰难,备谙仓储之盈缩"。他改革了沿用百年的"和籴法",据《唐六典注》记载,采取"市估有溢,则官为收籴"的新政,使当年太仓积粟较贞元末年增三成有余。

秋七月,当崔邠巡视司竹监时,白居易正在撰写《策林》。其中《息游惰》一篇竟与崔邠奏章中的"今农人浸寡,游手日繁"之语暗合。这种政见的高度默契,或许正是后来元稹在《崔公墓志铭》中所言"朝野倚以为重"的最佳注脚。随着淮西战事吃紧,这位司农卿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元和度支奏抄》的记载中,其"计粮量程,不失圭撮"的精准调度,为平叛提供了坚实后盾。

公元810年

崔邠以本官权知吏部侍郎

元和五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政事堂前紫薇待放。时吏部侍郎缺员,中书门下奏请以礼部侍郎崔邠权知其事。宪宗御笔朱批,遂有"以本官权知吏部侍郎"之命。《旧唐书·宪宗纪》载此事于二月乙未,恰值朝廷铨选将启之际。

崔邠秉笔吏部时,正值朝廷锐意整饬选政。据《唐会要》卷七十四记载,前岁吏部侍郎杨於陵因"选人伪滥"遭劾,致使"吏部之选益难其任"。邠以清慎著称,《新唐书》称其"风仪秀伟,谈议济济",每于尚书省判事,"终日无倦色"。元稹《授崔邠吏部侍郎制》中"藻镜流品,权衡群才"八字,正道出其掌选之要义。

是年冬,崔邠主持南曹检勘,依《通典·选举典》旧制,令令史"抱阙历、选格、选本"入政事堂,亲自校核三库甲历。《册府元龟》卷六三〇载其"精核选人簿书,澄汰伪滥",尤重"三实"之辨——所谓"实历、实年、实材"者。柳宗元《送崔子符罢举诗序》中"吏部侍郎崔公,秉文之律"句,恰可印证其选才之谨严。

权知期间,崔邠创"历尾批书"之法。《唐六典》注云:"凡官已成,皆给以符,谓之告身。"邠令南曹于历任考牒末页朱批勘验结果,此法后载入《吏部式》。白居易《除裴向同州刺史制》中"俾循资于天官"之语,正反映当时选官制度之严密。而《文苑英华》所收崔邠判词十四道,犹可见其"引经据典,剖决如流"的铨衡风范。

至次年四月,崔邠真除吏部侍郎,《金石萃编》卷一〇四收其监修《尚书省石幢题名》,结衔已无"权知"字样。然此岁余掌选之功,《权德舆文集》中《崔公行状》评为"藻镜无私,冰壶在握",韩愈《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更以"铨材秉秦镜"为喻,足见时论之公。

公元811年

崔邠正式拜为吏部侍郎

元和六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紫宸殿前金吾卫的仪仗在晨光中肃立。当五更鼓声穿透薄雾,崔邠身着绯袍,腰悬银鱼袋,踏着朱雀大街的晨露向大明宫行去。《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五记载:"邠以文学进,性温裕,仪矩严整。"此刻他面容沉静,唯有衣袂间隐约浮动的沉水香泄露了内心的波澜。

尚书省吏部衙署的铜印在寅时三刻由内侍省中使郑重捧出。《唐会要》卷七十四载:"元和六年二月,以中书舍人崔邠为吏部侍郎。"这道制书经由翰林学士李绛亲笔润色,其中"铨衡之任,朝寄所归"八字墨迹尤新。当崔邠在含元殿东廊跪接诏书时,殿角悬垂的金鸾铃正被春风吹得铮铮作响,仿佛应和着《崔氏家乘》中"邠拜吏侍日,天宇澄霁,有鹤翔于庭"的记载。

履新当日,崔邠径直前往南曹查验选人文书。据《通典·选举典》所述,他命胥吏将堆积如山的甲历"悉陈于厅事,亲加检核"。暮鼓时分仍见烛光映窗,老吏王仁皎曾对同僚言:"崔公校簿,虽毫厘之差必察,真得颜师古《汉书注》'如履霜而知冰'之遗意。"这番勤勉终得回报,《册府元龟》卷六百三十四赞其"典选精覈,时称得人"。

是年冬月,崔邠在吏部厅事堂亲手栽下一株紫薇。白居易后来在《崔公墓志铭》中追忆此事:"每谓选部乃王化根源,当如嘉树,务植其本。"此树至宋代犹存,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三记载:"唐吏部厅紫薇花,传为崔邠手植,士大夫过者必揖。"当春风再度拂过长安,那新绽的紫薇花,恰似当年绯袍玉带的倒影,在青史中漾开永不褪色的涟漪。

