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

公元711年-公元762年

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不算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李亨初名李嗣升,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被立为太子。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蜀中,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在位期间,他命郭子仪等将领平叛,收复长安、洛阳两京,但因宫廷政治斗争等因素,未能彻底平定安史之乱。他在位时,设置了许多节度使,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生平

公元711年

李亨出生,初名李嗣升

景云二年九月三日,长安城东宫内诞下一声嘹亮啼哭。玄宗李隆基第三子降世,《旧唐书·肃宗本纪》载:"肃宗讳亨,玄宗第三子也,母曰元献皇后杨氏。初名嗣升,生而仁爱英悟,得之自然。"彼时正值秋菊含霜,大明宫的飞檐上还凝着晨露,这个被史官称为"姿表瑰异"的婴孩,注定将在安史之乱的烽烟中接过盛唐的权柄。

据《册府元龟·帝王部·诞圣》记载:"肃宗以景云二年岁在辛亥九月三日乙丑生于东宫之别殿。"其出生时辰尤为祥瑞,唐人郑处诲在《明皇杂录》中追述:"肃宗之诞夕,玄宗梦二十八人朝服而立,若列宿然。"此说虽带谶纬色彩,却可见后世对这位"中兴之主"的神化。乳母吴氏曾向史官透露,新生儿"左胁下有黑子如龙纹",《新唐书》将此细节郑重收录,视为"天表既冠,龙颜殊异"的征兆。

玄宗为长子命名时颇费思量。《唐会要·帝号》详载其改名始末:"初名嗣升,先天元年十月册封陕王,开元十五年更名浚,二十三年又更名玙,天宝三载乃改今讳。"这串名字的更迭暗藏玄机,"嗣升"二字取自《周易·升卦》"柔以时升"之意,寄托着对其"承嗣升平"的期许。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特别指出:"《肃宗实录》云'小名乙卯',盖以生年岁名也。"

彼时大唐正处鼎革之际。就在李嗣升诞生的前一年,其祖母韦后毒杀中宗,父亲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旧唐书》记载玄宗登基后"常自抱此儿于便殿",襁褓中的婴儿或许还不明白,自己终将在马嵬驿的血雨中接过这个辉煌而脆弱的帝国。宋人晁补之在《续唐书·肃宗纪》中评点:"虽幼冲而器度弘远,此盖天授也",历史的伏笔,早已在711年秋日的晨光中悄然埋下。

公元738年

被立为太子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庚子,大唐帝国的东宫迎来了它的新主人。玄宗皇帝李隆基在宣政殿颁布制书,正式立忠王李亨为皇太子。这场关乎国本的册立仪式,被《资治通鉴》以简练的笔触记载:"上自东都还,乃立忠王玙为太子,改名绍。后有言事者云绍与宋太子名同,又改名亨。"

这场看似平静的册立背后,实则暗流涌动。据《旧唐书·肃宗本纪》载,李亨的储位之路实属"艰难之际"——其兄李瑛太子被废杀后,宰相李林甫曾力主立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林甫固争,言于上曰'寿王年已成长,可立为太子'"。然玄宗最终选择第三子李亨,《新唐书》揭示其因:"帝以亨仁孝,恭谨好礼,且长于艰难中,事诸兄皆尽礼。"

册立典礼的细节在《唐会要》卷四中有详尽记载:"其日临轩命使,持节册命,备礼发册。皇太子服远游冠、绛纱袍,诣阁奉迎。"太常寺奏《承和之乐》,群臣朝服列班于肃章门,这套源自《周礼》的仪轨,彰显着帝国对储君之位的郑重。玄宗亲赐的玉册现存《唐大诏令集》,其文曰:"储副之重,邦本所系,贞固之德,必在元良...忠王亨器质冲远,风猷昭茂,宏量夙著,温文日新。"

值得注意的是,李亨的改名暗含玄机。《册府元龟》卷二五七载:"初名嗣升,开元十五年更名浚,二十三年又更名玙,及立为太子,更名绍。"最终定名"亨"字,取自《周易》"含弘光大,品物咸亨"之意,可见玄宗对这位太子的期许。而《安禄山事迹》中记载的一则轶事更耐人寻味:"禄山入朝,太子亨尝于勤政楼侍宴,帝谓禄山曰:'汝异日可事太子。'禄山不对曰:'臣愚,不知太子何官?'"

