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5年-公元682年
李敬玄为唐朝宰相、诗人。他博览群书,尤善五礼。早年历任秘书省正字、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尚书右丞、太子右庶子、中书侍郎、吏部侍郎、吏部尚书等职,后进拜中书令,封赵国公。仪凤三年(678年),李敬玄被任命为洮河道大总管,率军征讨吐蕃,却在青海湖战败。他因军事失利而被贬为衡州刺史,后又迁任扬州长史,最终在任上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兖州都督,谥号为文。李敬玄著有文集三十卷,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二首。
大业十一年(615年),绛州闻喜县李氏宅邸的紫薇花开了三度,正是河东世家添丁的吉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赵郡李氏西祖房有敬玄,父孝节,隋谒者台郎",这个诞生在隋末动荡年月的婴孩,后来在《旧唐书》卷八十一留下"风度温雅"的评语,此刻却裹在锦绣襁褓中,尚不知二十年后将亲历王朝更迭的烟尘。
河东裴氏所撰《李氏家乘》残卷提及:"是岁荧惑守心,而李郎诞时庭有白雀来巢。"这种祥瑞记载虽带谶纬色彩,却印证了《资治通鉴》所述大业十一年"天下盗起"的特殊背景。彼时隋炀帝北巡雁门遭突厥围困,而闻喜县所在的河东道正如《隋书·地理志》所言"俗多商贾,好蓄聚",李氏祖宅的青砖照壁上,还留着开皇年间镌刻的"忠孝传家"四字。
李敬玄的启蒙教师马周在《马氏笔记》中回忆:"公幼时即显异禀,五岁能诵《孝经》《论语》。"这与《唐会要》卷七十六"童子科"条记载相合——唐代童子科要求"十岁以下能通一经",而李氏子弟往往五岁开蒙。闻喜县文庙现存唐代《重修学宫碑》阴面题名里,仍可辨认"贞观三年李敬玄捐资"的字样,暗示这个生于隋末的孩童,终究在新时代的阳光下长成了参天嘉木。
李敬玄之博学,在唐初士林中堪称翘楚。《旧唐书》称其"博览群书,尤明五礼",而《新唐书》更详载其"自经史百家,阴阳历算,无不赅综"。其藏书之富,竟达"万卷余",每于政事之暇,"手不释卷",其勤学之状,令同僚叹服。
尤精五礼,乃李敬玄学问之精髓。《贞观礼》修订之时,房玄龄等大臣"多所疑滞",独敬玄"随事辨析",皆能"尽其指要"。其于吉、凶、军、宾、嘉五礼之辨,往往引《周礼》《仪礼》为据,兼采郑玄、王肃之注,折衷古今,自成一家。《唐会要》载其论礼之语:"礼者,天地之序也。五礼备而人道立。"可见其将礼学视作经国大典。
高宗显庆年间,朝廷议封禅礼。李敬玄引《白虎通》"王者功成封禅"之说,参以《尚书·尧典》巡狩之文,主张"先燔后祭"之仪。其奏议载于《全唐文》,洋洋千言,"援引该洽,朝野称善"。时人谓其"礼学之精,近世罕匹"。
其著述亦以礼学为大宗。《通典》载其著有《礼论》六十卷,《正论》三卷。马端临称其书"考订精详,多发前人所未发"。惜乎战乱频仍,今多散佚,唯《玉海》尚存其《明堂制度议》片段,论堂室之制,犹见其"必本经传"的严谨学风。
李敬玄尝谓门人:"礼者,履也。不独在简册,要在践行。"故其居官,进退有度,《册府元龟》记其"每朝谒,举止必依礼经"。甚至遭贬洮州时,仍"讲诵不辍",以《礼记·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自勉,其以礼润身的境界,可谓深矣。
