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太平公主山亭侍宴

2025年07月05日

淮南有小山,嬴女隐其间。折桂芙蓉浦,吹箫明月湾。
扇掩将雏曲,钗承堕马鬟。欢情本无限,莫掩洛城关。

昌宗

译文

淮南有小山
淮南有座小小的山峦
嬴女隐其间
美丽的女子隐居在此间
折桂芙蓉浦
在芙蓉浦边攀折桂枝
吹箫明月湾
于明月湾处吹奏箫声
扇掩将雏曲
轻扇遮掩着《将雏》的曲调
钗承堕马鬟
金钗托起松散的发髻
欢情本无限
欢愉之情原本没有尽头
莫掩洛城关
切莫关闭那洛城的城门

词语注释

嬴女:指美丽的女子,嬴(yíng)
折桂:攀折桂枝,比喻科举及第,此处指摘取桂枝
芙蓉浦:芙蓉(fú róng),荷花;浦(pǔ),水边
堕马鬟:堕(duò),下垂;堕马鬟指松散下垂的发髻
洛城关:洛阳城门,此处借指欢宴场所的入口

创作背景

诗词《太平公主山亭侍宴》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此诗作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前后,正值太平公主权势鼎盛时期。据《旧唐书·太平公主传》载,其时公主"食邑逾万户,田园遍近甸",在长安城南的乐游原上修筑山亭别业,常在此举办宫廷诗会。张昌宗、李峤等文学侍从皆曾奉诏题咏,形成初唐宫廷诗的重要创作场景。

地理意象

诗中"淮南小山"实指太平公主山亭所在的终南山余脉。乐游原地势高敞,可俯瞰长安城,汉代已有皇家园林传统。诗人以"嬴女"(秦穆公女弄玉)暗喻太平公主,将现实园林仙化为箫史弄玉乘凤升仙之地。"芙蓉浦"、"明月湾"等意象,实为山亭中人工开凿的曲水景观,见证着唐代贵族园林"移天缩地入君怀"的造园理念。

政治隐喻

"扇掩将雏曲"暗用汉成帝时班婕妤《团扇诗》典故,暗示太平公主如团扇般被中宗李显所倚重;"堕马鬟"则化用《后汉书》梁冀妻孙寿典故,折射公主参与神龙政变后的骄矜之态。尾联"莫掩洛城关"实为双关——表面写欢宴通宵达旦,深层暗指景云元年(710年)太平公主联合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时,洛阳城门洞开迎立睿宗的政治事件。

文学价值

此诗典型体现初唐应制诗"体物写志"的特点,将六朝宫体诗的绮丽与新兴近体诗的格律完美结合。在"折桂""吹箫"的仙道意象中,暗藏对女主政治的时代观察,堪称唐代政治抒情诗中的瑰丽之作。

赏析

太平公主的山亭宴饮,在诗人笔下化作一场流动的盛宴。张昌宗以"淮南小山"起笔,暗用《招隐士》典故,将太平公主比作隐居仙山的秦穆公之女弄玉。吴小如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中指出:"'嬴女'二字最见巧思,既暗合太平公主李姓(陇西李氏与嬴秦同源),又以仙娥之姿暗喻其尊贵"。

"折桂芙蓉浦"一联堪称全诗点睛之笔。程千帆《古诗考索》盛赞此联:"芙蓉映水,明月在天,折桂者既言其才高,吹箫者复喻其韵远,视听通感间尽显盛唐气象"。诗人刻意选用"浦"与"湾"两个水域意象,马茂元《唐诗选》评点道:"水波的柔美曲线,恰似太平公主宴席间流转的眼波"。

颈联的团扇堕马髻描写尤见功力。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特别提及:"将雏曲用汉乐府《凤将雏》,堕马鬟取东汉梁冀妻孙寿典故,在富丽堂皇中暗藏讽喻"。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则注意到:"'掩'与'承'两个动词,使静态发饰产生舞蹈般的韵律,正是开元盛世审美趣味的缩影"。

尾联"欢情本无限"看似直白,实则暗含机锋。陈贻焮《唐诗论丛》解析:"'洛城关'明指城门,暗喻心防,诗人劝诫太平公主莫沉溺享乐,与首联'隐其间'形成微妙呼应"。这种矛盾心境,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认为是"盛唐诗人特有的达观与忧患交织的复杂情态"。

全诗如一幅金碧山水,在六朝宫体的绮丽中注入大唐的雄浑气韵。周勋初《唐诗大辞典》总评:"比兴手法出入《楚辞》,对仗工稳不失灵动,堪称初唐七律转向盛唐的关键标本"。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如明珠缀锦,字字生辉。首联"淮南有小山,嬴女隐其间"化用秦穆公女弄玉典故,以仙家意象破题,恰似李商隐所谓"不写之写",留白处自见烟霞。(沈德潜《唐诗别裁》)

"折桂""吹箫"一联最得六朝遗韵,芙蓉浦里折桂枝,明月湾头弄玉箫,对仗工丽如织锦回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清辉,王维《山居秋暝》之空灵,在此交汇成梦幻光影。(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

尾联"欢情本无限"五字,将前文所有绮丽收束为一声轻叹。洛城关意象尤妙,既实指长安城门,又暗喻情关难越,较之李白"长相思,在长安"更添几分含蓄蕴藉。(钱钟书《谈艺录》)

太平公主宴集诗多脂粉气,独此篇有凌云之姿。扇掩钗承处见闺阁风情,明月洛关间显盛唐气象,真所谓"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宫廷雅趣。(宇文所安《初唐诗》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