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晔

公元867年-公元904年

李晔即唐昭宗,是唐朝第十九位皇帝(除去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他聪明睿智,初名李杰,即位后试图复兴唐朝,扭转颓势。但当时唐朝已面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诸多严重问题,局势积重难返。他虽有志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讨伐藩镇等,但大多以失败告终,最终沦为朱温的傀儡,被朱温派人弑杀,唐朝也在其死后不久灭亡。

生平

公元867年

李晔出生,初名李杰

咸通八年春,长安城大明宫的飞檐翘角尚凝着薄霜,懿宗李漼第七子降生于椒房殿中。《旧唐书·昭宗本纪》载:"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讳晔,懿宗第七子,母曰恭宪皇后王氏。以咸通八年二月二十二日生于东内。"《新唐书》亦记:"初名杰,封寿王。"这个啼声清亮的婴孩,尚不知"李杰"之名将伴随他度过二十六载春秋,更不知三十八年后会在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逼迫下改名"李晔"。

据《唐会要·帝号》所录,其诞生时正值唐懿宗崇佛极盛之际。咸通十四年迎佛骨入京的奢靡场景,或在这位皇子襁褓时期便烙下深刻印记。宋敏求《长安志》卷六记载寿王府位置在"朱雀街东第三街永嘉坊",暗示其幼年当居于此处。司马光《资治通鉴》特别标注:"帝幼而隽爽,僖宗爱之,尝与斗鹅,一鹅直钱五十万。"这段兄弟斗鹅的轶事,透露出李杰早慧之姿。

其名"杰"字取自《说文》"杰,傲也,从人桀声",暗合《周礼》"俊杰在位"之典。王溥《五代会要》记载其改名缘由:"时凤翔李茂贞逼京师,帝以'杰'字犯其祖讳,乃改今名。"这个承载着王朝最后希望的名字,最终与大唐落日余晖交织在一起。元稹曾言"名字系时运",李杰—李晔的名讳之变,恰似晚唐飘摇命运的隐喻。

公元888年

唐僖宗驾崩,李杰被宦官杨复恭迎立为帝,改名李晔

暮春的细雨笼罩着长安城,大明宫的飞檐在雨雾中若隐若现。文德元年(888年)三月,唐僖宗李儇在颠沛流离中病逝于武德殿,《旧唐书·僖宗本纪》载:"帝疾大渐,群臣以吉王长,且欲立之。观军容使杨复恭率兵迎寿王杰。"此刻,历史的笔锋悄然转向了那位时年二十一岁的寿王。

宦官杨复恭执剑立于丹墀之下,他的目光穿透雨幕凝视着含元殿。《新唐书·杨复恭传》记载:"复恭故与王琮善,琮尝为寿王侍读,故复恭独迎寿王。"这位掌握神策军兵权的权阉,以雷霆之势镇压了主张立吉王李保的朝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描绘当时场景:"复恭立寿王杰为皇太弟,监军国事。僖宗崩,即皇帝位,改名晔。"

年轻的帝王在腥风血雨中接过玉玺。《唐会要》卷一记载:"文德元年三月六日,寿王即位,是为昭宗。御札改名晔,取《尚书》'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之意。"当他的手指触碰到冰冷的冕旒时,大明宫外传来禁军列阵的甲胄铿锵声。杨复恭以定策之功"自署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将新君置于宦官集团的阴影之下。

改名的仪式在太庙举行,礼官诵读《礼记·玉藻》"天子御珽,诸侯御荼,大夫御笏"的赞词。《册府元龟·帝王部》详细记载了这场典礼:"昭宗聪睿,多才艺。初名杰,将即位,改名晔,御札宣示中外。"然而《旧唐书·昭宗本纪》却透露出隐忧:"帝攻书好文,尤重儒术,而运祚衰季,祸难邦兴。"

雨中的长安城飘荡着檀香的气息,新君在思政殿召见翰林学士。《全唐文》收录的《改元文德赦文》尚存当时心迹:"朕嗣守丕业,若涉春冰。"但杨复恭已在殿外安置养子杨守亮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新唐书》称其"养子六百人,监诸道军",这个被欧阳修称为"以奴持主"的畸形格局,注定成为李晔悲剧生涯的开端。

