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千秋乐

2025年07月05日

八月平时花萼楼,万方同乐奏千秋。
倾城人看长竿出,一伎初成赵解愁。

张祜

译文

八月平时花萼楼
八月时节,花萼楼上风光正好
万方同乐奏千秋
四方百姓同庆,共奏千秋乐
倾城人看长竿出
全城百姓争相观看长竿表演
一伎初成赵解愁
一位艺人初学成,为赵家解忧愁

词语注释

花萼楼(huā è lóu):唐代长安著名楼阁,位于兴庆宫内,唐玄宗与杨贵妃常在此游乐。
万方(wàn fāng):指四面八方,全国各地。
倾城(qīng chéng):全城的人,形容人数众多。
长竿(cháng gān):一种杂技表演,艺人攀爬长竿进行表演。
赵解愁(zhào jiě chóu):赵家的解愁人,此处指表演杂技的艺人。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花萼相辉。玄宗于兴庆宫西南隅筑花萼相辉楼,与诸王宴乐其中,取《诗经》"棠棣之华,鄂不韡韡"之意。每至八月金秋,长安城桂子飘香,玄宗必登楼设宴,命梨园弟子奏新曲《千秋乐》,以贺四海升平。

是日也,九重宫阙张灯结彩,万国衣冠拜冕旒。教坊伎人赵解愁新创竿伎,以三丈六尺青竹立金鸡竿头,伎儿缘竿而上作天魔之舞。倾城士女争睹奇技,但见:"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纍纍佩珊珊"。忽闻羯鼓声动,百戏俱作,《千秋乐》大曲响彻云霄,真个是"仙乐风飘处处闻"。

此诗所咏,正是天宝年间最是奢华的千秋节盛况。张祜以七绝截取"长竿伎"一瞬,而盛世气象自见。然细品"赵解愁"三字,似暗藏机锋——彼时李林甫专权,安禄山范阳练兵,此等"万方同乐",终成渔阳鼙鼓前的最后一曲霓裳。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千秋乐》以盛唐气象为底色,用简练笔触勾勒出一幅万人空巷的庆典图景。开篇"八月平时花萼楼"暗藏深意,据《唐会要》记载,花萼楼是玄宗与兄弟宴饮的象征性建筑,此处既点明时间地点,更暗喻着开元盛世的兄弟和睦。程千帆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特别指出,诗人选用"平时"而非"太平",正是以举重若轻的笔法展现盛世常态。

"万方同乐奏千秋"一句,叶嘉莹先生曾评其"七字写尽盛唐气魄"。通过空间上的"万方"与时间上的"千秋"对举,形成宏大的时空坐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解读认为,这里的"乐"字双关,既是乐曲之乐,更是欢乐之乐,暗示着政治清明的理想状态。

后两句转入特写镜头,"倾城人看长竿出"令人想起《汉书·外戚传》中"一顾倾人城"的典故,但此处化用为百姓倾城而出的盛况。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特别赞赏"一伎初成赵解愁"的叙事智慧:以杂技艺人赵解愁的个体形象收束全篇,既符合《乐府杂录》记载的史实,又以"解愁"之名暗合前文的欢乐主题。这种"大处泼墨,小处点睛"的手法,被钱钟书称为"盛唐乐府特有的叙事美学"。

全诗意象选择极具代表性,花萼楼象征政治和谐,长竿杂技代表民间艺术,构成上至宫廷下至市井的完整盛世画卷。在情感表达上,学者袁行霈指出其"不言喜而喜气自溢"的特质,通过万人空巷的集体欢庆与个体艺人的精彩表演,传递出对开元盛世的深情礼赞。这种"以乐景写乐情"的纯熟笔法,正是盛唐诗歌最动人的艺术特征之一。

点评

千秋乐·名家品鉴

张祜此作,如缀玉连珠,将开元盛世的欢宴凝练成四句玲珑。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万方同乐'四字,抵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天子与庶民同欢的气象,正在这举重若轻处。"

"倾城人看长竿出"一句,历来为评家激赏。清人黄生在《唐诗摘钞》中批注:"不写竿上伎巧,偏写倾城仰首之态,此所谓'烘云托月'法。想当年玄宗在花萼楼,见此情景,当有'朕与百姓共此乐'之叹。"近人闻一多更以现代视角解之:"这'倾城'二字,分明是盛唐的集体肖像,比任何宫廷画师笔下的《千秋节图》更鲜活。"

末句"赵解愁"三字尤见匠心。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以倡优之名暗合'解天下愁'之意,小中见大,直是《春秋》笔法。较之李商隐'此日六军同驻马'的悲慨,此处欢宴中已伏衰音,如听羯鼓声里杂着冰裂之响。"

当代学者叶嘉莹则从诗乐关系解读:"'奏千秋'三字双关,既是曲名,又暗含祝颂。唐人总能在宴乐诗词中藏进时空的苍茫感,这等手段,宋人学得形貌,终逊其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