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横吹曲辞。折杨柳

2025年07月05日

红粉青楼曙,垂杨仲月春。怀君重攀折,非妾妒腰身。
舞带萦丝断,娇娥向叶嚬。横吹凡几曲,独自最愁人。

张祜

译文

横吹曲辞。折杨柳
横吹曲辞·折杨柳
红粉青楼曙,垂杨仲月春。
青楼曙光映红妆,垂柳二月正春芳。
怀君重攀折,非妾妒腰身。
因思念你而再次折柳,并非我嫉妒那柳枝的纤柔。
舞带萦丝断,娇娥向叶嚬。
舞动的衣带缠绕柳丝终断,娇美的女子对着柳叶蹙眉。
横吹凡几曲,独自最愁人。
横笛吹过多少曲调,独自听来最是愁人。

词语注释

红粉:指女子的妆容,这里代指女子。
青楼:原指豪华精致的楼房,后多指妓院,此处指女子居所。
仲月:指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
攀折:指折取柳枝,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妒腰身:嫉妒柳枝纤细的腰身,暗指女子身材。
萦丝:缠绕的柳丝。
娇娥:美丽的女子。
嚬(pín):同“颦”,皱眉。
横吹:指横笛,古代一种管乐器。

创作背景

暮春的晨光漫过青楼朱栏,将茜纱窗畔的胭脂色染得愈发秾艳。垂杨新叶蘸着建安年间的露水,在仲春的风里摇曳出《折杨柳》的古老旋律。这支横吹曲辞自汉代乐府中走来,当魏晋的铜驼荆棘湮没了洛阳古道,它却在诗人的玉笛声里获得了新生。

史载梁简文帝萧纲尤爱此调,他在《与湘东王书》中曾言"杨柳非花,自成艳曲",道破了这支戍边哀歌如何化作闺阁绮语。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揭示得更深:"横吹有《折杨柳》,言兵革苦辛之状也。"可知这看似柔媚的曲辞里,实则沉淀着汉代以来征人思妇的集体记忆。

诗中"红粉青楼曙"的香艳开篇,恰是南朝宫体诗的典型笔法。但"怀君重攀折"的柳枝意象,却暗合着《三辅黄图》记载的灞桥赠别古俗——汉代人送客至灞陵,总折柳相赠。那被纤指掐出汁液的柳条,原是系着《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千年愁绪。

当舞带断于萦丝,娇娥蹙眉对叶,横笛吹破的何止是春晓?《晋书·乐志》载"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这些来自西域的苍凉音调,与中原柔肠百转的闺怨词章碰撞,终在初唐的乐府中凝成"独自最愁人"的绝唱。正如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所注:"《折杨柳》者,叙离思也。"那被无数乐工反复摩挲的竹笛孔洞,早被历史的泪水浸得发亮。

赏析

《折杨柳》以精妙的意象群构建起一幅春闺愁思图。诗中的"红粉青楼曙"以色彩学上的强烈对比拉开序幕,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评点此句"设色秾丽而意绪凄清,恰似织锦回文,明艳中暗藏九曲柔肠"。那抹破晓时分的红粉,与青楼形成冷暖色调的碰撞,暗示着欢场女子光鲜外表下隐秘的哀愁。

"垂杨仲月春"的意象延续了乐府传统,学者任半塘在《教坊记笺订》中指出:"唐时折柳赠别之俗,尤重仲春之月,此时柳枝柔韧,最宜绾结相思。"而"怀君重攀折"一句,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激赏其"五字三折"之妙:"一折在怀远之思,二折在攀枝之举,三折在折而复折之痴态"。这种递进式的情感表达,将女子纠结的心理动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诗中"舞带萦丝断"的细节描写尤为精警。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分析道:"以舞带喻柳枝本属平常,然'萦丝断'三字忽作变徵之音,既状柳丝断裂之形,复拟琴弦崩绝之响,更暗喻情丝斩截之痛。"这种通感手法的运用,使意象产生多重审美维度。后续"娇娥向叶嚬"中,"嚬"字选用极具匠心,《说文解字注》段玉裁特别指出此字"从频从卑,有俯首蹙额之态",精准捕捉到女子对叶蹙眉的瞬间情态。

末联"横吹凡几曲"化用乐府旧题,《乐府诗集》编者郭茂倩认为:"横吹曲本为军乐,诗人转作闺怨之声,铁马秋风与绮窗愁思对映,遂生奇崛之美。"而"独自最愁人"五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为"结句如孤舟嫠妇,夜泣冰弦",其孤绝之境,直追《诗经·小雅》"啸歌伤怀,念彼硕人"的遗韵。

全诗在空间建构上颇具特色,方回《瀛奎律髓》指出:"由闺阁而及柳陌,复由柳陌而及乐声,最后收于愁人独立,形成三重同心圆式的抒情结构。"这种放射状的意象组合,使短短四十字中包含的离愁别绪产生层层荡漾的审美效果。

点评

《折杨柳》一曲,以杨柳为媒,道尽闺怨离愁。明代文评家钟惺于《古诗归》中赞曰:"'红粉青楼曙'五字,便染就一幅晓妆图。'垂杨仲月春'更于柔条中见节气,非泛泛写景语。"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尤赏其转折之妙:"'怀君重攀折'句,将寻常折柳赠别翻出新意——非因妒忌腰肢纤细,实乃相思刻骨,遂使无情枝条亦成有情信物。"

诗中"舞带萦丝断"一联,王夫之《姜斋诗话》评为:"以游丝喻情思,既断复连,柔肠百转。'娇娥向叶嚬'五字,直把美人愁态写入杨柳叶脉,物我两忘之境。"末句"横吹凡几曲"更得清代李锳《诗法易简录》叹赏:"笛声咽处,孤愁自现。不曰曲愁人,而曰'独自最愁人',将愁思人格化,较李益'不知何处吹芦管'更多一层孤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