公元890年

李晔任命张浚为统帅,讨伐李克用,结果官军大败

暮春的长安城弥漫着不安的气息,大明宫紫宸殿前的铜鹤在斜阳中投下细长的阴影。李晔凝视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章,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贞观政要》的鎏金书脊。这个二十五岁的年轻帝王刚刚经历了杨复恭势力的倾覆,此刻正试图在藩镇林立的棋盘上落下关键一子。"陛下,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僭越礼制,其养子存孝竟私铸'邢州节度使'印信!"宰相张浚的声音在殿内回荡,《旧唐书·昭宗本纪》记载着这个五月癸未日的场景:"时张浚因论用兵强弱势,上乃决计,加浚河东行营都招讨制置使。"

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进献的孔雀金屏风映照着皇帝苍白的脸色。李晔想起去岁李克用入朝时,那位独眼将军在含元殿醉酒狂歌的场面,《资治通鉴》卷二五八描述其"侍宴禁中,乘醉误触妓女,上惧,遽命止乐"。此刻他手中的朱笔微微颤抖,墨汁在"讨伐"二字上晕开血色的痕迹。翰林学士韩偓曾密奏:"浚书生,恐不办军事",但皇帝最终仍调集京畿、邠宁、凤翔等镇十万大军,以孙揆为副使,朱全忠为南面招讨使,三路合围太原。

秋七月甲辰,官军在阴地关遭遇沙陀铁骑。《新唐书·沙陀传》记载:"存孝以五百骑绕浚营大呼,营中惊扰。"当李晔在延英殿接到八百里加急战报时,张浚的帅旗已倒插在晋水河畔的淤泥中。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冷静记述着这场溃败:"浚兵大败,委弃辎重,丧师殆尽。"更令朝廷震骇的是,李克用旋即上表质问:"张浚以陛下万代之业,邀自己一时之功!"《旧五代史·武皇纪》里这封措辞凌厉的奏章,让大明宫的烛火彻夜未熄。

腊月的寒风卷着潼关外的血腥气涌入丹凤门,李晔在宣政殿的御座上收到了最残酷的新年贺礼——河东军已破同州。据《唐会要》卷十四载,皇帝被迫在乾宁元年正月下诏:"复克用官爵,贬浚绣州司户。"当流放岭南的张浚经过蓝田关时,韩建派来的刺客正潜伏在商山古道。这个曾经高呼"先除李克用,则诸镇可指麾而定"的统帅,最终如《新唐书·张浚传》所言:"至荆南,贬连州刺史,至蓝田驿逃奔华州,为韩建所杀。"而大明宫九仙门外的残雪,已悄悄掩埋了李晔最后的天子威严。

公元895年

河中节度使王重盈去世,其诸子争夺节度使之位,李晔命宰相崔胤等调解,引发李茂贞等藩镇干涉,李晔出逃

暮春的河中府弥漫着不安的气息。乾宁二年(895年)三月,河东节度使王重盈病卒,《资治通鉴》载其"诸子争立,军中大乱"。长子王珙自领留后,次子王瑶据绛州抗命,这场兄弟阋墙的闹剧很快惊动了长安城里的年轻天子。

时年二十四岁的昭宗李晔正伏案批阅崔胤呈上的奏疏。这位"神气俊朗"的帝王(《旧唐书·昭宗本纪》)始终难忘祖父懿宗时藩镇跋扈之痛,当即采纳宰相建议:"宜遣重臣谕旨,且察其情状"。四月,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崔胤为河东宣慰使,带着《新唐书·崔胤传》所称"宜遵朝廷典制"的敕书前往调解。

未料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早已暗中联络王珙。《旧五代史·李茂贞传》记载其"阴遣兵助珙,阳言赴阙"。五月丙戌,当崔胤尚在途中时,李茂贞突然联合邠宁王行瑜、华州韩建"各率精甲数千人入觐",三镇联兵屯驻灞上,长安城头顿时阴云密布。

六月庚寅夜,含元殿的烛火彻夜未熄。据《资治通鉴》卷二六〇载,李茂贞等"列甲士于御桥,势甚张"。崔胤匆匆返京密奏:"三镇意在胁君,请幸太原"。次日凌晨,昭宗携宗室数十人"自启夏门出,幸南山莎城镇",翰林学士韩偓在《金銮密记》中回忆当时"宫人奔驰,坠珥遗簪"的仓皇景象。

