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相和歌辞·董逃行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历史烽烟自汉末乱世升腾而起。《董逃行》本为乐府旧题,相传东汉灵帝时童谣"董逃歌"演变而来,暗喻权臣董卓之祸。张籍以此古题再谱新声,将安史之乱后的破碎山河凝于笔端。
一、乱世镜像的时空叠印
诗中"洛阳城头火曈曈"的赤焰,实为双重历史的投射。既暗合董卓焚烧洛阳的旧事(《后汉书》载:"卓部兵烧洛阳城外百里"),更直指唐代安史乱军攻陷东都的惨剧。天宝十五载,安禄山铁骑踏破宫阙,玄宗仓皇西幸,恰似汉末献帝颠沛流离之景。诗人以"汉家"称唐室,正是以史为鉴的春秋笔法。
二、深山藏民的生存图景
"重岩为屋橡为食"的细节,源自《资治通鉴》所载乱世实录:"百姓藏匿山谷,以橡实为粮"。宫城南面的深山,当指洛阳以南的伏牛山脉,此处地貌多岩穴幽谷,成为难民最后的庇护所。丁男夜行探讯的剪影,折射出中唐府兵制崩坏后,平民被迫自卫的生存困境。
三、官军暴行的时代讽喻
"闻道官军犹掠人"句,直指唐代藩镇之祸。据《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即便平叛官军亦"纵兵剽掠",致使"百姓益困"。这种兵匪难分的荒诞,在杜甫"三吏三别"中已有痛陈,至中唐更成痼疾。诗人以"旧里归未得"的怅问,道尽战乱后户籍流散、田园荒芜的普遍悲剧。
末句"汉家几时重太平"的诘问,既是对贞观开元盛世的追慕,亦暗含对永贞革新的期待。全诗在乐府古调的苍凉底色上,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中唐社会的流民图,使汉末童谣与当代悲歌在时空中形成凄怆的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