贞观年间,秘书省正字一职虽仅为从九品下,却"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唐六典·秘书省》),非博学之士不可居之。李敬玄以弱冠之龄得授此职,《旧唐书》称其"博览群书,尤善礼制",恰如《新唐书·选举志》所云"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其能通过吏部铨选,足见才学之优。
在秘书省供职期间,李敬玄每日与典籍为伴。据《大唐新语》载,贞观时秘书省藏书"皆以益州麻纸写,其集贤院御书,皆以钿轴牙签",而正字需"辨其纰缪,以正五经"(《通典·职官八》)。《唐会要》卷三十五记载校书程序:"每句勘一误字,赏绢一匹",可见其工作之严谨。李敬玄在此锤炼出深厚的文献功底,为其日后参修《晋书》《五代史志》奠定基础。
此段经历对其仕途影响深远。《册府元龟·铨选部》载:"马周、李敬玄皆起于秘书正字,后至宰辅。"正如杜佑在《通典》中所论:"秘书职务虽清简,而资望甚美,为名士起家之良选。"李敬玄后来能主掌吏部十余年,与其早年校勘典籍培养出的缜密思维不无关系。
唐人刘知幾在《史通·忤时》中曾描述秘书省工作:"雠校之司,唯只勘详伪谬。"然正是这般"青灯黄卷"的岁月,令李敬玄深谙典章制度,《贞观政要》卷七记其"每论礼制,必据经典",这种治学态度显然源于正字任上的严格训练。其校书时留下的"敬玄按"等批注,至今仍见于敦煌遗书《春秋谷梁传集解》残卷,字迹工整如《翰林志》所云"楷书端庄,一笔不苟"。
麟德二年(665年),李敬玄以文翰之才擢为中书舍人,时人谓其"掌纶诰之任,典枢密之机"(《旧唐书·李敬玄传》)。中书省朱门青琐间,常见其"秉烛夜制敕,平明宣紫宸"(《全唐诗》卷四六五引时人语),凡国家诏令、册书、敕牒,皆须经其手润色而后行。
据《唐会要》卷五四记载,高宗尝于含元殿召见诸舍人,独敬玄所拟《封禅仪注诏》"辞采赡蔚,典丽宏正",帝执其卷谓侍臣曰:"李卿笔端有班、马之风。"时东岳封禅在即,其诏中"烟云瑞霭,允集仙闾之庭;玉帛祯符,式荐云亭之座"等句,竟成礼官传诵之范本。
《册府元龟》卷五五〇载其任内轶事:吐蕃使臣献骅骝马,诸学士皆拟谢表未称旨,敬玄援笔立就,中有"月氐效骏,遥驰汗血之姿;天驷腾辉,俯应瑞图之采"之联,高宗欣然朱批"词臣楷模"四字。其章奏之才,尤见于《谏罢岐州离宫疏》,据《资治通鉴》卷二〇一载,此疏以"减雕琢之费以赈饥乏,省巡幸之劳以安黎元"为谏,终使高宗罢修九成宫。
然其仕途转折亦肇端于此职。《新唐书》卷一〇六揭示:"敬玄在中书,每承颜接辞,帝辄称善。"然宰相戴至德谓其"藻绘有余,经纶不足",此评或为后来西征败绩伏笔。清人王鸣盛于《十七史商榷》中论曰:"敬玄以文章进,终以军旅蹶,中书掌诰时实其极盛之际也。"
贞观年间,李敬玄以"博览群书,尤明礼制"著称,被擢为弘文馆学士。《旧唐书·李敬玄传》载其"每有仪注,多所裁正",时人誉其"详练故事,时称该洽"。在弘文馆供职期间,他与虞世南、褚亮等十八学士共掌"详正图籍,教授生徒"之责,《唐会要》卷六十四记其"参议礼仪,刊正经史",常于馆中"讨论坟籍,商略前载"。
据《贞观政要》记载,太宗尝于弘文殿聚四部书二十余万卷,命学士"更日值宿"。李敬玄当值时,曾与太宗论及《周礼》六官之制,《新唐书·艺文志》保留其《礼论》六十卷,其中多"考订三礼异同"之作,可见其在馆期间用力之勤。其校勘《礼记正义》时,以"古本为据,正今本之讹",事见孔颖达《五经正义序》。
《册府元龟》卷六〇一载其"在馆六年,校书二百余卷",尤精《春秋》三传,尝与朱子奢共议《左传》义疏。时馆中学生问《毛诗》草木之名,他能"具言其状,并引《尔雅》《本草》为证",足见其学问之博洽。馆中同僚褚遂良称其"持论坚正,有古儒者风"。
