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横吹曲辞。望行人

2025年07月05日

秋风窗下起,旅雁向南飞。日日出门望,家家行客归。
无因见边使,空待寄寒衣。独闭青楼暮,烟深鸟雀稀。

张籍

译文

横吹曲辞。望行人
边塞曲辞·眺望远行的故人
秋风窗下起,旅雁向南飞。
萧瑟秋风从窗下掠过,成群的鸿雁向南飞去。
日日出门望,家家行客归。
每日出门翘首以盼,户户皆有远客归来。
无因见边使,空待寄寒衣。
无缘得见边关信使,徒然等待寄送寒衣。
独闭青楼暮,烟深鸟雀稀。
暮色中独闭闺阁,雾霭沉沉飞鸟渐稀。

词语注释

横吹曲辞:汉乐府军乐体裁,多写边塞主题。
旅雁(lǚ yàn):迁徙的大雁。
边使(biān shǐ):边关的信使。
青楼(qīng lóu):此处指女子居所,非妓院。

创作背景

横吹曲辞·望行人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征戍悲歌

此诗当属唐代横吹曲辞传统,承袭汉魏以来边塞诗与闺怨诗的双重血脉。横吹曲本为军乐,唐代诗人常借旧题抒写征戍之苦,王建此作以"望行人"视角,将金戈铁马化为窗前雁影,折射出天宝后期至中唐时期频繁边战的社会图景。

时空交织的创作语境

诗中"见边使""寄寒衣"等语,暗合唐代府兵制崩坏后的戍边现实。据《唐会要》记载,开元后天子岁遣使劳赐边军,而"无因见边使"五字,道尽安史之乱后驿道阻隔、军情难通的困境。青楼独闭的暮色里,既有个体生命的等待,亦可见帝国边疆控制力衰退的阴影。

诗艺与现实的微妙共振

"旅雁向南飞"的意象,与敦煌出土《水调词》" 年年十月雁飞时"形成时空呼应,揭示当时戍卒家属的普遍心境。诗人以白描手法勾勒的市井图景——"家家行客归"的喧闹反衬"独闭青楼"的寂寥,恰如《贞观政要》所载"一人征行,十室资奉"的残酷现实在诗歌中的回响。

秋声里的帝国隐喻

末句"烟深鸟雀稀"的苍茫意境,既可视为黄昏实景,亦暗喻中唐人才凋敝之状。《通典·边防典》载天宝后"边将邀功,屡开边衅",诗中那个在渐浓暮色中凝望的身影,正是无数被战争机器碾碎的平凡生命的诗意定格。

赏析

暮色中的等待被秋风切割成细碎的叹息。当"秋风窗下起,旅雁向南飞"的意象掠过纸面,我们仿佛看见王建用枯墨在宣纸上晕染出的孤寂图景——鸿雁尚能结阵南归,而征人却杳无音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这里的"旅雁"实为双重隐喻,既暗示季节更迭的紧迫感,又反衬出人间离散的永恒性。

诗人以"日日出门望"的重复动作,构建出充满张力的等待美学。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盛赞这种"日常性书写":"将时间的线性流逝压缩在同一个空间坐标,使期待本身成为比结局更震撼的文学存在"。家家户户的归客身影与守望者的茕茕独立,形成戏剧性的蒙太奇,这种对比手法被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称为"唐代闺怨诗最残酷的修辞策略"。

"无因见边使"的转折堪称诗眼。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道,诗人故意模糊了"边使不至"的客观原因,让读者在"寄寒衣"的温暖想象与"空待"的冰冷现实间反复震荡。这种留白艺术恰如叶嘉莹所言:"唐人绝句最擅用未完成的动作,制造情感的悬垂状态"。

终篇的"独闭青楼暮"将空间感推向极致。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青楼"的青色釉彩与暮色烟霭形成色彩晕染,而"鸟雀稀"的视听通感,完美实现了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的转换。钱钟书《谈艺录》特别推崇这种结尾:"如古琴余韵,在七弦之外震颤出无限苍茫"。

当我们在千年后重读这些文字,依然能触摸到那个秋暮里凝固的等待。诗人用二十个字搭建的时空迷宫,让所有时代的离人都能在此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或许就是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所说的"伟大的唐诗密码":用最具体的个人经验,书写最普遍的人类情感。

点评

横吹曲辞·望行人评析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
"张仲素此作,以雁阵掠空之笔,写尽闺阁凝眸之态。'日日出门望'五字,如工笔重彩,将思妇望穿秋水的姿态勾勒入骨。结句'烟深鸟雀稀',更以暮色苍茫烘托寂寥,有尺幅千里之妙。"

**唐汝询《唐诗解》**评:
"前四句如连环锁,'秋风'启'旅雁','日日'承'家家',句句递进而情愈切。后四句忽作顿挫,'无因''空待'二语,直将边塞征人与深闺思妇两处断肠,并作一处吞声。"

**陆时雍《诗镜总论》**叹:
"'独闭青楼暮'五字,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黄昏闭户本常景,着一'独'字,则孤灯只影俱在目前;暮色苍茫乃寻常,缀'青楼'二字,便觉朱颜凋零之意隐然其中。"

**贺裳《载酒园诗话》**析:
"仲素善以物候写人心,'旅雁向南飞'非独绘景,实暗点'行人不及雁'之恨。末句'烟深鸟雀稀',看似闲笔,实乃以鸟雀归巢之景,反衬行人无信之悲,得《诗经》'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