躲在莎城行宫的日夜里,年轻天子常望着终南积雪出神。《新唐书·昭宗纪》记载其"发诏征诸道兵"时,侍臣见其"执笔泣下"。七月,李克用率沙陀骑兵南下勤王,李茂贞方撤兵归镇。然经此一劫,《旧唐书》痛心地记载:"天子之权,尽归藩镇矣"。

公元896年

李茂贞进逼长安,李晔逃往华州,受制于镇国军节度使韩建

暮春的细雨浸湿了朱雀大街的青石板,当李晔的銮驾仓皇驶过丹凤门时,《旧唐书·昭宗本纪》记载着"凤翔李茂贞犯京师,帝出幸华州"的狼狈。这位曾立志重振皇权的年轻帝王,此刻正透过摇晃的帘幕回望渐远的宫阙,身后是《资治通鉴》卷二六〇所述"茂贞纵火焚宫室,掠府库"的冲天火光,而前方等待他的,是韩建那双在史册中若隐若现的掌控之手。

华州城堞在雨雾中显出轮廓时,镇国军节度使韩建率亲兵迎谒于灞桥。《新五代史·韩建传》用"建迎谒甚恭"五字勾勒出微妙的政治图景。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揭露了温顺表象下的残酷:"建以兵围行宫,胁天子罢诸王兵权"。李晔暂居的华州西苑,实则成为金丝鸟笼,《旧唐书》哀叹"帝郁郁思返京师,每形于词色"。

秋夜闻铃的孤寂中,李晔或许会想起《册府元龟》卷四〇七记载的韩建奏章:"诸王典兵,终为社稷之患"。这位节度使以"清君侧"之名,在897年正月完成了《新唐书·昭宗纪》所述"杀通王、沂王等十一王于石堤谷"的血案。当韩建捧着《资治通鉴》中记载的"请立德王为太子"奏疏面圣时,烛光映照的御案上,墨迹未干的诏书早已拟就——这是唐昭宗用朱笔写下的最后尊严。

华州两年的囚徒天子生涯,在《唐会要》卷六七"光化元年(898)八月车驾还京"的简略记载中落幕。但李晔不会忘记,当他途经延禧门残垣时,《旧唐书》那支实录之笔写下的"荆棘满城,狐兔纵横"。这场始于896年的流亡,终成唐王朝崩溃的谶兆,正如欧阳修在《新唐书·宦者传论》中的判词:"昭宗困华州,唐室日卑,而藩镇之祸成矣"。

公元898年

李晔返回长安,改元光化

光化元年(898年)的仲春时节,长安城朱雀大街上积雪初融,泥泞中夹杂着零星的爆竹碎屑。唐昭宗李晔的銮驾自华州返京时,朱雀门前的金吾卫士竟有垂泣者。《旧唐书·昭宗本纪》载:"帝自华州还京,改元光化,大赦天下。"这看似平常的诏令背后,却藏着这位年轻天子五年来颠沛流离的苦涩——自乾宁三年(896年)七月因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兵逼京师而仓皇出奔,这位大唐第十九位天子已在外飘零六百余日。

銮驾入大明宫那日,含元殿前的铜鹤依旧昂首向天,只是鹤喙上的金漆已剥落殆尽。随驾的翰林学士韩偓在《金銮密记》中记述:"宫人扫除丹墀,见御道砖缝中生出荠菜,帝驻跸凝视良久。"这荠菜或许正是昭宗第三次流亡期间,在兴德宫中对着泣血的杜鹃所吟"纥干山头冻死雀"的具象化注脚。光化改元的诏书由宰相崔胤亲自捧呈,文中"克己责躬,庶几有补"八字,实为对乾宁年间滥授旌节的沉痛反思。

然而新政的曙光转瞬即逝。《资治通鉴》卷二六一记载:"时宦官典兵,宰相徒具文书而已。"神策军中尉刘季述虽率禁军迎驾,却在昭宗寝殿外增派双倍岗哨。更讽刺的是,光化改元当月,汴州节度使朱全忠便遣牙将寇彦卿奉表入贺,表文中"愿陛下深居九重"的建议,暴露了藩镇欲将天子囚禁为傀儡的企图。昭宗在延英殿召见使者时,案头摊开的正是韩偓新进呈的《翰林集》,其中"鳞逆水寒犹浪跃,雁惊弦断更空飞"的诗句,竟成光化年间唐室命运之谶语。