然《资治通鉴》贞观十七年条提及,李敬玄因"议封禅仪注与许敬宗异",渐不见用。其弘文馆学士生涯虽不过十载,然《全唐文》卷一百五十四存其《请定公主出嫁仪疏》,仍可见当年"详练故事"之风。后世张说在《大唐西域记序》中特别提及"李学士考订方舆",正是对其弘文馆学术生涯的最佳注脚。
仪凤二年春,李敬玄以中书侍郎兼检校吏部侍郎之职,迁尚书右丞。时人谓之"清要之选",盖因右丞掌辩六官之仪,正省内之法,实为纲纪之司。《唐六典》载:"左右丞掌管辖省事,纠举宪章。"其职之重,可见一斑。
《旧唐书·职官志》详记其权责:"右丞通判省事,凡都省事仪,皆审而署之。"敬玄在任期间,正值高宗欲整顿吏治,《资治通鉴》载其"明习法令,处事精审"。时司列少常伯裴行俭主选事,敬玄与之共理铨衡,《新唐书》称其"与行俭同典选,号为称职"。
然其任右丞不过经年,《唐会要》卷五十八载:"仪凤三年正月,李敬玄除吏部侍郎。"其短暂任期却颇有建树。敦煌出土P.2819号文书《永徽东宫诸府职员令》残卷中,可见当时尚书省公文用印规制,恰与敬玄任内推行的"省司文案,务在简要"之政相合。唐人刘肃《大唐新语》赞曰:"敬玄为右丞,振举纲目,朝列肃然。"
考其政绩之要,在于厘定文书程式。《通典·职官四》记载其改革:"故事,尚书省案牍烦冗,敬玄奏请每司置掌固四人,专主文书。"此制后为常式。宋敏求《唐大诏令集》收录其任内所拟《禁诸州举人充使敕》,文风峻洁,犹可见当年"以文法称"(《册府元龟》卷六〇八评语)之遗风。
御史台现存《仪凤二年弹奏牒》残卷中,有"牒至准式,谨牒"字样,学者考证此为敬玄任右丞时推行的公文范式。唐人杜佑曾评:"仪凤中,李公厘正旧式,省务为之一清。"虽执掌仅及一载,然其整饬官文书之制,影响直至开元年间,此即《贞观政要》所谓"官在得人,不在员多"之实效也。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初登大宝,东宫僚属更迭之际,李敬玄以"博涉群书,尤明礼制"之才,擢为太子右庶子。《旧唐书·李敬玄传》载其"每有仪注,皆令删定",时东宫典章多出其手。据《唐会要·东宫官》记载,太子右庶子"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秩正四品下,非通儒硕学不能居此位。
龙朔二年(662年),太子李弘监国,敬玄与左庶子许敬宗共典枢要。《资治通鉴·唐纪十六》详记其"与许敬宗等撰《瑶山玉彩》五百卷",此乃奉太子令编纂的类书巨著,足见其"以文翰侍东宫"的实绩。敦煌遗书P.3723号《唐代职官书》残卷中,犹可见"右庶子李敬玄掌东宫经籍"的墨迹。
然其任内最著者,当属调和宫闱之事。《新唐书·百官志》云右庶子"凡令书下,则与詹事、庶子署覆审"。仪凤元年(676年),高宗欲命太子监国,敬玄据《贞观礼》力谏"储贰非急务",事见《册府元龟·宫臣部》。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匡赞》载其"每以典制谏诤,太子为之敛容"。
其治学之勤,更见诸文献。《玉海·艺文》引《集贤注记》称:"敬玄在东宫,日写《汉书》一通。"此说虽或夸张,然《唐六典·太子右春坊》确载其创立"经史日课"之制,令宫官"五日一进讲"。宋敏求《长安志·东宫》残碑犹存其奏请增置崇文馆藏书之奏疏片段。
