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拔蒲歌

2025年07月05日

拔蒲来,领郎镜湖边。郎心在何处,莫趁新莲去。
拔得无心蒲,问郎看好无。

张祜

译文

拔蒲来,领郎镜湖边。
采摘蒲草来呀,带着情郎到镜湖边。
郎心在何处,莫趁新莲去。
情郎的心在哪里呢?可别追着新开的莲花走了。
拔得无心蒲,问郎看好无。
采到一支无心的蒲草,问问情郎可喜欢?

词语注释

蒲(pú):一种水生植物,即香蒲,叶子可用来编织。
镜湖:古代湖泊名,在今浙江绍兴一带,以水清如镜闻名。
趁(chèn):追逐,追随。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拔蒲歌》创作背景

一、乐府渊源与南朝风情

《拔蒲》属南朝乐府相和歌辞,承《清商曲辞》吴声西曲一脉。据《乐府诗集》载,此类民歌多采自建康(今南京)至荆郢(今湖北)流域,以婉转谐音暗喻情思为特色。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解题云:"江南音韵,多儿女艳情",恰为此诗写照。

二、镜湖烟水间的劳动恋歌

诗中"镜湖"即鉴湖,东汉马臻筑堤而成,位于会稽山阴(今绍兴)。六朝时期,湖面广袤三百里,蒲草丛生。《嘉泰会稽志》载:"越女多采蒲为席",可见拔蒲本是江南寻常劳作。诗人巧将采蒲动作与女子心绪相绾:

  • "领郎镜湖边"暗合《子夜四时歌》"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的邀约传统
  • "莫趁新莲去"化用《西湖曲》"采莲南塘秋"意象,以"莲"谐"怜"

三、双关妙语与情思博弈

后二句尤见南朝乐府修辞精髓:

  1. "无心蒲"既指实采蒲草,又暗喻《庄子·天地篇》"无心之谓道"的哲学思辨
  2. "看好无"三字含三意:
    • 问郎是否喜蒲草形态(实)
    • 探问郎心是否专注(虚)
    • "好"字暗藏《世说新语》"看杀卫玠"的审美焦虑

四、历史语境中的女儿心

《玉台新咏》序言称此类诗"非唯靡丽,兼以写志"。当时门阀婚姻盛行,女子常借劳作歌谣抒怀。诗中"新莲"意象折射南朝《采莲赋》传统,鲍照《采菱歌》"含伤拾泉花"、梁武帝《江南弄》"莲花复莲花"皆可比照,然此诗以"莫趁"二字翻转期待,更显情态鲜活。

赏析

青蒲与莲叶的意象在诗中交织成江南水乡特有的清丽画卷。蒲草作为核心意象,被学者吴小如解读为"既是劳动对象,更是情感载体"(《汉魏六朝诗鉴赏》),那随手拔起的无心蒲草,恰似女子忐忑不安的痴心。而"新莲"的意象则被叶嘉莹先生点出"暗含诱惑与威胁的双重意味"(《迦陵论诗丛稿》),成为考验爱情忠贞的试金石。

诗歌采用问答体构建出微妙的情感张力。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特别赞赏"莫趁新莲去"这句:"祈使语气中藏着七分柔情三分嗔怨,将民间女子特有的娇憨与忧虑展现得淋漓尽致"。后两句更形成戏剧性转折,台湾学者柯庆明指出:"从'无心蒲'到'看好无'的递进,完成了一场含蓄而深刻的情感质询"(《中国文学的美感》)。

水乡女子的情感表达方式极具艺术张力。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道:"镜湖的倒影与心灵的映照形成双重镜像,使简单的劳动场景升华为爱情寓言"。而"无心"与"看好"的语义碰撞,被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视为"东方诗歌特有的暧昧美学"(《中国诗史》),这种欲说还休的表达,恰是南朝乐府"含蓄中见深情"的典范。

全诗在结构上呈现出精巧的对称美。前野直彬在《中国文学史》中注意到:"领郎—问郎"的呼应,"镜湖—新莲"的对照,构成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回环"。这种结构被王运熙解释为"南朝民歌'婉转相生'的典型技法"(《乐府诗述论》),让短短二十字承载起完整的情感起承转合。

点评

《拔蒲歌》以清浅之语写深挚之情,恰如镜湖微波下暗涌的漩涡。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曾道:"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此诗正得真趣——"郎心在何处"一问,如蒲草尖刺破水面的刹那,将女儿家欲说还休的忐忑揉进湖光莲影。

明代诗论家陆时雍于《诗镜总论》中有言:"古歌《子夜》之流,情长而味永",移评此作尤为贴切。后段"无心蒲"与"看好无"的呼应,恰似吴地采莲女"低头弄莲子"的含蓄,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赞叹此类乐府"空中布景,暗里传声",谓其以物寄情之妙,令蒲草亦成相思信物。

近代学者闻一多论及南朝乐府时特别提及此诗:"'莫趁新莲去'五字,写尽爱情里的患得患失,是东方女子特有的矜持与聪慧"。那新莲与旧蒲的意象对照,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