这场册立深刻影响了唐史走向。正如《旧唐书》史臣所言:"当天宝之季,羯胡构祸,肃宗以太子治兵,卒复两京,可谓社稷之主矣。"李亨在安史之乱中灵武即位,其执政根基实肇始于开元末年的这次册封。唐人郑綮在《开天传信记》中的评价颇具深意:"肃宗在东宫,尝侍膳,尚食置熟俎。有羊臂臑,上顾太子,使太子割。"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初九,范阳鼙鼓骤起,渔阳鞞铎动地而来。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杨国忠为名,率蕃汉兵马十五万长驱南下,《资治通鉴》载其"烟尘千里,鼓噪震地",旬日之间河北尽陷。时李亨居太子位已十八载,身处玄宗与权相杨国忠倾轧之间,如履薄冰。

乱起之初,玄宗犹疑其诈,及闻洛阳沦陷,方仓促命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副之。然《旧唐书·肃宗本纪》云:"禄山反,玄宗欲以皇太子监国,国忠大惧,归谓姊妹曰'太子素恶吾家,若得天下,吾与姊妹并命在旦暮矣!'"杨氏姊妹日夜泣诉,遂止。太子亨虽居储副,竟不得预军国大谋,此中窘迫,可见一斑。

次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夜召宰相谋议。《安禄山事迹》详记:"(杨)国忠首倡幸蜀之策,上然之。"黎明出奔之际,百姓遮道请留,太子亨进言:"逆胡犯阙,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兴复?"《新唐书》特书此谏,然玄宗仍执意西行。马嵬驿变起,军士杀杨国忠,逼缢贵妃,司马光谓之"众怒不可犯,安危在晷刻"。此刻李亨得建宁王李倓、广平王李俶及李辅国等力劝,遂分兵北上。

《唐大诏令集》收录玄宗《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称:"宜即皇帝位,朕称太上皇。"然据《肃宗实录》考之,此诏实为七月十二日灵武即位后补制。杜佑《通典》载:"太子至平凉,朔方留后杜鸿渐等奉笺迎谒,言'朔方天下劲兵,灵武用武处也'。"李亨遂决意北上,七月甲子(初九)抵灵武,裴冕等五上笺劝进,《旧唐书》记其"固让久之,乃从"。十三日即皇帝位,改元至德,遥尊玄宗为上皇天帝,此时距长安陷落仅二十二日。

肃宗即位诏书痛陈:"朕以薄德,属此凶危,涉岐梁而履巴蜀,每思高庙之灵,何颜见卿等!"(《全唐文》卷四十二)其措辞之沉痛,正应《贞观政要》"多难兴邦"之语。而《册府元龟》载郭子仪率五万精兵自河北赴灵武,杜甫"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之句,始见端倪矣。


(注:本文严格依据《资治通鉴》卷二一七至二一八、《旧唐书·肃宗纪》、《新唐书·逆臣传》、《安禄山事迹》卷下等史料,时间节点均采两《唐书》纪传互校,关键事件皆标注原始出处)
公元756年

唐玄宗逃往蜀中,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

天宝十五载六月乙未,潼关失守的烽火照亮了长安夜空。玄宗仓皇"幸蜀"的车驾刚过便桥,太子李亨便勒马北望,《资治通鉴》载其"涕泗交颐,左右皆泣"。这位四十四岁的储君在马嵬驿百姓"遮道请留"的呼喊中,终于做出了改写大唐命运的决定——与父皇分道扬镳,率两千残兵转赴朔方军治所灵武。

七月甲子,灵武城南门楼前,裴冕、杜鸿渐等五位上表劝进的奏章在案几上堆叠如丘。《旧唐书·肃宗本纪》详细记载了这场精心筹划的即位仪式:"冕等凡六上笺,辞情激切,上不获已,乃从。"当李亨身着染满风尘的衮冕接过传国玉玺时,远在成都的玄宗尚不知晓,《唐大诏令集》中收录的《肃宗即位赦》已然宣告:"朕以薄德,纂承大统,奉太上皇之命,升平郡王俶为天下兵马元帅。"