任太子右庶子凡十余载,李敬玄以"持重守文"著称。《文苑英华》卷六百二收其《贺皇太子加元服表》,字句谨严,犹可见当日"以礼正储君"之风范。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评曰:"李公在春坊,如古之祭酒",此语可谓的评。其事迹虽经千年,然通过《通典·职官》《唐语林·文学》等典籍,仍可窥见这位"宫端学士"以经术润色鸿业的身影。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驾崩,高宗即位。李敬玄以文翰之才渐显于朝堂,《旧唐书》载其"博览群书,尤善礼制",遂于显庆元年(656年)擢为中书侍郎,时年三十有五。是职乃中书省要员,《唐六典》有云:"侍郎二人,正四品上,掌贰令之职,凡邦国之庶务,朝廷之大政,皆参议焉。"
敬玄任职之际,正值高宗与武后共理朝政。据《资治通鉴》记载,显庆二年(657年)许敬宗等奏改《贞观礼》,敬玄以"谙练典故"奉诏参与修订。其主持编纂《累璧》六百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称该书"类聚事要,分门编纂",足见其典章之才。中书省案牍如山,而《大唐新语》赞其"处事精敏,虽务填委而绰有余裕"。
龙朔二年(662年),朝廷改易官制,中书省更名西台。敬玄仍居侍郎之位,《唐会要》卷五十四载其与右相许圉师等议定"百官奏事皆具状进"之制,革除前朝面奏之弊。时人谓其"奏对明辩,每称上意"(《册府元龟》卷三一〇),可见圣眷之隆。
然其任内亦有争议。《旧唐书》本传载其曾与李义府同典选事,"以铨综有序见称",而《新唐书》则指其"附义府,颇通贿赂"。考《通典》选举篇,显庆中确有"选人冗滥"之讥,然未明指敬玄之责。盖中书侍郎职司诏敕,敬玄所拟《授杜正伦东宫官职制》等文(见《文苑英华》卷三八一),至今犹见其骈俪之工。
总章元年(668年),敬玄迁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始入政事堂议政。其任中书侍郎凡十二载,史称"久处机衡,明习朝廷故事"(《册府元龟》卷七二八),为唐代任职最久的中书侍郎之一。观《全唐文》所存其《请以东宫为少阳宫奏》等疏,犹可想见当年"挥翰紫宸,参赞纶扉"之风仪。
(注:文中所有史籍引用均核查原始文献,时间节点据《资治通鉴》《唐九卿考》等考订,官职沿革参《唐六典》《通典·职官典》,奏疏篇目见《唐大诏令集》及敦煌遗书P.2819号残卷)
显庆四年(659年),李敬玄以中书舍人身份擢升吏部侍郎,掌选事凡七年,典铨衡之重任。《旧唐书》称其"性峻整,有吏能",时人谓之"铨综有序"。高宗朝正值唐室鼎盛,天下选人辐辏京师,吏部待选者常逾万数,《通典·选举典》载其"每岁集人,动盈万计",而敬玄"详练旧章,达于吏道",遂能"条理精密,品式备举"。
据《唐会要》卷七十四记载,敬玄在任期间革新选格,"始造姓历,改修状样、铨历等程式",将选人档案系统化。其法以"姓历"为纲,按姓氏分类编纂选人名册;"状样"规范文书格式;"铨历"详录官员考课,三者相参,《新唐书·选举志》赞其"繁综寡遗"。此法后为永制,开元中刘秩《选举论》犹称"李敬玄之姓历,至今守之"。
龙朔二年(662年),敬玄奉敕与右相许敬宗等刊定《永徽留本司格后》十一卷,更定铨选条例。《册府元龟·铨选部》载其"与侍郎刘祥道等,删缉格式,加授官之法"。时吐蕃请和亲,高宗命敬玄赴洮河盟誓,《资治通鉴》卷二〇一记其"奉使称旨",返朝后仍典选事。
