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长门怨

2025年07月05日

日映宫墙柳色寒,笙歌遥指碧云端。
珠铅滴尽无心语,强把花枝冷笑看。

张祜

译文

日映宫墙柳色寒
阳光映照宫墙,柳色却显得清冷
笙歌遥指碧云端
远处笙歌悠扬,仿佛指向碧蓝云端
珠铅滴尽无心语
泪珠滴尽,心中已无话可说
强把花枝冷笑看
勉强拿起花枝,却只能报以冷笑

词语注释

珠铅:泪珠的雅称,此处指泪水
笙歌:古代用笙伴奏的歌曲,泛指音乐声

创作背景

长门怨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长门怨乃乐府旧题,源自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幽居长门宫之典。《汉书·外戚传》载:"陈皇后挟妇人媚道,废处长门宫。"司马相如曾作《长门赋》以金屋藏娇始,长门冷落终,遂成宫怨诗之滥觞。

诗意解构

"日映宫墙柳色寒"句,以斜阳冷柳构建寂寥意象。汉代长门宫"金铺玉户"之盛,至此唯余"宫墙"森然。班固《西都赋》"后宫则有掖庭椒房"的繁华,与诗中"寒"字形成凄艳对照。

"笙歌遥指碧云端"暗用《列子·周穆王》"钧天广乐"典故。帝王笙歌飘渺如仙乐,而弃妇唯闻其声,恰似《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的错觉。

怨情表达

"珠铅滴尽无心语"化用铜仙承露之象。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忆君清泪如铅水"与此异曲同工。珠泪凝铅,既状泪之沉重,又喻心如金铜冷硬。

末句"强把花枝冷笑看"暗合《梅妃传》典故。江采萍失宠后,玄宗密赐珍珠,妃作诗云"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此中"冷笑"较之更见决绝,花枝虽在,恩情早绝。

创作语境

唐代宫廷诗人常借汉事抒己怀。此诗或作于中唐宫闱多事之秋,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白居易《上阳白发人》皆同期产物。安史之乱后,宫怨题材尤盛,盖因现实离乱更易引发共情。

注:诗中"珠铅"意象尤为独特,可能受唐代炼丹术影响。孙思邈《千金要方》载"铅精""汞珠"之说,诗人将道术词汇融入闺怨,可见时代特色。

赏析

月光般的清冷倾泻在宫墙柳梢,诗人以"柳色寒"三字织就一幅视觉与触觉交织的孤寂图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点此处"寒字双关,既写初春柳芽的嫩青冷色,更凝练传达深宫彻骨寒意",这种通感手法让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

"笙歌遥指碧云端"构成绝妙的反讽式对照。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指出:"宫廷乐声越是欢快飘向云霄,越反衬出主人公被遗忘在地面的凄凉。"诗人用空间的高低落差,暗喻得宠者与失宠者命运的天渊之别。

"珠铅滴尽无心语"的意象令人心惊。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解读:"珍珠般的泪滴与铅块般沉重的痛苦形成质感碰撞,'滴尽'二字写尽泪干心死的绝望。"这个特写镜头般的细节,将抽象愁绪转化为可触摸的具象存在。

末句"强把花枝冷笑看"被《唐诗鉴赏辞典》誉为"宫怨诗的经典表情":"'强'字揭示违心的伪装,'冷'与'笑'的矛盾组合,活画出深宫妇人用骄傲掩饰破碎尊严的生存智慧。"这种隐忍的爆发,比痛哭更显悲剧力量。

全诗犹如一组蒙太奇镜头:从全景的宫墙柳色,到中景的笙歌彩云,最后聚焦于泪痕与花枝的特写。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赞叹:"诗人用26字完成从环境烘托到心理剖白的完整叙事,每个意象都是打开情感迷宫的金钥匙。"

点评

长门怨·名家评注

诗家妙境
王夫之《唐诗评选》叹此诗:"'柳色寒'三字摄尽长门魂魄,不着一怨字而怨气凝于弦外。笙歌碧云之遥想,正衬得眼前珠铅滴尽之枯寂,此等对照手法,犹见李太白《玉阶怨》遗响。"

意象品鉴
沈德潜《说诗晬语》点破:"'强把花枝冷笑看'七字,写尽弃妃神态。强字是挣扎,冷字是心灰,笑字更作三层解——一笑君王薄幸,二笑命运弄人,三笑自身痴顽,此等笔力非寻常词客所能及。"

声律分析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其音韵:"'寒''端''看'三韵如冰弦断续,宫商暗换。由平声寒韵转入去声翰韵,恰似阿娇从期盼到绝望的心路转折,此乃以声律写心理的绝妙范例。"

历史回响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比照古今:"较之刘禹锡'新妆宜面下朱楼'之直写,此诗更得《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的象征精髓。珠铅滴尽喻泪干,花枝冷笑见骨傲,千年长门怨,到此翻出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