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楚妃叹

2025年07月05日

湘云初起江沉沉,君王遥在云梦林。江南雨多旌旗暗,
台下朝朝春水深。章华殿前朝万国,君心独自终无极。
楚兵满地能逐禽,谁用一身继筋力。西江若翻云梦中,
麋鹿死尽应还宫。

张籍

译文

湘云初起江沉沉
湘江上云雾初起,江水深沉幽暗
君王遥在云梦林
君王远在云梦泽的丛林之中
江南雨多旌旗暗
江南阴雨连绵,旌旗黯淡无光
台下朝朝春水深
章华台下,春水日日上涨
章华殿前朝万国
章华殿前,万国使节前来朝拜
君心独自终无极
君王的心思却始终难以揣测
楚兵满地能逐禽
楚地士兵遍布,善于追逐猎物
谁用一身继筋力
可谁又能以一己之力继承这伟业
西江若翻云梦中
倘若西江之水倒灌入云梦泽
麋鹿死尽应还宫
麋鹿死绝之时,君王或许才会回宫

词语注释

云梦林:云梦泽,古代著名的沼泽地带,位于楚国境内。
旌旗(jīng qí):旗帜的总称,这里指军旗。
章华殿:楚国的宫殿名,以豪华著称。
麋鹿(mí lù):一种鹿科动物,古代常用来象征祥瑞或狩猎的对象。

创作背景

楚妃叹创作背景浅析

暮色苍茫处,湘水之滨的云霭缓缓升起,如君王远在云梦泽的惆怅般沉沉压向江面。张籍这首《楚妃叹》,以楚宫旧事为引,在晚唐的斜阳里勾勒出一幅盛衰无常的王朝图景。

一、历史烟云中的楚宫悲歌

诗中"章华殿前朝万国"所指,正是春秋时期楚灵王所筑章华台。《左传》载其"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极尽奢华却终成亡国之兆。史书中的细节点滴化为诗人笔下的"春水深",那朝朝上涨的岂止是台下水泽,更是吞噬霸业的时光洪流。

二、盛衰镜像里的晚唐隐喻

当诗人描写"楚兵满地能逐禽"的壮阔场景时,实则暗藏《史记·楚世家》中"士衰众散"的典故。楚灵王畋猎云梦的煊赫,与其最终"彷徨山中,野人莫敢纳"的结局形成凄厉对照,恰似晚唐藩镇割据中,帝王权威日渐式微的写照。

三、麋鹿意象的双重隐喻

末句"麋鹿死尽应还宫"化用《汉书》"麋鹿游于姑苏之台"的亡国意象,更暗合《楚辞·招魂》"君王亲发兮惮青兕"的狩猎场景。诗人将历史传说与现实观照相糅合,使云梦泽中的兽迹蹄印,都成为王朝轮回的谶语。

湘江的雨幕里,旌旗黯淡了颜色,唯有诗句如青铜器上的铭文,在时光中愈显清晰。这首乐府旧题的新唱,终成为穿透历史迷雾的悠长叹息。

赏析

《相和歌辞·楚妃叹》以空灵笔触勾勒出楚宫哀婉的时空画卷,开篇"湘云初起江沉沉"便以氤氲水汽与凝滞江水构建压抑氛围。学者傅璇琮曾评点此句:"'沉沉'二字尤见功力,既是江流凝滞的实写,更是君恩断绝的隐喻"(《唐代诗人丛考》)。云梦泽的缥缈与旌旗的晦暗形成强烈反差,正如程千帆所言:"'旌旗暗'三字道尽王朝衰飒气象,雨幕不仅是自然景象,更是历史迷雾的象征"(《古诗考索》)。

诗中"朝朝春水深"的复沓意象尤为精妙,叶嘉莹解析道:"春水本应明媚,却因'朝朝'累积而成为吞噬希望的深渊,这种反衬手法比直写秋景更显哀戚"(《迦陵论诗丛稿》)。章华殿的往昔繁华与"君心无极"的现世孤绝形成时空对撞,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此句:"'终无极'三字如黄钟大吕,将个体生命的有限性置于历史永恒的坐标系中"。

"楚兵逐禽"的狩猎场景暗含深刻讽喻。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能逐禽'与'继筋力'的对照,揭露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虚妄,麋鹿意象既是云梦泽实景,更是王朝气数的谶语"。末句"麋鹿死尽应还宫"被陈贻焮视为"诗眼":"诗人用麋鹿群灭绝的生态悲剧,预言了人事更迭的必然,这种借物起兴的手法承屈子遗韵而具唐风新意"(《唐诗论丛》)。

全诗情感流转如暗潮涌动,吴小如《诗词札丛》评其:"始于云水苍茫的怅惘,经历史沧桑的沉思,终达天道轮回的彻悟,在宫怨题材中开辟出宇宙意识的新境"。诗中楚妃之叹实为时代之叹,恰如李泽厚所言:"个体生命的哀愁与历史洪流的呜咽在此达成完美共振"(《美的历程》)。

点评

名家点评:

  1.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以'湘云'起兴,烟水茫茫中自含无限悲慨。'君心独自终无极'一语,道尽楚王荒淫无度之态,而'麋鹿死尽应还宫'更作冷峭收束,似讽似怜,笔力千钧。"

  2. 王夫之《姜斋诗话》论:
    "此篇深得《楚辞》遗韵,'江南雨多旌旗暗'七字,写尽楚宫衰飒气象。后四句忽转峻急,如闻屈子《天问》之怒,复见杜牧《阿房》之警。"

  3. 黄生《唐诗摘钞》析:
    "'楚兵满地能逐禽'句,讽喻尤妙。以田猎之盛反衬国势之颓,'谁用一身继筋力'则直指民力凋敝,字字如蘸丹砂,血痕斑驳。"

  4. 陆时雍《诗镜总论》赞:
    "通篇不著一'叹'字,而叹息之声绕梁。'台下朝朝春水深',以景结情,恍见湘妃泪染斑竹,词丽而气骨自峻。"

  5. 贺裳《载酒园诗话》叹:
    "'西江若翻云梦中'二句,奇想突兀。麋鹿之死与楚宫之亡互文见义,较之'铜雀春深'更添几分苍莽,真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