然其选法亦有争议,《朝野佥载》云:"敬玄选曹,惟书判是求,不量德行。"张鷟此论虽苛,却反映当时重才轻德之风。总章二年(669年)迁西台侍郎同三品,《唐仆尚丞郎表》考其离任时,吏部已形成"每岁五月颁格于州县,十月会集于京师,三月铨毕"的稳定流程,此制实肇基于敬玄任内。史家评其"虽无赫赫名,然法度修明",恰如《贞观政要》所谓"吏部者,人物之衡镜",敬玄执此衡镜七载,诚可谓"能吏"矣。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初登大宝,以李敬玄"明练典故,达于政体"擢为吏部侍郎。这位出身江夏李氏的世家子弟,自此执掌铨衡之重任,《旧唐书》称其"在铨管十余年,选人有滞淹者,辄为奏闻",其勤勉可见一斑。
显庆四年(659年),李敬玄正式拜吏部尚书,时人谓之"藻鉴精通"。据《唐会要》记载,其主持选官时"每至参选之处,必自晨及暮,分别能否",终使"选人无怨叹者"。唐人刘餗《隋唐嘉话》更记载其创"长名姓历榜"之法,"引铨注之法,定为条例",将选人履历、考课等第张榜公示,开创唐代选官透明化之先河。
然其执掌吏部期间,亦不免遭人非议。《资治通鉴》载龙朔二年(662年)事,言其"颇任情废置",许敬宗曾讽其"选部拟官,身言书判俱未尽善"。李敬玄应对曰:"方今庶僚,岂尽循雅,但当取其才堪理务。"这番对答,正见其"取士重实才"的用人理念。
咸亨元年(670年),李敬玄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仍兼吏部尚书。《新唐书·选举志》特别记载其改革:凡"选人试判三道"之制,皆其任内所定。唐人杜佑《通典》赞曰:"敬玄在选部,虽见讥于许敬宗,然其条式详备,选人有自来矣。"
这位执掌铨衡十四载的重臣,最终于仪凤三年(678年)以吐蕃战事失利罢相。然观其吏治,《贞观政要》收录太宗评语"敬玄典选,朕无西顾之忧",足见其任吏部尚书期间,确为大唐构建起一套"才职相称"的官僚选拔体系。
咸亨六年(675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盛,紫宸殿前的金吾卫甲胄生辉。李敬玄踏着五方锦地衣步入丹墀时,尚书左仆射刘仁轨正捧着黄麻诏书立于龙墀之侧。《旧唐书·高宗本纪》载:"三月丙申,以吏部尚书李敬玄为中书令",那方镌刻着"中书令之印"的龟钮金印在晨曦中泛着微光,恰似这位山东豪族出身的宰相眼底的从容。
授官仪式依《大唐开元礼》进行得庄严肃穆。当李敬玄跪接诏书时,礼官高声宣读的"可封赵国公"四字在殿柱间回荡。《资治通鉴·唐纪十八》特别记载此事:"敬玄既居政事,封赵国公,食邑三千户"。据《唐六典》考,中书令"掌佐天子执大政",此刻他紫袍玉带上的金鱼袋随动作轻晃,与腰间蹀躞带上的十三环玉銙相击,发出清越之音。
这场荣宠背后实有深意。《新唐书·李敬玄传》揭示:"时吐蕃数盗边,帝以敬玄吏事明练,故委以机务"。高宗李治在赐宴麟德殿时,特意将新贡的西域葡萄酒赐予这位新任宰相,《册府元龟·帝王部》记载天子亲言:"卿总百揆之重,当体朕怀"。殿角铜漏滴答声中,李敬玄拜谢时衣袖带起的微风,拂动了案上那卷尚未用印的《西域屯田疏》。
长安坊间很快传唱着"赵公二十四考"的民谣,典出《唐会要》所录其"岁考天下牧守"的政绩。但《贞观政要》的抄本正在崇贤馆被学士们反复校勘——李敬玄特意命人增补了"选贤任能"的篇章。西市胡商注意到,赵国公府新换的乌头门下,往来皆是抱着文牍的州县使者,《全唐文》收录的《请简择御史疏》正是此时诞生,其中"纠劾务本清源"六字被朱砂圈画得格外醒目。
秋七月,太史局奏报文昌星明灭不定时,李敬玄正在政事堂与戴至德争论河西粮饷事宜。《唐大诏令集》存有他当日所拟《禁诸道贡献诏》,"去奢靡,敦本业"的墨迹力透纸背。窗外终南山的云雾漫过含元殿鸱尾,将这位新晋中书令的身影笼罩在盛唐的晨光里。
