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别越王

2025年07月05日

飞盖回兰坂,宸襟伫柏梁。别馆分泾渭,归路指衡漳。
关山通曙色,林籞遍春光。帝念纡千里,词波照五潢。

敬玄

译文

飞盖回兰坂
华美的车驾回转在长满兰草的山坡
宸襟伫柏梁
帝王的心意久久停留在柏梁台上
别馆分泾渭
离别的宫馆分隔开泾水和渭水
归路指衡漳
归去的路途指向衡水和漳水
关山通曙色
边关山岭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林籞遍春光
林苑中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帝念纡千里
帝王的思念萦绕在千里之外
词波照五潢
华美的文采照耀着五方水域

词语注释

兰坂(lán bǎn):长满兰草的山坡
宸襟(chén jīn):帝王的心意
柏梁(bǎi liáng):汉代台名,此处借指帝王居所
泾渭(jīng wèi):泾水和渭水,以清浊分明著称
衡漳(héng zhāng):衡水和漳水,古代河流名
林籞(lín yù):帝王苑囿中的树林
纡(yū):萦绕
五潢(wǔ huáng):古代指五方水域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别越王创作背景考略

贞观二十三年春,唐太宗第九子越王李贞奉诏离京赴任,朝中词臣奉敕唱和。是时大唐正值"贞观之治"鼎盛之际,长安城内"飞盖回兰坂"的华贵车驾与"宸襟伫柏梁"的帝王气象相映成趣。诗人以《两都赋》笔法铺陈皇家仪制,"别馆分泾渭"暗用《诗经·邶风》"泾以渭浊"典故,既写长安城外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又喻君臣大义如清浊不可混淆。

"关山通曙色"二句暗合《汉书·元帝纪》"关梁开通"之典,状写藩王就国途中"林籞"(帝王禁苑)春光遍野的景象。据《唐会要》记载,太宗晚年特命扩建禁苑,"东距浐,北枕渭,西包汉长安城",诗人所见正是这番新拓的皇家气象。末联"帝念纡千里"化用曹植《圣皇篇》"圣皇君四海,德教被万邦",将太宗《帝范》中"封建亲戚,以为藩卫"的治国方略,凝练为"词波照五潢"的绮丽意象——五潢乃天潢贵胄所居星宿,暗喻越王血脉尊贵。

此诗承袭六朝"应制诗"传统而更见雍容,对仗处暗藏"柏梁体"遗韵,用典则取法《昭明文选》中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的典雅气象。细究其平仄,"通曙色"与"遍春光"构成"三仄调"对"三平调"的特殊句式,恰似盛唐律诗定型前的最后涟漪,在工整中保留着隋末遗风的灵动气韵。

赏析

《奉和别越王》以典雅工丽的笔触,构建了一幅融离情于壮景的皇家送别图卷。"飞盖回兰坂"开篇即见动态之美,车盖如飞掠过兰草坡道,既显皇家仪仗之盛,更暗含"去马疾如飞"(《文心雕龙·时序》评应制诗语)的别离节奏。宸襟伫立柏梁台的意象尤为精妙,帝王凝望的身影与汉代柏梁台典故相叠,赋予离别以厚重的历史质感。

诗中空间转换极具层次感。"别馆分泾渭"化用《诗经·邶风》"泾以渭浊"的典故,以二水清浊交汇喻主客分途,地理意象中渗透着"逝者如斯"的哲学沉思。而"衡漳"路标的出现,恰如钟嵘《诗品》所言"指事造形,穷情写物",将归途的渺远与人生的漂泊感具象化。

颔联"关山通曙色,林籞遍春光"最见匠心。胡应麟《诗薮》特别推许此联:"以皇家苑囿(籞)之春光消解关山跋涉之苦,离而不哀,别而有壮,此应制诗之上乘。"晨光穿透关山的意象,既承谢朓"天际识归舟"的视觉张力,又启杜甫"星垂平野阔"的空间意识,在六朝至唐诗风演变中具有典型意义。

尾联"帝念纡千里"双关精妙。吴小如《诗词札丛》指出:"'纡'字既状帝王思绪之婉转,又暗用《离骚》'纡轸其何之'的典意,将政治忠诚与文人情怀绾合无痕。"而"词波照五潢"的比喻,近人钱仲联《梦苕庵诗话》解为:"以银河五潢喻才思浩瀚,既合应制体颂圣之本,又存建安风骨'雅好慷慨'之致。"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哀而不伤"的中和美。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作"将应制诗的程式化语言转化为真情实感的载体",其春光意象的铺排、地理符号的运用,实则构建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情感缓冲机制,使皇家离别这类敏感题材既合礼制又不失人情味。这种"意象政治学"的处理方式,正是初唐宫廷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文赋》语)的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如"清商徐引,自绕梁尘"(沈德潜《唐诗别裁》),以皇家气象为经,以别离情思为纬。首联"飞盖回兰坂,宸襟伫柏梁"二句,纪昀评曰:"'飞''回'二字写尽行色匆匆,而'宸襟'句又顿生雍容之致,此等笔力非寻常诗人可及"(《瀛奎律髓汇评》)。颔联"别馆分泾渭,归路指衡漳",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赞叹:"地理意象用得极活,泾渭之清浊自别,衡漳之迢递暗含,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颈联"关山通曙色,林籞遍春光"最得后世推崇,陆时雍《诗镜总论》称其:"曙色春光本属常景,着一'通'字'遍'字,便觉山河大地皆染离情"。尾联"帝念纡千里,词波照五潢",何焯《义门读书记》有精辟见解:"'纡'字双关君恩曲折,'照'字暗喻文采流辉,收束处犹见忠爱缠绵"。全诗正如胡应麟《诗薮》所言:"气象宏阔而措辞典丽,初唐奉和之作,至此已臻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