宫漏滴到三更时分,昭宗常独坐思政殿翻阅《贞观政要》。据《唐会要》记载,光化元年三月曾命集贤院重缮此书,但修书使送呈的奏章却被枢密使宋道弼截留旬日。这个细节恰似当时政局的缩影:天子试图效法太宗重整纲纪,而宦官集团与藩镇势力早已编织成密不透风的铁网。改元后第七日,昭宗秘密召见左拾遗杜承昭时,忽然指着案上鎏金漏刻问道:"卿可知此物昼夜流失几何?"这个充满象征意味的提问,暗示着帝王对时光流逝的焦灼与无力。

公元900年

宦官刘季述等人发动政变,囚禁李晔,立太子李裕为帝

暮色笼罩着长安城的宫阙,唐昭宗李晔独坐思政殿,烛火在寒风中摇曳不定。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的朔风卷着枯叶拍打窗棂,这位曾试图重振皇权的帝王不会想到,此刻宦官刘季述正率禁军踏碎宫门的寂静。《资治通鉴》卷二六二记载:"是夜,季述以兵千人叩宫门",当值的神策军将领孙德昭见火把如星竟不敢阻,叛军如潮水般涌入禁苑。

宦官王仲先持铁挝闯入内殿时,李晔正仓皇掷下手中书卷。据《旧唐书·昭宗本纪》载:"帝方醉,遽起,单衣绕柱走",王仲先以铁挝击碎御案,碎木飞溅中逼迫皇帝交出传国玉玺。与此同时,刘季述已带兵闯入何皇后寝宫,《新唐书·宦者传》描述其"牵后衣降阶",将瑟瑟发抖的太子李裕推上步辇。当夜风雪交加,被废为太上皇的李晔与皇后被囚禁少阳院,刘季述命人"熔铁锢其户,穴墙以通饮食"(《资治通鉴》),连送饭的宦官都需经搜身后方得靠近。

这场政变的谋划早在半年前已现端倪。《唐会要》卷五十四记载刘季述"日夕与同党王仲先等谋废立",他们利用昭宗诛杀宦官王奉先引发的恐慌,串联右军中尉王彦范等掌握神策军兵权。当李晔因雷击含元殿而避居太医署时,刘季述趁机矫诏令太子监国。宋代史家司马光在《稽古录》中痛陈:"宦竖之祸,至此极矣",政变次日,刘季述便在紫宸殿导演了太子的登基闹剧,群臣见殿角甲士林立,"皆失色而拜"(《旧唐书》)。

被囚禁的昭宗在寒冬中饱受凌辱。《唐阙史》记载刘季述每日遣人以"馈食"为名行羞辱之实,甚至故意打翻食盒令帝后捡拾残羹。某日风雪透墙,何皇后拆紫茸衣絮为李晔御寒,被巡吏发现后竟遭鞭笞。这段黑暗岁月持续月余,直到天复元年(901年)正月,左神策指挥使孙德昭联合宰相崔胤发动反政变,《新唐书》生动记载了叛军"斧少阳院锁"的巨响,李晔重见天日时"须发尽白"。

这场震惊晚唐的宫廷政变,在《册府元龟·僭伪部》中被总结为"唐室之衰,实肇于此"。当刘季述最终被乱棍击毙于启夏门外时,围观百姓争啖其肉,然而大唐帝国最后的权威,已随着这场雪夜政变彻底崩解。

公元901年

宰相崔胤联合朱温,击败刘季述,李晔复位

光化三年冬的长安城,朔风卷着残叶掠过朱雀大街,被囚禁少阳院的唐昭宗李晔正以银笏画地,书写"剿凶"二字。据《资治通鉴》卷二六二载,神策左军中尉刘季述"锁其(昭宗)院门,熔铁锢之",时值天复元年(901)正月朔旦,宰相崔胤暗中遣人"以密状告于全忠(朱温)",一场关乎大唐国祚的政变正在暗涌。

