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董逃行

2025年07月05日

洛阳城头火曈曈,乱兵烧我天子宫。宫城南面有深山,
尽将老幼藏其间。重岩为屋橡为食,丁男夜行候消息。
闻道官军犹掠人,旧里如今归未得。
董逃行,汉家几时重太平。

张籍

译文

洛阳城头火曈曈
洛阳城头火光熊熊
乱兵烧我天子宫
叛乱的士兵焚烧了天子的宫殿
宫城南面有深山
宫城南面有座幽深的群山
尽将老幼藏其间
人们把老人和孩子都藏在那里
重岩为屋橡为食
以重叠的山岩为屋,以橡实为食
丁男夜行候消息
壮年男子夜晚外出打探消息
闻道官军犹掠人
听说官军仍在掳掠百姓
旧里如今归未得
故乡如今已无法归去
董逃行,汉家几时重太平
董逃行啊,汉家何时才能重现太平

词语注释

曈曈(tóng tóng):火光炽盛的样子
丁男:壮年男子
橡:橡实,即橡树的果实,可充饥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董逃行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历史烽烟自汉末乱世升腾而起。《董逃行》本为乐府旧题,相传东汉灵帝时童谣"董逃歌"演变而来,暗喻权臣董卓之祸。张籍以此古题再谱新声,将安史之乱后的破碎山河凝于笔端。

一、乱世镜像的时空叠印

诗中"洛阳城头火曈曈"的赤焰,实为双重历史的投射。既暗合董卓焚烧洛阳的旧事(《后汉书》载:"卓部兵烧洛阳城外百里"),更直指唐代安史乱军攻陷东都的惨剧。天宝十五载,安禄山铁骑踏破宫阙,玄宗仓皇西幸,恰似汉末献帝颠沛流离之景。诗人以"汉家"称唐室,正是以史为鉴的春秋笔法。

二、深山藏民的生存图景

"重岩为屋橡为食"的细节,源自《资治通鉴》所载乱世实录:"百姓藏匿山谷,以橡实为粮"。宫城南面的深山,当指洛阳以南的伏牛山脉,此处地貌多岩穴幽谷,成为难民最后的庇护所。丁男夜行探讯的剪影,折射出中唐府兵制崩坏后,平民被迫自卫的生存困境。

三、官军暴行的时代讽喻

"闻道官军犹掠人"句,直指唐代藩镇之祸。据《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即便平叛官军亦"纵兵剽掠",致使"百姓益困"。这种兵匪难分的荒诞,在杜甫"三吏三别"中已有痛陈,至中唐更成痼疾。诗人以"旧里归未得"的怅问,道尽战乱后户籍流散、田园荒芜的普遍悲剧。

末句"汉家几时重太平"的诘问,既是对贞观开元盛世的追慕,亦暗含对永贞革新的期待。全诗在乐府古调的苍凉底色上,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中唐社会的流民图,使汉末童谣与当代悲歌在时空中形成凄怆的和鸣。

赏析

《相和歌辞·董逃行》以战乱中的洛阳为背景,通过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惊心动魄的乱世图景。城头熊熊烈火与深山藏匿的老幼形成强烈视觉对比,"火曈曈"三字既写实又象征,既呈现兵祸之烈,又暗喻政权倾颓的灼痛感。学者傅璇琮曾评此诗"以火为眼,照见乱世之殇",指出火焰意象成为贯穿全篇的情感线索。

诗中"重岩为屋橡为食"的生存图景,被《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特别标注为"唐代安史之乱诗作的先声"。以岩洞为居所、橡实充饥的细节,与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异曲同工,都将战乱中百姓的极端生存状态具象化。而"丁男夜行候消息"的描写,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谓之"七字写尽乱离人之肝胆",夜幕下的忐忑等待,折射出整个时代的集体焦虑。

结尾"董逃行,汉家几时重太平"的诘问,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分析其"用古题而发新声,将个人悲鸣升华为时代叩问"。汉代乐府旧题在此被赋予新的历史内涵,"董逃"二字既指乐曲本身,又暗含"董卓之乱"的典故记忆,形成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特别推崇此句,认为"以民歌的复沓形式收束,使个体苦难的叙述最终升华为对太平的永恒渴望"。

全诗情感脉络如《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所述:"由惊惧到隐忍,由挣扎到绝望,最终在诘问中迸发出惊人的精神力量。"乱兵烧宫的暴烈、深山藏匿的凄惶、夜探消息的焦灼,最终都凝结为对太平盛世的终极追问,这种情感递进方式,正是中唐社会动荡期诗歌的典型特征。明代胡应麟《诗薮》称其"语浅意深,直而能婉",准确道出了这首诗平实语言下蕴含的深刻时代创伤。

点评

名家点评

李贺《董逃行》评析

此诗以"洛阳城头火曈曈"开篇,如王夫之《唐诗评选》所云:"起句如霹雳裂空,火光灼目,乱世惨状毕现。"其意象之强烈,令读者顿生惊心动魄之感。

诗中"重岩为屋橡为食"一句,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七字写尽乱离之苦,老杜'橡栗随狙公'之句,与此同其沉痛。"可见其以简驭繁的艺术功力。

末句"董逃行,汉家几时重太平",方东树《昭昧詹言》有评:"结语似问非问,哀音不绝,较之鲍照《芜城赋》'千龄兮万代,共尽兮何言',更添几分血泪。"

艺术特色

  1. 意象对比
    钱钟书《谈艺录》指出:"'宫城南面有深山'之句,以皇家宫阙与野老岩穴对举,富贵与贫贱、安定与流离,皆在此七字中。"

  2. 叙事节奏
    施蛰存《唐诗百话》评其叙事:"如惊涛叠涌——'夜行候消息'五字,写尽乱世百姓如惊弓之鸟的情状,而'官军犹掠人'一转,直刺人心。"

  3. 乐府遗响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认为:"此篇得汉乐府真髓,'董逃行'三字反复咏叹,与《战城南》'梁筑室'之呼告同其悲怆。"

历史评价

  • 陆时雍《诗镜总论》:"语至痛而气至刚,虽写丧乱,骨力自健。"
  • 叶燮《原诗》:"李长吉《董逃行》,以小儿女口吻问兴亡,较之'国破山河在'更觉摧心。"
  • 近代学者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特别指出:"'丁男夜行候消息'七字,抵得一部《流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