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雷句

2025年07月05日

只解劈牛兼劈树,不能诛恶与诛凶。

李晔

译文

咏雷句
咏雷的诗句
只解劈牛兼劈树
只知道劈开牛身又劈断树木
不能诛恶与诛凶
却无法铲除世间的恶人与凶徒

词语注释

诛(zhū):杀死,铲除
恶(è):坏人,邪恶之人
凶(xiōng):凶残之人,暴徒

创作背景

咏雷句创作背景探微

雷霆之怒,自古便是诗人笔下的天威意象。此句以雷霆劈牛劈树之能,反讽其不能诛除恶凶,当是晚唐乱世中的愤世之音。

考唐末黄巢之乱后,藩镇割据愈烈,民不聊生。据《旧唐书·僖宗纪》载,光启年间"饿殍蔽地,盗贼公行",而权贵仍"竞为奢靡"。诗人眼见天灾人祸并行,雷霆虽震耳欲聋,却只摧折草木牲畜,对人间豺虎般的恶吏豪强束手无策,遂有此诛心之喻。

"劈牛劈树"取典于《周易·说卦》"震为雷,为龙,为玄黄"的原始威能,而"不能诛凶"直指咸通年间庞勋兵变时"官吏逃遁,王法不行"的史实。此中沉痛,恰与罗隐《谗书》"雷霆之诛,不及于小人"互为映照,俱是末世文人以天道失序喻人事昏聩的典型笔法。

雷霆在此已非《诗经》中"烨烨震电"的天道威严,反成无力肃清人间污浊的虚张声势。两"劈"与两"诛"的尖锐对比,恰似杜荀鹤《再经胡城县》"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的变奏,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实勾连,完成对晚唐腐朽政权的终极审判。

赏析

这篇咏雷之作,以雷霆的自然威力为切入点,却笔锋陡转,直指人间不平事,在简练的二十八字间完成从自然现象到社会批判的升华。前句"劈牛兼劈树"以白描手法勾勒雷霆之威,动词"劈"字双用形成排比句式,如闻霹雳炸响,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类写法:"一字千钧,尽得风流"。牛与树的意象选择颇具匠心,既展现雷霆对生灵与自然的无差别威力,又暗合《周易》"震惊百里,不丧匕鬯"的典故。

后句"不能诛恶与诛凶"陡然转折,形成诗眼。清代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特别推崇此类转折:"如悬崖坠石,破空而来"。两个"诛"字与上联"劈"字形成工对,但"不能"二字力透纸背,将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转化为充满张力的社会批判。这种将自然力与人力对比的手法,令人想起白居易《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深刻反讽。

全诗运用"尊题格"的反向写法,表面咏雷实则刺世。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言:"咏物诗贵在寄托,看似咏物,意在人事"。雷霆在传统文化中本具代天行罚的象征,《史记·殷本纪》载商汤"祷于桑林,以身为牺"求雷雨止旱,而此诗却反其道而行之,质问天道不公。这种对"天罚"神话的解构,与李贺《猛虎行》"东海黄公,愁见夜行"的质疑精神一脉相承。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采用外冷内热的独特方式。表面冷静陈述"解"与"不能"的客观对比,实则蕴含《毛诗序》所谓"乱世之音怨以怒"的激愤。这种"以理写情"的手法,恰如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评价杜甫诗作时所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全诗将自然现象的观察升华为社会正义的呐喊,在咏物诗中开辟出批判现实主义的新境界,其思想深度堪比柳宗元《捕蛇者说》对苛政的控诉。

点评

唐人罗隐《咏雷》一联,以雷霆万钧之势劈空而来,却于尾句陡然转出沉痛之思。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霹雳手写霹雳事,偏作此冷峭收束,如睹电光倏黯,反觉雷霆在耳。"此评诚为的论。

"劈牛劈树"四字,钱锺书《谈艺录》谓之"以俚俗语破天工,较'列缺霹雳'之典更显雷霆真性",然笔锋急转直指"不能诛凶"之叹,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独赏其"借雷霆之怒斥人间之懦,非咏物,实咏世也"。近代吕思勉《隋唐五代史》更点明:"此非术士呼风唤雨之辞,乃直臣叩阍鸣冤之疏。"

雷霆者,天威也,然诗人笔下雷霆竟如人间狱吏,徒逞小威而失大义。恰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咏物至此,物与我皆现愤懑相。"字字如雷丸炸裂,却炸不开人间黑幕,此真"金刚怒目式"之讽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