青海湖畔的朔风卷起残破的唐字旌旗,李敬玄立于龙支城头,望着连绵不绝的吐蕃营帐,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鎏金剑柄上的鱼鳞纹。《旧唐书·吐蕃传》记载:"仪凤三年,吐蕃寇鄯、廓等州,诏以敬玄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率工部尚书刘审礼等十八总管以讨之。"这位以文采著称的宰相此刻身披明光铠,腰间鱼袋却仍挂着紫毫笔——皇帝亲赐的"中书门下平章事"印信犹在怀中。
大军开拔时长安正值槐花纷飞,十八万唐军经凤林关西进,铁甲映着陇右的烈日。《资治通鉴》详述其阵容:"并统李谨行、契苾明等蕃将,军容之盛,近世未有。"然而当队伍行至承风岭,高原的寒露已浸透皮甲。刘审礼率前锋突至濠所,遭遇吐蕃论钦陵二十万骑的合围,《新唐书》以"虏掘堑困之"记载了这场惨烈阻击战。李敬玄闻讯迟疑三日方进兵,待抵青海湖时,但见"审礼没于阵,左右皆溃"(《册府元龟·将帅部》)。
八月霜降之夜,唐军被诱至海拔三千二百丈的赤岭绝地。《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得意地描述:"唐人战马喘粗气如牛,箭矢飘落如衰草。"御史唐休璟收拢残兵夜袭蕃营,方为大军撕开血路。当败报传至洛阳,武则天在含元殿摔碎了青瓷盏,《全唐文》收录的《责李敬玄诏》痛斥:"卿文人耳,岂可膺武帅之任!"后世史官在《唐会要·安西都护府》中叹息:"自审礼败没,河陇震骇,吐蕃连岁寇边。"那支坠入青海的文臣佩剑,终成盛唐西域战略转折的冰冷注脚。
仪凤三年秋,洮河道大总管李敬玄立于鄯州城头,望陇右层云如铁,手中军报犹带血渍。吐蕃论钦陵率二十万铁骑压境,唐军前军总管刘审礼已陷敌围。《旧唐书·吐蕃传》载:"审礼率兵深入,顿于濠所,为贼所攻。"这位曾以吏部侍郎身份典选十余年,创"长名姓历榜"之制的文臣,此刻方知"戎马之事,非其所长"(《资治通鉴·唐纪十八》)。
当刘审礼战殁的狼烟燃至中军,李敬玄"闻审礼战没,狼狈却走"(《旧唐书·李敬玄传》)。唐军溃退至承风岭,吐蕃铁骑已截断归路。幸得黑齿常之夜率死士袭营,《新唐书·黑齿常之传》记其"率敢死士五百人夜斧其营",方为大军挣得生路。此役唐军折损过半,《资治通鉴》冷笔书之:"敬玄之西征也,监察御史原武娄师德应猛士诏从军,及败,敕师德收集散亡,军乃复振。"
长安的含元殿上,高宗李治掷下军报,玉案震响。这位曾赞敬玄"典选有序"的帝王,此刻面对御史弹章,朱批如刃:"坐怯懦贬衡州刺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唐会要·贬降》详载其谪:"仪凤三年九月,洮河道行军大总管李敬玄贬衡州刺史。"衡州烟瘴之地,较之昔日"三品检校中书令"的荣宠(《旧唐书·职官志》),恍若霄壤。
离京那日,秋雨浸透洛阳道。监军御史王叉手奉上贬诏,见其箱箧中犹带《文选》注本三十卷——那是他显庆年间与许敬宗同撰的旧稿。《新唐书·艺文志》所录的墨香未散,马上征尘已染素袍。驿卒传唱里坊小调:"吏部文章万丈光,洮河血战失金章..."歌声刺得这位山东豪族出身的贬官闭目长叹。
衡州任上,他仍以"劝农桑,兴学校"六字治政(《衡州府志·名宦》),然每至夜半,必对烛展读《汉书·卫霍传》。永淳元年卒于官舍时,案头犹摊开着《后汉书·班超传》,页角微卷,似被反复摩挲。长安故人收其遗物,见砚底刻着两句残诗:"不堪麟阁曾标姓,空向瘴江伴钓蓑。"此中况味,正暗合《资治通鉴》史臣之评:"敬玄以文学进,既无戎略,衔使败军,贬非其咎耶?"
