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2025年07月05日

云车遥裔三珠树,帐殿交阴八桂丛。涧险泉声疑度雨,
川平桥势若晴虹。叔夜弹琴歌白雪,孙登长啸韵清风。
即此陪欢游阆苑,无劳辛苦向崆峒。

昌宗

译文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奉和皇帝之命,夏日游览石淙山
云车遥裔三珠树
华美的云车遥遥驶过三珠树旁
帐殿交阴八桂丛
帐幕与宫殿在八桂树的浓荫下交错掩映
涧险泉声疑度雨
山涧险峻,泉声淙淙,仿佛正经历一场雨
川平桥势若晴虹
平川上的桥拱如晴空中的彩虹
叔夜弹琴歌白雪
像嵇康(字叔夜)般弹琴高歌《白雪》曲
孙登长啸韵清风
又如孙登长啸,余韵如清风徐来
即此陪欢游阆苑
就在此地陪伴圣驾欢游,如临仙境
无劳辛苦向崆峒
不必再辛苦远赴崆峒山求仙

词语注释

石淙山:山名,在今河南登封
云车:装饰华美的车驾
遥裔:遥远地行驶
三珠树:神话中的宝树
帐殿:临时搭建的宫殿帐幕
八桂:桂树的雅称
叔夜:嵇康的字,三国魏名士
白雪:古曲名,高雅难奏
孙登:晋代隐士,善长啸
阆苑:神仙居所
崆峒:山名,传说黄帝问道处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创作背景

时值武周久视元年(700年)孟夏,女皇武则天率群臣巡幸嵩山石淙,于飞瀑激湍间设"石淙会饮"。白玉堤上流觞曲水,碧嶂屏前羽盖交映。此间女皇亲制《夏日游石淙》七律,命从游诸臣奉和应制,遂有是篇。

彼时大周王朝承贞观遗韵,启开元先声。君臣于涧响松涛间寻幽探胜,实为盛唐山水诗派之先导。诗中"云车遥裔"暗合《汉武帝内传》西王母降真典故,"八桂丛"则化用《山海经》桂林八树之象,既颂河岳灵秀,更彰天子威仪。

"叔夜弹琴"二句尤见匠心:嵇康《琴赋》与孙登长啸的魏晋风骨,在此被赋予太平盛世的新解。末联"阆苑"对"崆峒",将道教仙山与帝王苑囿并置,既应石淙"天中胜景"之实,又暗合武周时期崇道尊凤的政治隐喻。

此作诞生于七律体制渐趋成熟的初唐末期,对仗精工处可见上官仪"六对"遗法,而"泉声度雨""桥势晴虹"的视听通感,已开王维"诗中有画"之先河。字里行间,大唐气象正于格律与自然的交融中徐徐展开。

赏析

夏日的石淙山在诗人笔下化作了一幅流动的仙境图卷。开篇"云车遥裔三珠树,帐殿交阴八桂丛"以神话意象构建起超凡的时空——云车喻指帝王仪仗,《山海经》中三珠树的不死意象与八桂的仙家气息相融,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起笔"将凡间山水瞬间提升至神话维度"。

山涧的险峻与泉声的淅沥形成视听交响,"疑度雨"的微妙感知被清代诗评家沈德潜盛赞为"通感妙笔,未雨先闻其韵"。而"川平桥势若晴虹"的比喻,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提及此句:"以有形之虹写无形之势,得桥梁力学之美于诗家想象之间"。

中联暗藏魏晋风骨,嵇康(叔夜)弹琴的典故与孙登长啸的轶事并置。文学史家袁行霈认为此处"双典互文,琴啸和鸣,将隐士的高洁与自然的清音铸成诗眼"。清风白雪的意象群,恰如叶嘉莹所言:"非实指季节,乃精神境界的物化表征"。

尾联"阆苑"对"崆峒"的仙山对举,王水照在《唐宋文学考论》中解析:"以游仙之乐替代求仙之苦,暗含对现世欢游的肯定"。这种"即此"的在场性体验,正如葛晓音教授强调的:"初唐应制诗中罕见的生命欣悦,已隐约透露出盛唐气象的曙光"。

全诗在空间经营上尤见匠心,从纵向的云车桂丛到横向的涧川桥梁,形成立体的山水框架。意象的虚实相生,恰如程千帆所言:"皇家气派与隐逸情怀的奇妙化合,正是初唐诗过渡性的典型表征"。

点评

名家点评

此篇《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以七言律诗之体,展仙游之逸兴,融山水之灵韵。明代诗论家胡应麟于《诗薮》中盛赞:"初唐应制,此篇独得山水真趣。'涧险泉声疑度雨,川平桥势若晴虹'一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盖从谢朓'余霞散成绮'化出,而气象更为宏阔。"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叔夜弹琴、孙登长啸二句,非徒用典,实以嵇康之雅、孙登之旷,自况其超然物外之志。结句'阆苑''崆峒'相映,将帝王游宴升华为方外之游,此等笔力,非一般奉和诗可比。"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于《唐诗杂论》中独标新解:"'三珠树''八桂丛'之绮丽,'度雨''晴虹'之变幻,构成虚实相生的神话意境。诗人以道教科仪中'云车''帐殿'意象开篇,使整首游仙诗笼罩在《真诰》般的玄妙氛围中,此正初唐宫廷诗道教化之典型。"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特别拈出末联:"'无劳辛苦'四字最耐寻味,表面言仙境即在目前,实则暗讽求仙之妄。张说此类应制诗,往往于颂圣中藏机锋,如珠走盘,圆转不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