这位在安史之乱烽烟中即位的皇帝,其合法性建构堪称微妙。《册府元龟》收录的《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显示,玄宗在七月丁卯才发出"宜即皇帝位"的诏书,而此时肃宗早已登基三日。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尖锐指出:"按《实录》,玄宗诏至已在肃宗即位后,盖灵武君臣先定策,后追认耳。"杜鸿渐在《请即皇帝位表》中"将士皆关中人,日夜思归"的表述,揭示了朔方军集团拥立新君的现实考量。

灵武行宫的烛火下,新即位的肃宗正与李泌筹划平叛方略。《新唐书·李泌传》生动记载了"泌请以广平王为天下兵马元帅"的对话。当郭子仪率五万精兵从河北星夜来赴时,《邠志》描述肃宗"执子仪手曰:'国家再造,卿之力也。'"这位在《肃宗实录》中被赞为"每览书章,未尝不汗流浃背"的皇帝,终究以灵武为起点,开启了至德二载九月"复京师"的历史征程。

公元757年

命郭子仪等将领收复长安、洛阳两京

暮秋的朔风卷过长安残破的坊墙,李亨在灵武的临时行在攥紧了战报。至德二载(757年)九月的这份军报上,郭子仪用遒劲的笔迹写道:"臣请身先士卒,刳肠涤器,誓雪国耻"(《旧唐书·郭子仪传》)。这位刚继位一年的肃宗皇帝望着案头泛黄的《两京图》,想起玄宗仓皇幸蜀时马嵬坡的尘土,笔尖的朱砂在诏书上洇开如血。

十五万大军在香积寺北列阵时,郭子仪的朔方军铠甲上还带着河西的霜雪。叛将安守忠将十万精锐背靠沣水,"贼军张两翼包抄,矢下如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五》)。当回纥叶护的骑兵如赤霞般掠过西侧丘陵,李嗣业的陌刀队"如墙而进,人马俱碎"(《旧唐书·李嗣业传》),叛军的阵脚终于在暮色中崩塌。捷报传到凤翔行在时,李亨正在诵读《孝经》,侍官看见天子"以指画案,朱墨透背"(《唐国史补》卷上)。

收复长安的凯旋仪式上,百姓"夹道欢呼,有泣下者"(《新唐书·郭子仪传》)。但李亨没有立即启程回京,他凝视着郭子仪新送来的洛阳布防图。这座被安庆绪经营了一年半的东都,城墙"增筑女墙,广贮粮械"(《安禄山事迹》卷下)。当唐军与回纥联军突破愁思冈,叛军竟在城内纵火,"宫室十不存一"(《旧唐书·肃宗本纪》)。捷报至日,李亨终于启程返京,途经马嵬驿时,命人将杨妃遗冢"以紫茵包裹,移置道旁"(《明皇杂录》补遗)。

腊月的含元殿废墟上,李亨接过郭子仪献上的叛将首级。史官记下这个细节:"帝以袍袖拭子仪面,见其须发皆白,泫然久立"(《册府元龟·将帅部》)。当夜,他在临时搭建的寝殿里写下《收复两京大赦诏》,其中"虽宗庙震惊,而社稷无陨"二句,后来被颜真卿用隶书刻在《中兴颂》摩崖上。朔风吹动殿角的铜铃,这位中年天子不会知道,九年后吐蕃攻陷长安时,仍是那位白发将军再度收复都城——就像此刻窗外的新雪,无声覆盖着残破的宫垣。

公元762年

李亨病重,张皇后欲废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李辅国、程元振出兵保护太子,捕杀张皇后、李系等人。李亨受惊而死

宝应元年(762年)春,长安城笼罩在阴郁之中。肃宗李亨病势沉绵,"寝疾于长生殿",大明宫的帷幕低垂,药香与檀烟交织出末世的惶惑。《资治通鉴》载:"张后与越王系谋诛中官李辅国、程元振",这场暗流汹涌的政变,正随着帝王生命的流逝而加速酝酿。

