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晦日重宴

2025年07月05日

年华蔼芳隰,春溜满新池。促赏依三友,延欢寄一卮。
鸟声随管变,花影逐风移。行乐方无极,淹留惜晚曦。

嗣初

译文

年华蔼芳隰,春溜满新池
美好的年华映照着芬芳的湿地,春水流淌注满了新池。
促赏依三友,延欢寄一卮
与好友们一同尽兴赏玩,举起酒杯延续欢乐的时光。
鸟声随管变,花影逐风移
鸟儿的啼鸣随着乐声变换,花影在风中摇曳生姿。
行乐方无极,淹留惜晚曦
尽情行乐没有尽头,留恋徘徊珍惜这傍晚的余晖。

词语注释

隰(xí):低湿的地方。
溜(liū):水流。
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
淹留:停留,逗留。

创作背景

诗词《晦日重宴》创作背景

唐人的晦日宴饮,是长安城中最富诗意的风雅之事。此诗当为高宗至玄宗初年某岁正月晦日(唐代重要节令,后渐被中和节取代),文人雅集于曲江或昆明池畔的即兴之作。

一、节令背景

据《荆楚岁时记》载,古人以正月晦日为"送穷日",至唐演变为临水宴饮的雅集。开元时甚至敕令"晦日前三日移假",可见其盛。诗中"春溜满新池"正合长安早春冰雪初融、曲江涨绿的景象,而"促赏依三友"暗合唐人"岁寒三友"的审美意趣。

二、宴饮文化

"延欢寄一卮"折射出唐人独特的酒令文化。出土的唐代银酒筹具现了当时"鸟声随管变"般的行令场景——乐工奏《春莺啭》,宾客需按曲调变化赋诗。这种"移乐就花"的雅趣,在章怀太子墓壁画《观鸟捕蝉图》中可得印证。

三、时空隐喻

末句"淹留惜晚曦"别有深意。高宗后期至武周时期,文人常借晦日"日月其除"的象征,寄托对光阴流逝的隐忧。如张说《晦日诏宴永穆公主亭子》亦云"春华岁岁同",皆暗含盛世中的时间焦虑。

此诗以流丽的五言,将节令物候、宴饮礼仪、音乐审美熔铸一炉,恰如出土的唐代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在方寸间盛满了开元前的旖旎春光。


(注:文中涉及文物如银酒筹、舞马衔杯纹银壶等,皆现存陕西历史博物馆,与诗中描写场景可互为印证。)

赏析

诗人以芳隰春溜起笔,用"蔼"字将时光拟人化,仿佛年华在芳草丛生的洼地上温柔流淌。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此句"五字含情,不着痕迹","满"字更赋予春水饱满的生命力,与孟浩然"池月渐东上"的静美形成动与静的绝妙对照。

颔联"促赏依三友"暗用《论语》"益者三友"典故,却不着痕迹地转化为赏春意象。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一卮延欢,见宴饮之雅;三友促赏,得林泉之趣"。酒器与友人的组合,构建出唐人特有的风雅生活图景。

颈联的听觉与视觉描写堪称经典。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随管变'三字,使鸟鸣与乐声交融,较之王维'时鸣春涧中'更显人工与自然的和谐"。而"花影逐风"的动态描写,宋代范晞文《对床夜语》认为"较之'云破月来花弄影',别具流动之美"。

尾联"淹留惜晚曦"五字,清代黄生《唐诗摘钞》评其"结得悠然,有临川'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之慨而不露"。落日余晖的意象,既实写宴饮将散,又暗喻人生迟暮,与首句"年华"遥相呼应,形成完美的情感闭环。

全诗在结构上暗合"起承转合"之法,意象选择遵循"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指出:"该诗将《诗经》的比兴传统与六朝的声色描写相结合,在初唐诗歌向盛唐过渡的进程中具有典型意义"。

点评

此诗如春溪漱玉,清丽中自含深致。唐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有云:"置彼清泠之渊,神采自生;饮以沆瀣之气,风骨独峻。"正可移评此作。

"年华蔼芳隰"五字,已藏无限韶光。王夫之《姜斋诗话》尝言:"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此句恰得其妙。春溜新池之象,非独绘景,实乃心源活水之映照也。

中二联最见唐人风致。李东阳《麓堂诗话》评点此联曰:"鸟声入管,花影随风,不独工于体物,更能以物观我"。三友之雅集,一卮之陶然,分明见魏晋风流遗韵。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者,于此可得具象。

结句"淹留惜晚曦"五字,尤见功力。陆时雍《诗镜总论》有云:"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此句正以澹荡之笔,收束全篇春光,令宴游之乐顿生庄周梦蝶之思。钱钟书先生《谈艺录》谓唐人善以"瞬间见永恒",此诗末句,正是黄昏光影里凝住的永恒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