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东飞伯劳歌

2025年07月05日

秦王龙剑燕后琴,珊瑚宝匣镂双心。谁家女儿抱香枕,
开衾灭烛愿侍寝。琼窗半上金缕帱,轻罗隐面不障羞。
青绮帏中坐相忆,红罗镜里见愁色。檐花照月莺对栖,
空将可怜暗中啼。

李暇

译文

秦王龙剑燕后琴
秦王的宝剑如龙,燕后的琴声悠扬
珊瑚宝匣镂双心
珊瑚镶嵌的宝匣上,雕刻着两颗相依的心
谁家女儿抱香枕
谁家的少女怀抱着芬芳的枕头
开衾灭烛愿侍寝
掀开锦被,熄灭烛火,期盼与你共度良宵
琼窗半上金缕帱
精美的窗户半掩,挂着金线织就的帷帐
轻罗隐面不障羞
轻薄的罗纱遮面,却掩不住娇羞
青绮帏中坐相忆
坐在青色的绮罗帐中,彼此思念
红罗镜里见愁色
红罗镜中映出忧愁的神色
檐花照月莺对栖
屋檐下的花朵映着月光,黄莺成双栖息
空将可怜暗中啼
徒留可怜的人儿,在黑暗中独自哭泣

词语注释

衾(qīn): 被子
帱(chóu): 帐子
绮(qǐ): 有花纹的丝织品
帏(wéi): 帐子

创作背景

东飞伯劳歌的创作背景

南朝梁武帝萧衍的《东飞伯劳歌》,如一幅缀满明珠的锦缎,在乐府诗的星空中熠熠生辉。此诗诞生于六朝绮靡文风鼎盛之时,彼时建康城(今南京)的宫阙间,吴歌西曲的柔媚与文人拟乐府的雅致正交融激荡。

据《玉台新咏》所载,此诗或为萧衍摹写民间"伯劳东飞燕西翔"的古老情歌意象而成。诗中"秦王龙剑燕后琴"的瑰奇用典,暗合梁代宫廷对战国珍宝的追慕——龙剑象征帝王威仪,宝匣双心则隐喻相思。而"谁家女儿抱香枕"的香艳笔触,恰是南朝"宫体诗"对闺阁情态描摹的典型。

史载萧衍早年酷爱民歌,称帝后仍命乐府广采吴声。诗中"琼窗半上金缕帱"的华美,与"檐花照月莺对栖"的清新并存,正是宫廷雅乐与江南野调的结合。末句"空将可怜暗中啼",以伯劳孤啼作结,隐约透露出这位"皇帝诗人"在权力巅峰处对人间情味的怅惘。

此诗如一面六朝的铜镜,既映照着珊瑚宝匣的鎏金纹样,又折射出那个时代在奢靡与哀愁间摇曳的永恒月光。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东飞伯劳歌》以富丽精工的意象群,构筑了一个绮丽而哀婉的闺怨世界。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此诗"镂金错彩而不失其真",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诗人通过器物之美反衬情感之真的艺术匠心。

意象的华美与孤独
诗中"秦王龙剑""珊瑚宝匣""金缕帱"等意象形成璀璨的视觉序列,唐代诗论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谓"绮丽"之境,正在于"神存富贵,始轻黄金"。这些华贵物象与"青绮帏""红罗镜"构成封闭空间,恰如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的"以富丽写寂寥,愈见其孤"。特别"檐花照月莺对栖"一句,以自然界的双栖意象反衬"空将可怜暗中啼"的孤独,明代钟惺《古诗归》叹为"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

情感的层递与压抑
从"开衾灭烛愿侍寝"的直白渴望,到"轻罗隐面不障羞"的娇羞情态,最终归于"红罗镜里见愁色"的黯然。清代学者何焯《义门读书记》认为此诗"情思婉转,如游丝百丈",准确捕捉到情感表达的曲折性。尤其"隐面不障羞"五字,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盛赞"写尽女儿情态,羞中带怯,怯中含欲"。

时空的交错与永恒
诗中暗含昼夜交替的时间线索:灭烛的夜晚、照月的深夜、对栖的黎明。近代学者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中特别提及此诗"将瞬间情思凝固在器物时空里","金缕帱"的永恒华美与"暗中啼"的短暂哀伤形成哲学性对照。这种处理方式,恰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论述六朝诗歌时所说的"于有限中见无限"的美学特质。

全诗最终以"空将可怜"作结,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称此结句"如孤弦独奏,余响入云",所有华美的意象在此刻都成为情感废墟的装饰,完成了从物质奢华到精神荒芜的深刻转变。

点评

《东飞伯劳歌》以绮丽婉转之笔,写尽闺怨相思之情。明代文豪王世贞于《艺苑卮言》评曰:"'珊瑚宝匣镂双心'七字,写尽缠绵悱恻。梁人艳语,至此极矣。"其"双心"意象,既状实物之精工,又暗喻情思之交织,可谓匠心独运。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古诗源》中尤为激赏结句:"'空将可怜暗中啼',不着愁字而愁思自现。如闻子夜乌啼,声声泣血。"檐花月影中,莺鸟双栖与孤身暗啼形成强烈对照,深得"以乐景写哀"之妙。

"青绮帏中坐相忆,红罗镜里见愁色"一联,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附评云:"六朝宫体遗韵,然较之'小山重叠金明灭'更见情致。罗帷镜影间,女儿愁思恍若触手可及。"此评点出该诗承齐梁之绮靡而更具生活实感的特点。

末句"空将可怜暗中啼",近人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独有会心:"较之'玉阶生白露'等作,更见女儿情态之真。非矫饰之艳词,实为宫闱怨曲之逸响。"此语道破该诗在华丽辞藻下蕴含的深切情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