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乌栖曲

2025年07月05日

西山作宫潮满池,宫乌晓鸣茱萸枝。
吴姬自唱采莲曲,君王昨夜舟中宿。

张籍

译文

西山作宫潮满池
西山上建起宫殿,池中涨满潮水
宫乌晓鸣茱萸枝
宫中的乌鸦在拂晓时分,于茱萸枝头啼鸣
吴姬自唱采莲曲
吴地的歌女独自唱着《采莲曲》
君王昨夜舟中宿
君王昨夜在舟中留宿

词语注释

茱萸(zhū yú):一种植物,古代常用来辟邪或象征思念
吴姬(wú jī):吴地的歌女或美女,姬是对女子的美称

创作背景

乌栖曲:南朝乐府中的绮丽与苍凉

历史语境中的宫闱夜话

《乌栖曲》属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其创作可追溯至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时期。当建康城的宫阙映着秦淮河的波光,这种以"乌栖"为意象的短歌,便承载着南朝士人独特的审美意趣。梁简文帝作为宫体诗的代表,其笔下"西山作宫潮满池"的景致,实为南朝宫廷奢华的缩影——史载梁武帝"筑浮山堰"引江水入宫苑,形成"潮满池"的奇观。

意象解码:茱萸枝与采莲女

"宫乌晓鸣茱萸枝"暗合《西京杂记》所载汉代宫苑"植茱萸以辟邪"的旧制,而茱萸的药用属性又隐喻着纵欲后的补救。吴姬所唱《采莲曲》,源自江南民间情歌,陆机《吴趋行》已有"吴姬艳如花"之咏,此处却成为宫廷享乐的注脚。值得注意的是,"君王昨夜舟中宿"的描写,与《南史》记载陈后主"泛彩舟游曲江"之事遥相呼应,暗示着南朝君臣共有的水上宴游风尚。

诗体形式的隐秘叙事

四句二十八字的体例,继承了汉乐府《乌生八九子》的简练传统。但"自唱"与"宿"的仄声收尾,在平缓的"支韵"中制造顿挫,恰似更漏将残时的戛然而止。这种声韵设计,与《颜氏家训》批评南朝音乐"哀以促"的特征不谋而合,在绮丽表象下暗藏颓靡之音。

赏析

暮色与晨光在诗句间流转,宫阙的倒影被潮水轻轻摇晃。那栖于茱萸枝头的宫鸦,以羽翼丈量着昼夜的边界,一声啼鸣刺破拂晓的雾霭——这暗红与靛青交织的意象,恰如《唐诗镜》所言:"'潮满池'三字写尽宫苑幽邃,而'茱萸枝'一点明艳,顿使死景生姿"。

采莲女的歌声自水榭飘来,吴侬软语里藏着看不见的涟漪。六朝乐府的遗韵在此处复活,却又被赋予新的肌理。《乐府诗集》的编者曾指出:"'自唱'二字最妙,非关技艺,乃是寂寥",那些无人倾听的莲歌,终将成为宫墙内的回声。而"君王舟宿"的留白,恰似《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所评:"不写霓裳羽衣,偏记孤舟冷榻,盛衰之兆已寓其中"。

当乌鸦的羽翅掠过茱萸的暗香,当采莲曲撞碎在画舫的雕栏,我们看见时光的碎金正在沉降。明代诗评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道破天机:"此诗如错金匕首,华美里藏着锋刃",那些被刻意并置的意象——满池潮水与空舟,晓鸦清啼与独唱吴歌——都在无声言说永恒的命题:再繁华的宫阙,终究抵不过晨光里一声鸟啼的荒凉。

诗中的色彩在暗中角力。茱萸的红艳本应灼人眼目,却消融在未褪的夜色里;采莲女的红裙该映日生辉,偏遇着宿醉未醒的君王。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恰如《唐宋诗醇》所析:"愈是秾丽处,愈见沧桑意"。那尾句截然而止的舟影,不是终结,而是将无数未言的叹息,都放逐到历史的烟波之中。

点评

《乌栖曲》以四句二十四字勾勒出南朝宫廷的绮丽与荒诞,其精妙处正如**王夫之《唐诗评选》**所言:"'宫乌晓鸣'一句,写尽宫中昧旦之景,而'茱萸枝'三字忽缀秾丽,遂令整个画面生出颓靡的芳泽。"

**沈德潜《说诗晬语》尤为激赏末二句:"'吴姬'与'君王'对举,采莲之清新竟成舟中之艳曲,此等讽刺不着痕迹。梁陈宫体诗之精髓,正在这弦外微声中。"诗中"潮满池"的意象被李锳《诗法易简录》**解为:"潮水暗喻宴饮之泛滥,宫池亦作酒池,此间巧思非俗笔能及。"

**陆时雍《诗镜总论》点破时空错置之妙:"'昨夜舟中宿'五字,将晨乌啼鸣与夜宿未归并置,君王沉酣之态自现。西作宫而东宿舟,方位间的留白处,尽是未说破的荒唐。"吴姬采莲的江南清歌,在黄周星《唐诗快》**看来恰成反衬:"莲歌愈清,则夜宴愈浊,此等对照手法,较之直斥更有穿心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