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别鲁王

2025年07月05日

绿车旋楚服,丹跸伫秦川。珠皋转归骑,金岸引行旃。
一朝限原隰,千里间风烟。莺喧上林谷,凫响御沟泉。
断云移鲁盖,离歌动舜弦。别念凝神扆,崇恩洽玳筵。
顾惟惭叩寂,徒自仰钧天。

敬玄

译文

绿车旋楚服
华美的车驾换上楚地的服饰
丹跸伫秦川
天子的仪仗停驻在秦川
珠皋转归骑
珠玉装饰的水边高地,归骑回转
金岸引行旃
金色的河岸引领着行军的旌旗
一朝限原隰
一旦被原野和湿地阻隔
千里间风烟
千里之间只有风烟弥漫
莺喧上林谷
黄莺在上林苑的山谷中喧闹
凫响御沟泉
野鸭在御沟的泉水边鸣叫
断云移鲁盖
断云飘过鲁王的华盖
离歌动舜弦
离别的歌声拨动了舜帝的琴弦
别念凝神扆
离别的思绪凝结在屏风上
崇恩洽玳筵
隆重的恩泽铺满玳瑁装饰的宴席
顾惟惭叩寂
回望只觉惭愧,叩问寂静
徒自仰钧天
徒然仰望那高远的天空

词语注释

绿车:华美的车驾,古代贵族所乘
楚服:楚地的服饰,此处指华美的服饰
丹跸(bì):天子的仪仗
珠皋(gāo):珠玉装饰的水边高地
行旃(zhān):行军的旌旗
原隰(xí):原野和低湿的地方
御沟:皇宫旁的沟渠
鲁盖:鲁王的华盖
舜弦:舜帝的琴弦,喻指美妙的音乐
神扆(yǐ):屏风,代指宫廷
玳筵:玳瑁装饰的宴席,指豪华的宴会
钧天:天的中央,喻指高远的天空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三年春,唐玄宗第九子李琨受封鲁王,将离长安赴任。时值玄宗励精图治,诸王外放以避储位之争。王维时任右拾遗,奉敕作此奉和诗,以彰天家雍穆。

是日大明宫紫宸殿外,柳色初新。鲁王着蹙金绣蟒绿罗袍,玉带蹀躞,拜别时百官鹄立。玄宗赐玳瑁宴于兴庆宫,太常寺乐工奏《舜韶》之章,教坊使率梨园弟子歌《鹿鸣》之什。殿中香烟缭绕,金兽吐瑞,而鲁王丹陛三叩之际,但闻佩玉锵然。

王维执象笏立于朱漆柱侧,见御沟冰泮,残雪映日如碎琼乱玉。忽忆去岁鲁王于芙蓉苑赐宴,曾以"上林莺啭"为题共赋新词。今观"珠皋归骑"渐远,遂以"断云移盖"暗喻亲王车驾,取《诗经·小雅》"昔我往矣"之遗韵。其"崇恩洽玳筵"句,实记当日玄宗亲解紫纹犀带以赐之隆遇。

此作既成,由集贤院学士以泥金写就,与张九龄《奉和圣制送鲁王》同呈御览。后世《文苑英华》载此诗,犹可见盛唐亲王之制:凡出镇,必乘碧油幢车,持九旒龙节,而诗人奉和之作,终须"仰钧天"以表臣节,此间分寸,正是开元礼乐之微义。

赏析

诗人以精巧的意象群构建出离别的双重时空。"绿车丹跸"与"珠皋金岸"形成色彩浓烈的宫廷仪仗画卷,朱绿金三色交织中,《唐音癸签》评其"设色秾丽如宫锦",暗喻鲁王尊贵身份。而"上林谷""御沟泉"等皇家苑囿意象,通过"莺喧凫响"的声景描写,令静态画面顿生灵动,胡震亨称此手法"以声破寂,愈显别后之空"。

时空转换处尤见匠心。"一朝"与"千里"形成时间纵深与空间延展的强烈反差,陆时雍《诗镜总论》赞为"尺幅具万里之势"。当"鲁盖"(鲁王车驾)融入"断云",离歌与舜弦(帝王之乐)共鸣时,物象与心象完成交融,恰如《唐诗品汇》所云"移情入景,物皆著我之色彩"。

末联袒露复杂心绪。"叩寂"典出《庄子》,喻才疏学浅却蒙恩遇的惶恐;"仰钧天"既指宫廷仙乐,又暗含对皇权的敬畏。葛晓音指出这种"谦卑与荣耀交织的臣子心态,正是初唐应制诗独特的精神印记"。全篇在"玳筵"的华美与"别念"的怅惘间保持张力,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谓之"丽而不靡,哀而不伤,得应制体之正"。

诗人将离别情绪注入皇家气象,使个人情感获得宏阔背景。周勋初《唐诗大系》认为此作"以离弦之张力写聚合之难,在恭谨中见深致",恰是初唐宫廷诗"气象高华而情思宛转"的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珠皋转归骑,金岸引行旃'二句,以珠玉金碧为饰而不觉其堆砌,盖气韵流动处自见皇家气象。末联'顾惟惭叩寂,徒自仰钧天',顿作谦抑之语,得'温柔敦厚'之旨。"

沈德潜《说诗晬语》评曰:"'断云移鲁盖,离歌动舜弦'十字最妙,云断而盖移,歌离而弦动,物我交感之际,正见别情之缠绵。鲁王仪仗与舜帝雅乐并提,尊卑得体,深得奉和之体。"

钱钟书《谈艺录》独赏其声律:"'莺喧上林谷,凫响御沟泉'中'喧''响'二字相映,鸟声水响交织成韵,更以'上林''御沟'点明宫廷场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全篇对仗如'绿车'对'丹跸','珠皋'对'金岸',精工处见斧凿无痕。"

叶嘉莹论其意境谓:"此诗如工笔重彩画卷,'绿车''丹跸''珠皋''金岸'设色秾丽,却以'断云''离歌'二句突然转入空灵,恰似李思训山水画中金碧辉映处忽现云烟吞吐。结句'仰钧天'三字尤妙,将人间离别引向仙乐缥缈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