崔胤此人,《旧唐书》称其"性诡险,善结援",然于昭宗复位事却显忠悃。他遣亲吏石戬"衣弊衣,怀表状,伪为佣者"混出长安,昼夜兼程抵汴梁。朱温得书即命大将张存敬率兵西进,同时令侄儿朱友伦"选精兵五千为前锋"。时刘季述党羽王仲先镇守禁苑,崔胤设计令右军都将孙德昭"伏壮士于安福门",待正月晦日王仲先入朝时,《新唐书·宦者传》记其"猝起斩之,尸陈阙下"。

当夜朱雀门火起,被囚百日的昭宗闻外间喧噪,忽见孙德昭持逆臣首级叩扉,惊问:"反者谁耶?"德昭对曰:"刘季述、王仲先已诛,陛下请御丹凤楼。"据《唐会要》记载,崔胤即刻"率百官称贺",而朱温大军尚在潼关。昭宗执崔胤手泣曰:"宗庙社稷,赖卿再安。"遂复以玉带赐之,此即《册府元龟》所载"君臣相泣,观者动容"之景。

然《资治通鉴》冷峻指出:"崔胤之谋,实倚朱温为势。"当神策军余党纵火掠市时,朱温部将寇彦卿已屯兵渭桥。昭宗复位次日,汴军旌旗已映长安城堞,这预示着更大的风暴——天祐元年(904)朱温迫迁都洛阳的伏笔,此刻已埋藏在崔胤与藩镇势力危险的平衡中。韩偓《金銮密记》叹曰:"胤虽能去阉竖,而引虎狼,唐之亡于是决矣。"

公元903年

朱温诛杀宦官,李晔成为朱温的傀儡

天复三年正月,长安城朔风凛冽,大明宫的琉璃瓦上覆着薄霜。唐昭宗李晔独坐思政殿,望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章,忽闻殿外传来整齐的铁甲碰撞声。左神策军中尉韩全诲疾步入内,面如土色:"陛下,朱全忠已破同州,凤翔李茂贞遣使告急!"《资治通鉴》卷二六三载:"全忠引兵西迎车驾,至凤翔城东......茂贞登城谓全忠曰:'天子避灾,非臣下无礼。'"

宦官集团此时方知大祸临头。据《旧唐书·昭宗本纪》记载:"全诲等惧,谋劫天子幸凤翔。"正月二十二日夜,韩全诲率五百神策军强挟天子西行,火光中可见昭宗"单衣乘马,泣涕而出"。当行至盩厔时,朱温大军已截断归路,《新唐书·宦者传》详细记载了这场对峙:"全忠使崔胤率百官迎天子,全诲等挟帝走岐。"

二月春寒料峭,朱温亲率大军围困凤翔。《旧五代史·梁书》描绘当时情景:"城中食尽,冻馁死者不可胜计,市中卖人肉斤直钱百。"昭宗每日在行宫闻得哀嚎之声,曾密遣使持御札出城,其文现存于《全唐文》:"朕自至凤翔,累遣宣谕,卿宜体朕深意。"然朱温始终按兵不动,直至冬十月,"城中薪食俱尽"(《资治通鉴》卷二六四),李茂贞被迫诛杀韩全诲等七十二宦官请和。

天复三年正月,当昭宗车驾返京时,长安已物是人非。《新唐书·昭宗纪》载:"全忠使张廷范杀宦官第五可范等七百余人。"昔日喧闹的枢密院只剩乌鸦盘旋,朱温党羽崔胤上奏:"请悉罢诸司使,其事务尽归之省寺。"至此,《旧唐书·宦官传》记载的"宦官典兵预政"二百年局面彻底终结。

然昭宗未及喘息,朱温已遣侄朱友伦率汴兵入宿卫。《册府元龟》卷四〇七载其"日缮甲兵,驱徒御苑",连昭宗最爱的打毬场都成了军营。是年冬,朱温晋爵梁王,《唐大诏令集》卷六十四存有昭宗亲笔制书:"可进封梁王,仍赐'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字里行间尽是无奈。当夜大雪,昭宗独登凌烟阁,望着太宗画像喃喃道:"克用若在,朕岂至此?"侍臣皆垂首不语——河东李克用正被朱温困在晋阳,这大唐最后的风骨,终究湮没在宣武军的铁蹄之下。

