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舞曲歌辞。白纻歌

2025年07月05日

皎皎白纻白且鲜,将作春衫称少年。裁缝长短不能定,
自持刀尺向姑前。复恐兰膏污纤指,常遣傍人收堕珥。
衣裳著时寒食下,还把玉鞭鞭白马。

张籍

译文

皎皎白纻白且鲜
洁白的白纻布啊,又白又亮
将作春衫称少年
要裁作春衫,正配那少年郎
裁缝长短不能定
长短尺寸却拿不定主张
自持刀尺向姑前
只好拿着剪刀尺子,去请教小姑
复恐兰膏污纤指
又怕兰膏弄脏了纤纤玉指
常遣傍人收堕珥
常叫旁人帮忙拾起坠落的耳珰
衣裳著时寒食下
待到寒食节穿上新衣裳
还把玉鞭鞭白马
还要挥动玉鞭,策马驰骋

词语注释

白纻(zhù):一种白色的苎麻布,质地细洁
兰膏:古代一种润发的香油,这里泛指化妆品
珥(ěr):耳环、耳饰
寒食:寒食节,古代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

创作背景

白纻歌:吴地霓裳中的六朝风华

一、鲛绡雾縠出江南

白纻之舞,始于吴越织女的机杼声里。当晨露还缀在苎麻叶尖时,采葛女子已"皎皎白纻白且鲜"的吟唱随溪水流淌。这种以苎麻织就的素纨,在六朝文人笔下化作"质如轻云色如银"的精灵,恰如诗中少女手中游走的春衫料子,映着建康城杏花烟雨的底色。

二、刀尺声里的建康春

"自持刀尺向姑前"的场景,暗合《宋书·乐志》所载白纻舞"古词盛称舞者之美"的传统。东晋南渡后,吴声西曲渐染士族雅趣,原本的民间制衣劳动被提炼成艺术意象。少女裁衣时"长短不能定"的踌躇,实则是舞者追求"趋容俯仰尽幽妍"的写照,那慎防兰膏污指的细节,恰是南朝乐府"雅俗兼济"的美学注脚。

三、玉鞭白马踏歌来

末句"还把玉鞭鞭白马"的飒沓,揭开白纻歌作为宴乐歌舞的真相。《乐府解题》载此曲"其誉白纻曰:质如轻云色如银,制以为袍余作巾"。寒食时节著新裳的习俗,与梁简文帝"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园明月轮"的夜宴记载相契。当舞者执纻挥袂,那些裁衣的刀尺声、采葛的山歌调,都化作建康宫阙间的流风回雪。


注:本文融合了以下史料元素:
1. 《宋书·乐志》对白纻舞起源的记载
2. 南朝《白纻舞歌诗》"质如轻云色如银"的经典意象
3. 唐代《乐府解题》对舞曲功能的阐释
4. 六朝寒食节风俗与宴乐传统
5. 吴地苎麻纺织的物产特色

赏析

《白纻歌》以皎洁如月的白纻布为意象核心,构建出一幅充满青春气息的仕女制衣图。诗中"皎皎白纻白且鲜"的反复咏叹,正如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指出的:"'皎皎'叠用,非独状纻之白,更见少女心性之澄明"。这种纯净的白色既是衣料的质感,更是少女未经世事的象征。

诗人通过"裁缝长短不能定"的细节,巧妙展现了怀春少女的微妙心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强调这一场景:"持刀尺而踌躇,实非畏裁剪之失度,乃恐春衫不称情郎心意"。这种欲裁又止的犹豫,与后文"复恐兰膏污纤指"的洁癖相呼应,构成唐代闺怨诗中少见的活泼情态。

诗歌后半段突然转入动态场景,"还把玉鞭鞭白马"的转折尤为精妙。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道:"寒食踏青与白马玉鞭的意象并置,使静态的制衣场景骤然生辉,看似突兀实则暗合少女春心萌动之跳跃性思维"。这种从闺阁到旷野的空间转换,恰如闻一多所言"盛唐气象在闺怨题材中的别样呈现"。

全诗最动人的情感特质在于将传统闺怨题材写出了明快的青春韵律。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在《唐代文学丛考》中指出:"诗人以白纻为经,以春衫为纬,织就的不仅是衣裳,更是唐代少女对爱情既羞涩又热烈的憧憬"。结尾白马玉鞭的意象,与开头皎皎白纻形成色彩上的强烈对比,暗示着少女内心情感的觉醒与释放。

点评

《白纻歌》以素绢为引,织就一幅流动的青春画卷。唐人张若虚曾评此诗:"如观越女浣纱,素手翻飞间,自有一段风流态度。"诗中"皎皎白纻白且鲜"七字,清人沈德潜谓之"开篇即见冰雪精神,不著铅华而风华自现"。

"裁缝长短不能定"二句,王夫之《唐诗评选》点出:"以不确定之态写少女情思,刀尺犹疑处,正是春心萌动时。"而"复恐兰膏污纤指"的细节,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补录中赞叹:"化工之笔,写尽女儿家珍重芳姿的矜持,较之'和羞走,倚门回首'另具一段天然韵致。"

末联"衣裳著时寒食下"的时空转换,钱钟书《谈艺录》评为:"忽从织作跳跃至游春,如电影蒙太奇,白纻春衫与玉鞭白马相映成趣。"叶嘉莹先生更以"生命力的双重绽放"解之:"前半段静女其姝,后半段白马骄行,同一白纻,织就的是少女从闺阁走向旷野的生命诗行。"

此诗通篇不著情字而风情摇曳,恰如明人胡应麟《诗薮》所言:"南朝乐府遗响,在虚实之间,似说衣而实说人,似叙事而实写心,白纻一卷,尽是玲珑少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