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六年,长安城的春色正浓,禁苑梨花开作一庭雪。彼时玄宗于兴庆宫设"花萼相辉"之宴,诸王与名士共聚沉香亭。九岁的李泌衣白如梨,携道家清气步入殿中,惊得宁王玉笛暂歇,张九龄手中犀管亦为之一顿。
玄宗见这"眉宇似月,神骨俱清"的童子,忽忆起昨夜太液池畔,确有一枝梨树无端绽放双蕊。遂命宫人取金盘盛梨赐之,笑问:"先生可能联句?"李泌稽首时,发间葛巾垂落一缕,恰似终南山的流云掠过御前。
颍王李璬率先吟咏,目光掠过童子腰间悬着的《黄庭经》,想起司马承祯曾言"此子有仙风道骨"。信王李瑝接续时,指尖轻扣七宝案,案上琉璃盏映出李泌素袍——那衣袂飘飘处,分明是昨夜尚在诵读《南华经》的影子。益王李峘凝视盘中雪梨,忽觉此物竟比太官监的千钟粟更合道家真味。
当太子李亨吟出末句时,满座忽闻异香。众人回首,但见李泌将梨核收入袖中,后来史载此核竟在终南山发芽,长成"一树分二仪"的奇木。而此刻沉香亭畔,玄宗手中的夜光杯正映着童子双眸——那眼里盛着的,是尚未写就的《长源集》,是未来平定建宁之乱的韬略,更是百年后杜光庭在《仙传拾遗》里要浓墨记载的"谪仙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