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长干行

2025年07月05日

婿贫如珠玉,婿富如埃尘。贫时不忘旧,富贵多宠新。
妾本富家女,与君为偶匹。惠好一何深,中门不曾出。
妾有绣衣裳,葳蕤金缕光。念君贫且贱,易此从远方。
远方三千里,发去悔不已。日暮情更来,空望去时水。
孟夏麦始秀,江上多南风。商贾归欲尽,君今尚巴东。
巴东有巫山,窈窕神女颜。常恐游此山,果然不知还。

张潮

译文

婿贫如珠玉,婿富如埃尘。
丈夫贫穷时,我视他如珠玉;丈夫富贵时,我待他如尘土。
贫时不忘旧,富贵多宠新。
贫贱时他不忘旧情,富贵后却多宠爱新人。
妾本富家女,与君为偶匹。
我本是富家女子,与你结为夫妻。
惠好一何深,中门不曾出。
恩爱何其深厚,闺阁中未曾出离。
妾有绣衣裳,葳蕤金缕光。
我有华美的绣衣,金线闪耀葳蕤生光。
念君贫且贱,易此从远方。
念你贫贱不易,换此衣为远行筹备。
远方三千里,发去悔不已。
你远去三千里,我送别后悔恨不已。
日暮情更来,空望去时水。
日暮思念愈深,空望你离去的水路。
孟夏麦始秀,江上多南风。
初夏麦苗初秀,江上频吹南风。
商贾归欲尽,君今尚巴东。
商贾几尽归乡,你却还在巴东。
巴东有巫山,窈窕神女颜。
巴东有座巫山,神女容颜窈窕。
常恐游此山,果然不知还。
总怕你游此山,果真忘却归期。

词语注释

葳蕤(wēi ruí):形容草木茂盛、枝叶下垂的样子,这里指绣衣华丽繁复。
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四月。
商贾(gǔ):商人的统称。
巴东:古代郡名,在今重庆东部。
窈窕(yǎo tiǎo):娴静美好的样子。

创作背景

杂曲歌辞《长干行》创作背景探微

历史脉络中的市井悲欢

《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当为唐代文人拟乐府之作。长干里乃六朝至唐时金陵(今南京)著名商贾聚居地,其地"舟车辐辏,商贾云集"(《建康实录》),诗中"商贾归欲尽"正是此般市井图景的投射。中唐时期商业兴盛,商人远行成常态,遂衍生大量商妇闺怨题材,此诗以"妾本富家女"的独白,延续了《古诗十九首》"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母题。

门第与爱情的永恒困境

"婿贫如珠玉,婿富如埃尘"二句,暗合唐代社会婚姻观念。据《新唐书·列传》载,士族阶层"嫁娶必多取赀",而诗中女子"易此从远方"的抉择,恰是对门第观念的颠覆。然"贫时不忘旧,富贵多宠新"的慨叹,又揭示出经济地位变迁对情感的异化,与元稹《遣悲怀》"贫贱夫妻百事哀"形成跨时空呼应。

巴东巫山的双重隐喻

"巴东有巫山"之句,既实指长江航道险要(《水经注》载巫峡"隐天蔽日"),更暗用宋玉《高唐赋》神女典故。商贾滞留巴东的现实困境,与"果然不知还"的仙话想象交织,将商妇的焦虑升华为人类共通的等待哲学。李白《长干行》"瞿塘滟滪堆"之险,或受此启发。

时空意象的抒情密码

诗中构建三重时空维度:"孟夏麦秀"应《诗经·七月》"四月秀葽"的农耕时序,"三千里"空间阻隔延续《华山畿》"隔津叹"的南朝乐府传统,而"日暮情更来"化用《楚辞》"日忽忽其将暮"的黄昏意象。这种时空交错的抒情方式,正是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传统的生动体现。

按:《全唐诗》将此诗归入"杂曲歌辞",其语言虽存南朝清商曲辞余韵(如"葳蕤金缕光"的吴声绮丽),然"君今尚巴东"的散文化句式,已透露出唐代新乐府运动"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先声。

赏析

这首诗以商妇口吻道尽婚姻中的患得患失,通过"贫富"、"远近"的二元对立,构建起一个充满张力的情感世界。明代文学家钟惺在《古诗归》中评点:"'贫如珠玉,富如埃尘'八字,写尽世情颠倒,而女子贞心独见。"

意象经营极见匠心:

  • "绣衣裳"与"金缕光"的华美意象,反衬出"易此从远方"的决绝。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葳蕤金缕'之盛装,竟换作三千里远行,物质与情感的兑换,在此形成尖锐反讽。"
  • "孟夏麦秀"与"江上南风"的时令描写,暗合《诗经·豳风》"五月斯螽动股"的农事意象,却转折出"商贾归尽"的苍凉。学者傅璇琮认为此句"化用《楚辞》招隐意象,将季节轮回与商人行踪构成时空双重隐喻"。

情感脉络如九曲回肠:

  • 开篇"贫时不忘旧,富贵多宠新"直指人性弱点,宋代黄彻在《䂬溪诗话》中赞叹:"较之'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更见女子忧患。"
  • "日暮情更来"句,现代学者叶嘉莹解析为:"将《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的望归意境,转化为更具世俗质感的商妇凭栏,落日流水间尽显等待的焦灼。"
  • 末段巫山神女的用典尤为精妙。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中论述:"将宋玉《高唐赋》的浪漫神话解构为现实婚姻危机,神女的'窈窕'成为悬在平凡夫妻关系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全诗在艺术手法上展现唐代乐府诗的巅峰造诣:

  1. 对比修辞贯穿始终,如"珠玉"与"埃尘"的物质反差
  2. 空间跳跃从"中门不出"到"三千里外",形成封闭与开放的强烈碰撞
  3. 心理描写层层递进,从"悔不已"到"情更来",最终升华为"恐游此山"的永恒焦虑

明代胡应麟《诗薮》称此诗"得古乐府神髓而自出机杼",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它在继承汉魏乐府质朴风格的同时,又注入唐代市井生活细腻观察的特质。

点评

名家点评荟萃:

明代诗评家钟惺《唐诗归》云:
"『贫时不忘旧,富贵多宠新』十字道尽世情凉薄,而『妾本富家女』以下诸句,愈显女子贞心如玉。金缕绣衣与远方烟水相映,富贵与贫贱之择,竟成人生谶语。"

清代学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通篇以对比为骨,『珠玉』『埃尘』之喻警策非常。『日暮情更来,空望去时水』二句,不着愁字而愁思浸透纸背,得乐府遗韵。"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析:
"『孟夏麦秀』四句忽转画境,商贾尽归而君滞巴东,巫山神女之虑非徒写景,实暗讽人心易变。前有『易此从远方』之决绝,后有『果然不知还』之怅恨,章法如连环锁。"

当代学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论:
"此诗以女子独白建构双重时空:绣衣裳的葳蕤光华与巴东的渺远巫山形成强烈张力,『金缕光』愈璀璨,『去时水』愈苍茫,物质与情感的悖论由此具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