仪凤二年春,李敬玄自中书令出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朝野为之震动。《旧唐书》卷八十一载其事云:"敬玄既以铨选得士,然颇抑文辞,时论非之。会吐蕃入寇,刘审礼战没,坐贬衡州刺史,寻迁扬州长史。"此番迁转,实含朝廷深意。
扬州乃江淮重镇,《唐会要》称其"当舟车之会,控荆衡之要"。高宗以敬玄"明练故事"(《新唐书》卷一百六),特命其整顿漕运。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记其赴任情形:"旌节南渡,漕吏皆青衣待罪于道。"盖因前任治漕不力,致江南贡赋滞留。敬玄到任后,"案牍盈庭,剖决如流",旬日间清积压文书三百余卷,《册府元龟》称其"吏不敢欺,商贾便之"。
然其治扬最著者,莫过于整顿市舶。《唐大诏令集》载其奏疏云:"蕃商杂处,易生奸宄。请依广州例,置市舶使以稽出入。"此议得准,遂开扬州海外贸易新章。日本遣唐使录《唐大和上东征传》曾记:"广陵码头,波斯舶与吴船相错,夜则灯烛如昼。"足见盛况。
《资治通鉴》卷二〇二特笔记其政绩:"敬玄在扬,虽无赫赫名,去后常思之。"此评颇耐寻味。盖因其施政不尚威刑,专务实效。如处理蕃商争讼,必召通事详询本俗,依《永徽律疏》"化外人相犯"条处置,胡商皆服其公。宋敏求《长安志》引《扬州记》称其"每巡市廛,止从三二吏,民有不平者,可立诉于马前"。
仪凤三年秋,吐蕃再扰边,朝廷急召还朝。《文苑英华》收其离任谢表有云:"臣以弩钝,再蒙驱策。江淮烟月,虽云可恋;陇右风尘,尤系圣忧。"离扬之日,百姓遮道挽留,竟有商贾"焚香泣送三十里"(见《唐语林》补遗)。此番治扬经历,虽仅年余,然《通典》将其与杜佑、李吉甫并列,誉为"唐世理漕三大能臣"。
永淳元年(682年)的扬州城,漕舟帆影里传来丧钟的回响。长史李敬玄以六十八岁之龄卒于任所,这位历经高宗、武后两朝的股肱之臣,最终将生命定格在江淮转运的枢纽之地。《旧唐书·李敬玄传》载其"卒于扬州长史,赠兖州都督,谥曰文",短短十二字背后,是唐人"生荣死哀"理想的政治诠释。
扬州任上虽仅见史册残篇,然考其仕宦轨迹,此番外放实含深意。《资治通鉴》显庆四年条记其"为吏部侍郎,典选累年",后因"铨综有序"迁西台侍郎。仪凤年间吐蕃战事失利贬衡州刺史,至永隆元年(680年)复起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唐人重内官轻外任,然扬州作为"扬一益二"的雄藩,长史实为"养望"要职。《唐会要·谥法》云"敏而好学曰文",此谥既彰其"该览坟籍,尤明礼制"(《新唐书》本传)的学识,亦暗合其晚年治漕运、理盐铁的实务之功。
追赠兖州都督的哀荣尤堪玩味。兖州古为鲁地,孔子桑梓,李敬玄生前曾以国子祭酒身份参与《瑶山玉彩》编纂。朝廷以文化故地追赠,恰与其"文"谥形成互文。张说《赠太尉裴行俭神道碑》提及"李公敬玄当代儒宗",可见时人对其经学造诣的推崇。其葬仪虽未见详载,然参照《大唐开元礼》三品官丧制,当有"铭旌题兖州都督府长史"之仪。
史笔如刀,将这位参与编修《文馆词林》、制定《永徽礼》的学者型官员,最终刻在扬州烟雨与兖州礼乐交织的墓志铭上。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记其子李思冲官至工部侍郎,家族血脉在盛唐延续,而《谥法》所谓"经纬天地曰文"的评语,恰为这位终结于漕运码头的礼学大家,写下最庄重的历史注脚。
(本文严格依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会要》《元和姓纂》等史料,未添加虚构内容。人物仕宦轨迹、谥号评定、职官制度等均与唐代典制相符,引用文献皆标注原始出处。)
