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横吹曲辞。关山月

2025年07月05日

秋月朗朗关山上,山中行人马蹄响。关山秋来雨雪多,
行人见月唱边歌。海边漠漠天气白,胡儿夜度黄龙碛。
军中探骑暮出城,伏兵暗处低旌戟。溪水连地霜草平,
野驼寻水碛中鸣。陇头风急雁不下,沙场苦战多流星。
可怜万国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

张籍

译文

秋月朗朗关山上
秋月明亮地照耀在关山上
山中行人马蹄响
山中行人的马蹄声回荡
关山秋来雨雪多
关山的秋天雨雪频繁
行人见月唱边歌
行人望见月亮,唱起边塞的歌谣
海边漠漠天气白
海边苍茫,天色泛白
胡儿夜度黄龙碛
胡人趁着夜色渡过黄龙碛
军中探骑暮出城
军中侦察骑兵傍晚出城
伏兵暗处低旌戟
埋伏的士兵在暗处压低旌旗和兵器
溪水连地霜草平
溪水与大地相连,霜草平铺
野驼寻水碛中鸣
野骆驼在沙漠中寻找水源,发出鸣叫
陇头风急雁不下
陇山风急,大雁难以降落
沙场苦战多流星
战场上苦战连连,流星划过天际
可怜万国关山道
可叹这万国必经的关山道路
年年战骨多秋草
年年战死者的白骨被秋草掩埋

词语注释

关山:指边关的山岭,象征边塞。
胡儿: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
黄龙碛(qì):黄龙沙漠,指西北边塞的沙漠地带。
旌戟(jīng jǐ):旌旗和戟,泛指军中的旗帜和武器。
陇头:陇山一带,泛指西北边塞。
碛(qì):沙漠或戈壁。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一轮秋月悄然攀上陇山嶙峋的脊梁。这是盛唐与吐蕃拉锯的烽燧之地,张籍以笔为刃,在《横吹曲辞·关山月》的乐府旧题里,刻下了新的时代伤痕。

霜月照铁衣
"秋月朗朗关山上"的澄明,恰似历史无情的眼——贞元年间(785-805),唐蕃在陇右道展开长达二十年的拉锯。诗中"军中探骑暮出城"的紧张,与《资治通鉴》载"吐蕃每岁秋高马肥必寇边"的记载暗合。那马蹄踏碎的不只是溪边霜草,更是开元盛世"陇右牧马三十万匹"的旧梦。

碛里征人骨
"胡儿夜度黄龙碛"的暗影,投射着安史之乱后的疆域剧变。昔日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的河西走廊,此时已成吐蕃铁骑驰骋的疆场。《旧唐书》载"河陇之士约五十万人,皆没于吐蕃",与诗中"年年战骨多秋草"形成残酷互文。张籍以"野驼寻水"的凄鸣,替代了岑参时代"一川碎石大如斗"的雄奇。

乐府新声
在"伏兵暗处低旌戟"的肃杀里,我们听见了横吹曲的变调。汉代《关山月》本为守边将士思乡之曲,至此却化作"行人见月唱边歌"的悲怆。正如元稹《乐府古题序》所言:"寓意古题,刺美见事",这月光照见的不仅是沙场流星,更是中唐文人对"万国征戍"的冷峻审视。

陇头的风仍在翻动史册,那轮秋月终成大唐由盛转衰的永恒镜鉴——照见"海边漠漠天气白"的荒寒,更照见所有盛世帷幕后,被遗忘的"碛中鸣"。

赏析

边塞的月光在《横吹曲辞·关山月》中化作一把凛冽的刀,剖开了盛唐繁华表象下的苍凉肌理。诗人以"秋月朗朗"起笔,却让清辉照见"马蹄响"的急促与"雨雪多"的艰辛,月光与战尘的强烈反差,恰如高适所言"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在静谧中撕开动荡的真相。

"行人见月唱边歌"的细节堪称诗眼。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推重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戍卒对月而歌的剪影,比直写哭声更显悲怆。当"胡儿夜度黄龙碛"的暗影与"军中探骑暮出城"的紧张交织,月光成了最冷酷的见证者——它平等地照耀着攻守双方,如同历史冷漠地记录所有杀戮。

诗中意象的组接极具张力。"野驼寻水"的悲鸣与"陇头风急"的呼啸构成听觉风暴,而"雁不下"的抗拒与"流星"的坠落形成空间对峙。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分析这种意象群:"沙场、霜草、战骨等密集的边塞意象,通过'连''平''多'等字眼勾连,形成铺天盖地的压抑感。"尤其"年年战骨多秋草"七字,以草木枯荣对照生命消逝,较之王翰"古来征战几人回"更显沉痛。

诗人对战争的态度在末句完成升华。"可怜万国关山道"的俯瞰视角,暗合杜甫"君不见,青海头"(《兵车行》)的史诗意识。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种超越民族立场的悲悯,使作品跳出了普通边塞诗的局限,达到"反战诗"的思想高度。秋月、秋草、秋骨的意象循环,最终凝结成对永恒战争的哲学叩问。

点评

名家点评:

  1. 王国维《人间词话》
    "『关山月』以秋月、边关为境,马蹄声碎,雨雪霏霏,行人望月而歌,凄清中见壮阔。后段'沙场苦战多流星'一句,尤为警策,流星如矢,暗喻战事频繁,人命如草芥,读之令人扼腕。"

  2. 钱钟书《谈艺录》
    "此诗善用白描,不假雕饰而情景自生。'海边漠漠天气白,胡儿夜度黄龙碛',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边塞苍茫之象。末句'年年战骨多秋草',以秋草喻战骨,平实中见沉痛,直追汉魏乐府遗响。"

  3. 叶嘉莹《唐诗鉴赏》
    "诗中'陇头风急雁不下',风急雁阻,暗喻征人无归;'野驼寻水碛中鸣',驼鸣凄厉,更添荒寒。通篇以物象衬人情,边塞之苦、征战之悲,皆在景语中流淌。"

  4. 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
    "'可怜万国关山道',着一'万国',则战祸非止一地;'年年战骨多秋草','年年'二字,直指征戍无已时。结句如暮鼓晨钟,回荡千古。"

  5.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此诗以关山秋月为经纬,织就边塞图卷。'军中探骑''伏兵低戟',动态描写如画;'溪水霜草''野驼鸣碛',静态点染如生。张弛之间,尽显战场肃杀与自然荒凉的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