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赐梨李泌与诸王联句

2025年07月05日

先生年几许,颜色似童儿。——颍王
夜抱九仙骨,朝披一品衣。——信王
不食千钟粟,唯餐两颗梨。——益王
天生此间气,助我化无为。——李亨

李亨

译文

先生年几许,颜色似童儿。
敢问先生年岁几何,容颜却如孩童般红润。—颍王
夜抱九仙骨,朝披一品衣。
夜晚与九仙风骨相伴,清晨身披一品官服。—信王
不食千钟粟,唯餐两颗梨。
不贪千钟俸禄之米,只爱品尝两颗梨子。—益王
天生此间气,助我化无为。
天降先生这等奇才,助我无为而治天下。—李亨

词语注释

九仙骨:指修道之人的仙风道骨,或喻高洁品格。
一品衣:唐代最高品级官员的朝服,此处指显赫官位。
千钟粟:极言俸禄之多(钟为古代容量单位)。
间气:古人指天地间的灵秀之气,此处喻杰出人才。
化无为:道家思想,指以无为的方式达到治国境界。

创作背景

开元十六年,长安城的春色正浓,禁苑梨花开作一庭雪。彼时玄宗于兴庆宫设"花萼相辉"之宴,诸王与名士共聚沉香亭。九岁的李泌衣白如梨,携道家清气步入殿中,惊得宁王玉笛暂歇,张九龄手中犀管亦为之一顿。

玄宗见这"眉宇似月,神骨俱清"的童子,忽忆起昨夜太液池畔,确有一枝梨树无端绽放双蕊。遂命宫人取金盘盛梨赐之,笑问:"先生可能联句?"李泌稽首时,发间葛巾垂落一缕,恰似终南山的流云掠过御前。

颍王李璬率先吟咏,目光掠过童子腰间悬着的《黄庭经》,想起司马承祯曾言"此子有仙风道骨"。信王李瑝接续时,指尖轻扣七宝案,案上琉璃盏映出李泌素袍——那衣袂飘飘处,分明是昨夜尚在诵读《南华经》的影子。益王李峘凝视盘中雪梨,忽觉此物竟比太官监的千钟粟更合道家真味。

当太子李亨吟出末句时,满座忽闻异香。众人回首,但见李泌将梨核收入袖中,后来史载此核竟在终南山发芽,长成"一树分二仪"的奇木。而此刻沉香亭畔,玄宗手中的夜光杯正映着童子双眸——那眼里盛着的,是尚未写就的《长源集》,是未来平定建宁之乱的韬略,更是百年后杜光庭在《仙传拾遗》里要浓墨记载的"谪仙光气"。

赏析

这首诗以四位亲王与李泌的联句形式,展现了一幅充满仙风道骨与政治隐喻的文人画卷。每联各具特色,却又浑然一体,共同勾勒出李泌这位传奇人物的精神肖像。

首联颍王"先生年几许,颜色似童儿"以设问起笔,暗用《庄子·逍遥游》中"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意象。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句不仅实写李泌驻颜有术,更深层暗喻其"葆有赤子之心"的道家修养,与后来苏轼"白发苍颜五十三,家人强遣试春衫"形成有趣的对照。

信王"夜抱九仙骨,朝披一品衣"一联,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其"时空对仗之妙"。夜间修道者与白昼朝臣的身份切换,恰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洒脱。九仙骨典出《列仙传》,一品衣象征朝廷重臣,这种"方外与庙堂"的双重身份,正是唐代"终南捷径"文化现象的典型体现。

益王"不食千钟粟,唯餐两颗梨"化用《高士传》中"不食周粟"的典故。陈贻焮《唐诗论丛》特别赏析此联的象征手法:千钟粟代表世俗富贵,两颗梨暗喻"离尘出世"。《云笈七签》载道教"食梨可成仙"之说,此处将简朴生活诗化为修道历程,与王维"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异曲同工。

结联李亨"天生此间气,助我化无为"最具深意。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析道:"间气"出自《春秋演孔图》"正气为帝,间气为臣",此处既含帝王对臣子的期许,又暗合《道德经》"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理念。唐玄宗曾称李泌"与朕同忧,当与朕同乐",此联正是这种特殊君臣关系的诗意呈现。

全诗通过童颜、仙骨、梨、间气等意象群,构建出"形神俱妙"的审美空间。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这种联句形式本身就有象征意义:诸王赠句如众星,李泌结句似明月,共同演绎了盛唐时期"儒道互补"的文化理想。在看似闲适的酬唱中,实则蕴含着"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与李白《送贺监归四明应制》"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遥相呼应。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联句以"赐梨"为引,五言四韵间尽显盛唐宗室文采风流。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赞曰:"诸王联句如珠玉落盘,颍王起句设问,以童颜喻仙姿,已得谪仙气象;信王'九仙骨''一品衣'对仗,将道骨与卿相和合,正是开元盛世特有之气象。"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推崇末联:"肃宗(李亨)'天生此间气'五字,暗合《中庸》'致中和'之意。以梨喻治道,化用《庄子》'无用之用',看似咏物,实藏帝王心术。吴乔《围炉诗话》称此联'有钧天之乐响',诚非虚言。"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中段云:"益王'千钟粟''两颗梨'之对比,深得《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比兴之妙。寻常果品经天潢贵胄点化,顿成喻道之器,此盛唐咏物诗独有之雍容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