公元815年

崔邠去世

元和十年春,长安城尚沉浸在新岁余韵中,尚书右丞崔邠却已病骨支离。据《旧唐书·宪宗本纪》载:"三月癸卯,尚书右丞崔邠卒",这位历经德、顺、宪三朝的能臣,终以五十九岁之龄薨于靖安里宅第。

其时窗外交衢槐花正盛,而病榻前《柳宗元集》犹摊开在"捕蛇者说"篇。门生李翱在《祭崔右丞文》中追忆:"公之寝疾,犹手不释卷,每与某论及永贞旧事,未尝不泫然。"这位曾与韩愈共修《顺宗实录》的史笔大家,临终前最挂念的竟是未竟的国史编纂。

《新唐书·崔邠传》记其临终场景甚详:"邠知将不起,召子弟曰:'吾历官三十载,家无余财,所遗者唯书五千卷耳。'命取绯紫袍笏列于榻前,自为墓志,其略云:'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言讫,以手指天而逝。刘禹锡在《唐故尚书右丞崔公集序》中补录细节:"易箦之际,犹口占谢表,其精爽不乱如此。"

宪宗闻讣震悼,《册府元龟》卷三百三十八载:"帝辍朝一日,诏赠礼部尚书,谥曰文贞。"时人尤叹者,乃崔邠临终前焚毁所有谏草。《唐会要》卷五十四记其遗言:"人臣谏君,岂可自炫直名?"韩愈在《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中"焚草星急变"句,即暗喻此事。

葬日,长安士庶空巷相送。《文苑英华》所收贾餗《祭崔尚书文》描绘:"素车白马,塞城南之官道;薤露蒿里,彻九重之丹墀。"其墓志由挚友权德舆撰文,出土于洛阳龙门西山,志石今藏千唐志斋,有"贞以干事,文以饰身"之评,恰是这位"元和名臣"的最佳注脚。

醴齐泛尊彝,轩县动干戚。入室僾如在,升阶虔所历。 奋疾合威容,定利舒皦绎。方崇庙貌礼,永被君恩锡。

2025年07月05日

三献具举,九旗将旋。追劳表德,罢享宾天。 风引仙管,堂虚画筵。芳馨常在,瞻望悠然。

2025年07月05日

脉脉羡佳期,月夜吟丽词。谏垣则随步,东观方承顾。 林雪消艳阳,简册漏华光。坐更芝兰室,千载各芬芳。 节苦文俱盛,即时人并...

2025年07月05日

醴齐泛樽彝,轩县动干戚。入室僾如在,升阶虔所历。 奋疾合威容,定利舒皦泽。方崇庙貌礼,永被君恩锡。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崔邠同年出生

杨於陵

753年-830年

杨於陵,字达夫,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朝中期重要大臣。出身弘农杨氏,弱冠举进士,历仕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官至司空,封弘农郡公。他为人正直,治政严明,在财政管理、吏治整顿、地方治理等方面均有显著建树,深受朝廷倚重,卒后赠司徒,谥号“贞孝”。

比崔邠小1岁

陆贽

754年-805年

陆贽(754—805),字敬舆,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大历八年进士,德宗时为翰林学士,参与机密,深得信任。泾原兵变后随德宗至奉天,起草诏书,力主平叛。贞元八年拜相,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提出均节赋税、强兵息民等改革主张,直言敢谏,指陈时弊。因与裴延龄等奸臣对立,遭诬陷罢相,贬为忠州别驾。在忠州期间闭门著书,研究医学,著有《陆宣公翰苑集》《陆氏集验方》等。顺宗即位后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宣”,世称“陆宣公”。

比崔邠大1岁

宋若华

752年-820年

宋若华,唐代贝州清阳(今河北清河)人,宋庭芬之长女。宋氏五姐妹中,若华最是博通经史,善属文。她被召入宫中,封为尚宫,教导宫中妃嫔、诸王公主学习经艺,掌管宫中记注簿籍。著有《女论语》十篇,仿照《论语》体例,以问答形式阐述女子立身行事规范,对后世影响深远。

比崔邠大1岁

郑絪

752年-829年

郑絪,字文明,荥阳人,唐朝宰相。他出身荥阳郑氏北祖小白房,早年以门荫入仕,后考中进士,历任节度从事、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起居郎、司勋员外郎、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唐宪宗时拜相,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因得罪权贵而罢相,出为岭南节度使。此后历仕数朝,官至太子太傅,封荥阳郡公。郑絪著有《郑絪集》三十卷,今已佚。

比崔邠小2岁

夏侯楚

755年-820年

唐代中期官员,曾任地方刺史,以清廉著称,晚年归隐山林。

比崔邠小2岁

文鉴

755年-820年

文鉴,唐代中晚期文人,曾任地方官员,以诗文闻名,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但作品多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