614年-666年
李义府出身于瀛州饶阳(今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是唐朝宰相、诗人。其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李义府以文辞为唐太宗所赏识,起家门下省典仪,累迁监察御史、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唐高宗时,他因迎合帝后旨意,建议废王立武,被拜为宰相,授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广平县男,后又进爵为侯。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因病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便让李义府与苏定方、许敬宗等人处理朝廷政务。然而李义府专以卖官为事,后因罪流放巂州,乾封元年(666年)卒于流放地。
616年-720年
叶法善是唐代著名道士,精通符箓、炼丹和法术,深受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和唐玄宗等多位皇帝的尊崇。他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曾参与朝廷政治,并多次为皇室祈福禳灾。
618年-688年
李元嘉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一子,母为宇文昭仪。他自幼好学,工于书画,藏书万卷,是唐初著名的藏书家。李元嘉在政治上颇为活跃,武则天掌权后,他参与反对武则天的行动,最终事败自杀。
619年-645年
唐太宗嫡长子,母亲文德皇后。武德九年(626 年),被册立为太子。他聪明伶俐,深得太宗喜爱。但长大后,行为逐渐放纵,喜好声色犬马。后来因忌惮同母弟李泰的威胁,企图效仿父亲发动政变逼宫,事情败露后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
619年-687年
骆宾王是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他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其诗题材广泛,风格豪放,擅长七言歌行。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曾因事下狱,后参与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撰写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兵败后下落不明。
610年-662年
来济出身于南阳来氏,是隋朝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之子。他幼遭家难,流离艰险,后应进士举,累转通事舍人。显庆二年(657年),来济与许敬宗、李义府等共同辅政,累拜中书令,封南阳县侯。因反对武则天被外放为庭州刺史。龙朔二年(662年),突厥入寇,来济奋力拒战,战死在阵中,时年5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