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歌谣辞。鸡鸣曲

2025年07月05日

星稀月没上五更,胶胶角角鸡初鸣。征人牵马出门立,
辞妾欲向安西行。再鸣引颈檐头下,月中角声催上马。
才分地色第三鸣,旌旗红尘已出城。妇人上城乱招手,
夫婿不闻遥哭声。长恨鸡鸣别时苦,不遣鸡栖近窗户。

李廓

译文

星稀月没上五更
星光稀疏,月亮隐没,已是五更时分
胶胶角角鸡初鸣
鸡儿发出胶胶角角的啼鸣,初次报晓
征人牵马出门立
远行的人牵着马匹,站在门外
辞妾欲向安西行
告别妻子,准备踏上前往安西的旅程
再鸣引颈檐头下
鸡再次啼鸣,伸长脖子在屋檐下
月中角声催上马
月光下,号角声催促着上马启程
才分地色第三鸣
天色刚能分辨时,鸡第三次啼鸣
旌旗红尘已出城
旌旗招展,尘土飞扬,队伍已离开城池
妇人上城乱招手
妇人登上城墙,慌乱地挥手告别
夫婿不闻遥哭声
远行的丈夫却听不见她遥远的哭声
长恨鸡鸣别时苦
长久怨恨鸡鸣时分的离别之苦
不遣鸡栖近窗户
不愿让鸡栖息在靠近窗户的地方

词语注释

胶胶角角(jiāo jiāo jué jué):形容鸡鸣的声音
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泛指西域地区
旌旗(jīng qí):旗帜的总称
红尘:飞扬的尘土,形容人马众多

创作背景

鸡鸣曲:一曲征人妇的千年长恨

创作背景探微

盛唐边塞烽烟里的啼血之作
《鸡鸣曲》诞生于唐代边塞诗兴盛时期,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天宝年间频繁的西域征战。据《资治通鉴》载,天宝六载(747年)高仙芝远征小勃律,强征关中子弟"负戈万里行",诗中"辞妾欲向安西行"正对应当时安西都护府(今新疆库车)的军事行动。诗人以鸡鸣为时间刻度,将征人出发场景浓缩在"星稀月没"到"旌旗出城"的三个更次中,折射出唐代府兵制下"十五役边城,四十里营田"的残酷兵役制度。

诗艺解构

三重鸡鸣的叙事张力
"胶胶角角"的初鸣拉开离别序幕,《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的温馨在此逆转成悲剧序曲;"引颈檐头"的二鸣伴随画角声催,暗合《乐府解题》记载的"鸡鸣歌"传统;至"才分地色"的第三鸣,敦煌出土《兵要录》"五更三点,城开旌动"的记载成为诗中场景的最佳注脚。诗人巧妙化用《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的意象,却将织机声化作城头招手的绝望姿态。

历史回响

从汉乐府到唐音的情感嬗变
此诗继承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的比兴传统,但摒弃了"天下方太平"的颂美,转向杜甫"兵戈既未息"的写实精神。敦煌残卷P.2555中"玉门关外泪如丝"的闺怨诗,与此诗形成跨越千里的情感共鸣。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将此归入"杂歌谣辞",恰凸显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本色。

文化意象

鸡鸣符号的悲剧转喻
"不遣鸡栖近窗户"的结句,将《诗经·齐风》"鸡既鸣矣"的闺房密语,转化为永久性的时空阻隔。这种反用典故的手法,与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开元三年征行名籍"形成互文——那些墨书残片上的姓名,或许正是诗中"旌旗红尘"里永远未归的身影。

赏析

这首《杂歌谣辞·鸡鸣曲》以鸡鸣为时间线索,通过三个层次的啼鸣串联起征人离别的全过程,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特有的时空压缩艺术。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诗"以鸡鸣三叠写征戍之苦,不着一字悲凉而悲凉自现",道出了其含蓄深沉的艺术特质。

意象的递进式呈现
诗歌以"星稀月没"的黎明意象开篇,营造出朦胧凄清的氛围。第一声鸡鸣"胶胶角角"尚带生涩,恰似妇人未及宣泄的哽咽;第二声引颈长鸣时,檐角与月影构成几何状的切割线,暗示着时空的紧迫性;至第三鸣"才分地色",天地初晓的光影变化与"旌旗红尘"的移动形成强烈视觉对比。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特别赞赏这种"以声写形"的手法:"三鸣之间,由静至动,由暗至明,如展吴道子地狱变相图"。

情感的双线交织
全诗存在明暗两条情感线:明写征人"牵马""上马"的利落动作,暗写妇人从"辞妾"到"乱招手"再到"遥哭"的情感升级。清代学者黄生在《唐诗摘钞》中指出:"'不遣鸡栖近窗户'七字,曲尽闺怨痴态,较之'悔教夫婿觅封侯'更添三分决绝"。那恨不能将鸡驱离窗外的细节,暴露出妇人将离别之苦转嫁于晨鸡的微妙心理,这种情感投射手法被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称为"无理而妙"。

声音的象征体系
诗中构建了完整的声音象征:鸡鸣作为自然之声,角声作为军事符号,哭声作为情感宣泄,三者形成由外至内的穿透力。现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道:"角声催马与鸡鸣报晓构成双重时间压迫,使个体情感在军令与天时的夹缝中显得尤为脆弱"。特别是"月中角声"的意象组合,将冷色调的视觉与尖锐的听觉并置,产生令人战栗的艺术效果。

留白的叙事艺术
结尾处"夫婿不闻"的设定形成巨大的叙事留白。日本学者松浦友久在《唐诗语汇意象论》中解读这个细节:"听觉的阻断象征着战争对人际关系的割裂,不闻既是物理距离所致,更是心理隔阂的开始"。而"长恨"与"不遣"的连续否定,将瞬间的离别痛苦升华为永恒的生存困境,这种艺术处理被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归纳为"将具体事件提炼为普遍经验"的典型范例。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
"星稀月没"四字已摄尽晓色,更以"胶胶角角"摹声,便觉荒城残梦如在耳畔。征人、闺妇双线交织,角声催马与乱招素手之间,一"遥"字写尽千古离别之恨。

沈德潜《说诗晬语》
李廓此作得乐府遗响,"三鸣"递进尤妙:初鸣启程,再鸣催发,三鸣尘扬,如见汉唐戍卒踏碎关山月。结句怨而不怒,较"打起黄莺儿"更觉沉痛。

贺裳《载酒园诗话》
"旌旗红尘"句有盛唐气象,然以妇人啼哭收束,顿生天地无情之慨。鸡鸣曲古调翻新,直把《诗经·风雨》"鸡鸣喈喈"化作边塞寒声。

黄周星《唐诗快》
奇在专咏鸡声而别情自现。檐头引颈是实写,不遣鸡栖是虚写,窗前栖鸡竟成征夫心中刺,如此曲笔,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