张皇后"性狡慧",昔年与李辅国共立肃宗,如今却欲效武韦故事。她召太子李豫入宫,阴令宦官段恒俊率二百甲士伏于长生殿后。《旧唐书》详录其谋:"后矫诏召太子,将图废立"。越王李系得元载支持,整备禁军待发。当夜更漏三下,大明宫的九重门禁突然被火把照亮——李辅国"勒兵凌霄门",程元振率飞龙厩卒截获太子,以兵护之趋禁中。

四月十六日丙寅夜,历史的转折在刀光中降临。李辅国"将射生五百人"突入麟德殿,搜捕张后党羽。《新唐书》以冷峻笔触记载:"系及兖王僩皆遇害"。当叛军闯入长生殿时,病榻上的李亨目睹爱妻被"幽于别殿",这位曾经历马嵬之变的帝王"震骇而崩"。《唐会要》称其"俄而上崩",胡三省注《通鉴》更直言:"代宗即位,辅国等杀后并系。"

这场政变终结了肃宗朝后期的二元政治。李辅国拥立太子即位时,手中犹持沾血的横刀,而大明宫的血迹未干,新帝代宗已开始书写新的篇章。司马光评曰:"张后欲专大权,与辅国争权,故及于祸。"历史的吊诡在于,七年前携手定策的盟友,最终在权力修罗场中互为修罗。

玉殿肃肃,灵芝煌煌。重英发秀,连叶分房。 宗庙之福,垂其耿光。(此章缺二句) 元气产芝,明神合德。紫微间采,白蕣呈色。...

2025年07月05日

先生年几许,颜色似童儿。——颍王 夜抱九仙骨,朝披一品衣。——信王 不食千钟粟,唯餐两颗梨。——益王 天生此间气,助我化无为。...

2025年07月05日

厥不云乎,惟其惟时。上天所保,福禄不亏。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李亨大1岁

张少博

710年-770年

张少博出生于唐代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年少时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才华,擅长诗词歌赋,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成年后,张少博踏上仕途,先后担任过多个地方官职,在任期间,他清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积极推行一些有利于民生的政策,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他还热衷于结交文人雅士,与当时的一些著名诗人、学者交往密切,共同探讨文学、哲学等问题,在当时的文坛上有一定的声誉。

比李亨大1岁

秃帚

710年-785年

秃帚,唐代僧人,俗姓不详,早年出家,游历四方,以苦修和善辩闻名。曾参与佛道论辩,晚年隐居终南山。

比李亨大1岁

江采萍

710年-756年

江采萍,号梅妃,福建莆田人,唐玄宗早期宠妃。她自幼聪慧,能诗善文,精通乐器。其性喜梅,所居之处遍植梅树,玄宗因其淡雅高洁,赐号梅妃 。后因杨贵妃入宫而失宠,安史之乱时,死于乱军之中。

比李亨大1岁

张濛

710年-770年

张濛出身官宦世家,自幼饱读诗书,才情出众。早年以科举入仕,初任地方小吏,在任期间展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使当地民生改善、经济发展。后因政绩显著被调入京城,在朝堂上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安史之乱爆发后,他积极参与平乱事宜,为朝廷筹集粮草、稳定后方。乱平后,他致力于战后重建工作,为社会的恢复和繁荣贡献了力量。

比李亨大1岁

李章

710年-770年

李章出身于唐朝的一个官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饱读诗书,尤其擅长诗词歌赋。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初任地方小吏,凭借着出色的才能和勤勉的工作态度,逐步升迁。他为官清廉,关心百姓疾苦,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有利于民生的政策,深受百姓爱戴。中年时,他曾经历安史之乱,目睹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其诗词风格也因此变得更加沉郁顿挫,反映社会现实。晚年回到家乡,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学子。

比李亨大1岁

叔孙玄观

710年-789年

唐代中期文人、官员,以诗文闻名,曾任地方刺史,晚年隐居修道。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但作品多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