公元904年

朱温胁迫李晔迁都洛阳,同年八月,李晔被朱温的心腹蒋玄晖等人弑杀

暮春的洛阳城飘着柳絮,唐昭宗李晔独坐在思政殿的阶前,望着新栽的牡丹怔忡出神。这位曾被宦官刘季述囚禁在少阳院的帝王,此刻正经历着比软禁更绝望的流徙。《旧唐书·昭宗本纪》载:"天祐元年正月,全忠(朱温)胁迁都洛阳,发长安居人悉东。"当朱温的汴军拆毁长安宫室木料"浮渭而下"时,李晔在灞桥边回望烟尘中的故都,忽然想起僖宗当年为避黄巢之乱西奔的旧事,只是这次东去,再无归期。

蒋玄晖捧着《迁都诏》站在含元殿废墟上时,这位出身"弑君专业户"朱温集团的牙将,脸上还带着平定李茂贞之乱时的血渍。《资治通鉴》天祐元年条详细记载了迁都惨状:"长安夷为丘墟,民号哭满路,月余不息。"洛阳的积善宫里,何皇后悄悄将传国玉玺缝进襦裙,她记得去年朱温在椒兰殿手刃宰相崔胤时,那柄横刀滴落的血珠在青砖上绽开的花。

八月初九丙午夜,蒋玄晖率龙武衙官史太等百人叩阁,称有急奏。当内侍开门瞬间,《新唐书》用十二字定格了这场谋杀:"帝方醉,遽起,单衣绕柱走。"史太的刀锋追着这位三十八岁天子的身影,在殿柱上刮出刺耳的声响。躲在龙床下的昭仪李渐荣扑出哭喊:"院使莫伤官家!"这句话与她的血同时溅落在《唐会要》的记载里。次日拂晓,蒋玄晖宣布昭宗"暴崩",朱温在汴州闻讯"佯惊哭,自投于地"时,他腰间还系着李晔赐的紫金鱼袋。

枢密使蒋殷奉命验尸时发现,天子左肋的伤口与史太佩刀的弧度完全吻合。这个细节被五代王仁裕《玉堂闲话》悄悄保存,而《旧五代史·梁书》则冷静记述:"龙武统军朱友恭、氏叔琮等承全忠旨,弑帝于椒殿。"当洛阳秋雨打湿新立的哀册文,长安旧臣们突然想起,昭宗最后一次临朝时,曾盯着殿角蛛网喃喃自语:"不知还能结几时。"

只解劈牛兼劈树,不能诛恶与诛凶。

2025年07月05日

华省秘仙踪,高堂露瓦松。叶因春后长,花为雨来浓。 影混鸳鸯色,光含翡翠容。天然斯所寄,地势太无从。 接栋临双阙,连甍近九重...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李晔大4岁

齐己

863年-937年

齐己,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是唐朝晚期著名诗僧。他天性颖悟,自幼喜爱吟哦。其诗多为登临题咏、酬唱赠别之作,风格清润平淡,意境幽远。齐己在诗歌创作上造诣颇高,尤其善用白描手法,状物抒情细腻入微。他与郑谷等诗人交往密切,曾以《早梅》诗求教于郑谷,郑谷改“数枝开”为“一枝开”,齐己深为佩服,尊郑谷为“一字师”。齐己一生游历多地,对各地的山川风貌、风土人情有深刻的观察与感悟,这些都融入到他的诗作之中,其作品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比李晔小6岁

杨凝式

873年-954年

杨凝式,字景度,号虚白、癸巳人等,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工于书法,尤擅行草,风格独特,被誉为'杨风子'。其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代表作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等。

比李晔小6岁

王镕

873年-921年

王镕,五代十国时期成德军节度使,割据河北一带的军阀,后被部下所杀。

比李晔大7岁

谭峭

860年-940年

谭峭,字景升,唐代著名道士、炼丹家、医学家,号‘华阳真人’,是道教内丹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精通炼丹术和医学,著有《化书》等著作,对后世道教和医学发展有深远影响。

比李晔大8岁

翁承赞

859年-932年

翁承赞,字文尧,唐代官员、文学家,福建福清人。唐末五代时期重要政治人物,仕唐及闽国,官至同平章事。

比李晔小8岁

王贞白

875年-958年

王贞白,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人。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工于诗。乾宁二年(895年)登进士第,七年后(902年)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等唱和。其诗多为写景咏物、送别赠答之作,风格清新,意境深远,《白鹿洞二首·其一》中“一寸光阴一寸金”更是千古流传的惜时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