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筑城曲

2025年07月05日

筑城去,千人万人齐抱杵。重重土坚试行锥,
军吏执鞭催作迟。来时一年深碛里,著尽短衣渴无水。
力尽不得抛杵声,杵声未定人皆死。家家养男当门户,
今日作君城下土。

张籍

译文

筑城去,千人万人齐抱杵。
前去筑城啊,千万人齐心合力抱着木杵。
重重土坚试行锥,
一层层夯土坚实,试着用锥子检验。
军吏执鞭催作迟。
军官挥舞鞭子,催促着加快速度。
来时一年深碛里,
来时已一年,困在荒凉的戈壁深处,
著尽短衣渴无水。
衣衫褴褛,口渴难耐却无水可饮。
力尽不得抛杵声,
筋疲力尽仍不能停下夯土的声音,
杵声未定人皆死。
杵声未停,人却已纷纷倒下。
家家养男当门户,
家家养儿为顶立门户,
今日作君城下土。
今日却成了君王城墙下的尘土。

词语注释

杵(chǔ):夯土用的木棒。
碛(qì):沙漠或戈壁。
著(zhuó):穿(衣)。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筑城曲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千年前的大唐边塞扬起滚滚黄尘。张籍以一支蘸满血泪的墨笔,在《筑城曲》中凿刻下盛唐阴影里的悲怆史诗。

一、历史幕布下的筑城悲歌

贞元至元和年间(785-820),唐王朝为抵御吐蕃侵扰,在西北边境展开大规模筑城工程。《旧唐书·吐蕃传》载"发诸道兵筑盐州城",诗人白居易《城盐州》诗亦云"城盐州,城盐州,城在五原原上头",可见当时"万人齐抱杵"的筑城场景实为历史实录。张籍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延续了汉魏《筑城曲》"筑城苦"的母题,却注入了更为沉痛的现实观察。

二、血杵声声中的生命图景

"重重土坚试行锥"的细节描写,源自唐代《营缮令》中"筑墙基须夯筑坚实"的工艺要求。军吏执鞭催逼的残酷场景,与敦煌文书《水部式》记载的"丁夫逃亡,军将追捕"的律令形成互文。诗人以"著尽短衣渴无水"的典型细节,将《通典·边防典》中"戍卒衣不蔽体"的记载转化为揪心的画面,最终在"杵声未定人皆死"的戛然中断中,完成对《资治通鉴》所述"筑城之役,死者十五六"的文学重构。

三、歌辞艺术中的双重悲鸣

诗中"家家养男当门户"与"今日作君城下土"的强烈对照,暗合《孟子·离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的批判精神。张籍巧妙运用乐府民歌的复沓句式,"杵声"的两次出现犹如招魂的鼓点,使这首杂曲歌辞既保持《乐府诗集》"杂曲谣辞"的民间底色,又渗透着文人诗"缘事而发"的深刻性。那穿透纸背的杵声,最终化作对开元盛世后民生凋敝的深沉叩问。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筑城曲》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古代筑城劳役的惨烈图景,其意象之沉痛、情感之悲怆,堪称唐代边塞诗中的"血泪叙事诗"。全篇通过四个层次递进的画面,将个体生命在宏大工程中的湮没表现得惊心动魄。

"筑城去"三字如骤起的军令,瞬间展开千人万人"齐抱杵"的集体劳动场景。"重重土坚试行锥"的细节描写,印证了《唐诗鉴赏辞典》中"以具象显艰辛"的评点——锥刺夯土的意象,既表现工程之艰巨,又暗喻命运如土粒般被碾压的脆弱。军吏执鞭的狞厉形象,与"催作迟"的急促节奏形成张力,恰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言:"鞭影里的喘息,是盛唐光环下最沉重的阴影"。

"深碛里"的时空描写极具穿透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一年'与'无水'的并置,将时间感转化为脱水般的生存焦渴"。短衣敝体的视觉形象与生理渴感的结合,创造出"肉体干涸"的通感意象,这种写法在边塞诗中可谓独树一帜。

"杵声未定人皆死"七字,被闻一多誉为"唐诗中最惊心的顿挫"。《唐人绝句精华》解析道:"杵声的余韵与生命的戛然而止形成残酷对位,使'声'成为死亡的计时器"。这种"声尽人亡"的艺术处理,较之直写死亡更具震撼力。

末二句的转喻堪称神来之笔。马茂元在《唐诗三百首新编》中盛赞:"'养男'与'城下土'的意象转换,完成了生命从希望到尘埃的悲剧闭环"。百姓"当门户"的期许与君王"城下土"的结局,构成封建时代最尖锐的诘问。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结句"以家常语写彻骨悲,较之'一将功成万骨枯'更显沉郁"。

全诗情感如暗河涌动,从开篇劳动号子般的节奏,逐渐沉入"杵声人死"的窒息,最终在"城下土"的意象中达到悲愤的顶点。这种"以筑城写吃人"的批判精神,在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中显得尤为珍贵。正如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所言:"它用夯土的闷响,敲响了盛唐边功背后的丧钟"。

点评

名家点评

张籍《筑城曲》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古代劳役的惨烈图景,明代诗评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叹曰:"字字凝血,声声带泪。'杵声未定人皆死'七字,写尽征夫之痛,较之《石壕吏》更觉刻骨。"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通篇不作议论,而疾苦自见。末句'今日作君城下土',与陈陶'可怜无定河边骨'异曲同工,皆以平常语道惊心动魄事。"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特别推崇其叙事张力:"'著尽短衣渴无水'七字,已写透劳役之苦,后文更递进一层。以'家家养男'的温情反衬'城下土'的残酷,如闻杜甫'信知生男恶'之变徵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