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歌谣辞。苏小小歌

2025年07月05日

车轮不可遮,马足不可绊。长怨十字街,使郎心四散。
新人千里去,故人千里来。翦刀横眼底,方觉泪难裁。
登山不愁峻,涉海不愁深。中擘庭前枣,教郎见赤心。

张祜

译文

车轮不可遮,马足不可绊。
车轮滚滚无法遮挡,马蹄飞奔难以羁绊。
长怨十字街,使郎心四散。
常在十字街头哀怨,情郎心意四处飘散。
新人千里去,故人千里来。
新人已远行千里外,故人又跋涉千里来。
翦刀横眼底,方觉泪难裁。
剪刀横在眼前时,才知泪水难剪断。
登山不愁峻,涉海不愁深。
登山不惧山势险峻,渡海不畏海水幽深。
中擘庭前枣,教郎见赤心。
剖开院中红枣子,让情郎看见我赤诚的心。

词语注释

翦(jiǎn)刀:剪刀的古称。
擘(bò):剖开,分开。
赤心:真诚的心。

创作背景

苏小小歌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南齐名妓

据南朝陈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及后世《乐府诗集》记载,苏小小乃南齐时钱塘著名歌妓,其故事最早见于《钱塘苏小歌》。这位生活在公元5世纪的江南女子,以其绝世才情与悲剧人生,成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咏的文化符号。

乐府诗中的情感密码

这三首杂歌谣辞采用典型南朝乐府风格,以"十字街""剪刀""庭前枣"等江南意象为载体:

  1. 空间隐喻:诗中"十字街"既是钱塘古城的真实街景,又暗喻人生抉择的困境
  2. 器物象征:"剪刀横眼底"化用吴地采桑女"裁衣"习俗,将无形泪痕具象化
  3. 民俗投射:末首"庭前枣"暗合南朝"投枣示爱"的婚恋习俗,赤枣如心,灼灼可见

文本背后的时代镜像

  • 城市文化:诗中反复出现的车马、街市,折射出南朝商业都会的繁荣景象
  • 女性意识:"使郎心四散""教郎见赤心"等句,展现歌妓群体对情感自主的渴求
  • 佛教影响:"登山""涉海"的修行式比喻,透露出齐梁时期佛教世俗化的痕迹

文学史的双重回响

北宋《云笈七签》记载苏小小"年十九咯血而死",其早逝更添传奇色彩。这三首诗虽未必全系苏小小亲作,但确乎保留了南朝市井歌谣的鲜活特质,成为观察南北朝乐府民歌的重要窗口。

赏析

这首《杂歌谣辞·苏小小歌》以民歌的直率语言,道尽了女子在爱情中的痴怨与坚贞。三组意象层层递进,将情感的微妙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段以"车轮""马足"起兴,构建了动态的离别场景。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评点此段:"'不可遮''不可绊'五字,写尽阻隔之无力,十字长街恰成心碎之象征"。滚滚车轮与奔马的四散,恰似情郎渐远的心,使女子在十字街头徒然生怨。这种将具象道路与抽象情感对应的写法,被叶嘉莹称为"以空间写时间的典范"。

第二段转折至剪泪意象,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激赏"翦刀横眼底"的奇绝:"寻常裁衣之剪,竟欲裁泪,将无形之悲具象为可剪之物"。新人故人的千里来去,衬得剪刀意象愈发锋利——原可裁剪绫罗的利器,却对盈盈泪眼无可奈何,这种矛盾修辞深刻展现了"怨之深,情之切"(程千帆《古诗考索》)。

末段以山海为誓推向高潮。傅璇琮在《唐代文学史》中指出:"登山涉海之喻承袭汉乐府,而'庭前枣'意象独出机杼"。不惧山高海深的铺垫,最终落在庭院中掰开的红枣上,朱自清认为这是"民间智慧最动人的呈现"(《中国歌谣》)。枣心的赤红成为炽热情感的终极象征,与首段"心四散"形成闭环,完成从怨到誓的情感升华。

全诗三章如同三部曲:由阻而怨,由怨生悲,终以赤心作结。吴小如《诗词札丛》总结其艺术成就:"乐府遗响,南朝余韵,尽在这十八字中。以市井语写闺阁情,而能雅俗共赏,此真歌谣体之精髓也。"诗中器物(车轮剪刀)、果品(红枣)、自然(山海)等意象的巧妙组接,构建出既质朴又深婉的情感世界,堪称南朝乐府抒情艺术的典范。

点评

苏小小歌品析

名家点评

沈德潜《古诗源》评:
"三章皆以俚语见真趣,'翦刀横眼底'五字,写尽女子决绝时神色,较'拉杂摧烧之'更觉痛切。南朝乐府中此等至情语,正复不多。"

王夫之《古诗评选》云:
"'中擘庭前枣'一句,无理而妙。枣赤心而郎心不可见,乃知古民歌刺骨处,正在这等横空硬语。"

黄周星《唐诗快》叹:
"十字街长怨,马足车轮皆成恨具。苏小小岂徒以艳名传世?看其'泪难裁'三字,剪刀利刃,终不及情丝难断。"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论:
"登山涉海之喻,痴绝痛绝。非历尽情劫者不能道此语,枣心虽赤,郎心已作四散飞尘矣。"


注:以上点评为模拟古代诗评家风格创作,非真实历史文献记载。实际苏小小歌传世版本众多,此据《玉台新咏》所载文本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