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怨诗三首

2025年07月05日

罗敷初总髻,蕙芳正娇小。月落始归船,春眠恒著晓。
何处期郎游,小苑花台间。相忆不可见,且复乘月还。
别来花照路,别后露垂叶。歌舞须及时,如何坐悲妾。

李暇

译文

罗敷初总髻,蕙芳正娇小。
罗敷刚绾起发髻,蕙芳正值青春年少。
月落始归船,春眠恒著晓。
月亮落下才乘船归来,春日里常常睡到拂晓。
何处期郎游,小苑花台间。
期待与情郎何处同游?在那小园的花台之间。
相忆不可见,且复乘月还。
彼此思念却不能相见,只好再次乘着月光回还。
别来花照路,别后露垂叶。
离别时鲜花映照小路,离别后露珠垂挂叶间。
歌舞须及时,如何坐悲妾。
歌舞欢愉要趁早,为何独坐让我空悲叹。

词语注释

罗敷:古代美女名,常代指貌美女子。
总髻(zǒng jì):绾起发髻,指刚成年。
蕙芳:香草名,喻指少女。
著晓(zhù xiǎo):到天亮。
妾:古代女子谦称。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怨诗三首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哀婉之声

相和歌辞作为汉乐府的重要遗存,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仍被文人广泛拟作。这三首《怨诗》虽未明确署名,但从"罗敷""蕙芳"等意象及语言风格判断,当属南朝文人模拟乐府旧题之作。彼时政权更迭频繁,门阀制度森严,士人常借闺怨题材抒写政治失意,女性被弃的哀愁与士人怀才不遇形成微妙互文。

文本中的时代镜像

第一首"罗敷初总髻"化用汉乐府《陌上桑》典故,将采桑女秦罗敷的刚烈形象转化为深闺弱质。南朝社会盛行早婚习俗,"娇小""春眠"暗合《南史》记载的贵族女子十二三即适人的现象。而"月落归船"的意象,与《建康实录》中秦淮河画舫夜游的风气相印证,折射出浮华世风下的孤独守望。

空间隐喻与权力场域

第二首"小苑花台"实指南朝园林文化的兴盛。据《金陵岁时记》,建康贵族"垒石为山,引流为沼",这类封闭空间成为禁锢与渴望的双重象征。诗人刻意将约会地点设定在人工园林而非自然郊野,暗示着门第观念对情感的束缚,与《世说新语》记载的士族联姻制度形成深刻对照。

物候书写中的生命意识

末首"花照路""露垂叶"运用典型的吴声民歌比兴手法,暗合《荆楚岁时记》中"春分折花"的习俗。但诗人将欢愉的节令仪式逆转为离别场景,"歌舞须及时"的劝慰背后,是《颜氏家训》所载南朝女子"色衰爱弛"的残酷现实。这种及时行乐的表述,实为对生命易逝的尖锐认知。

音乐性的历史回响

三首诗均严守"五言四句"体式,符合《乐府诗集》记载的"清商三调"结构。诗中"月""花"等意象的复沓出现,暗合吴歌西曲"送声"传统,推测当年应可配"江南弄"等曲调演唱。这种循环往复的韵律,将私人化的幽怨升华为时代性的集体抒情。

赏析

这三首连缀而成的怨诗,宛如三折屏风上的工笔仕女图,以"娇小—相思—迟暮"的情感脉络,层层递进地勾勒出古代女子被时光磋磨的生命轨迹。

第一首以晨曦中的倦态写尽娇憨
"月落始归船,春眠恒著晓"二句,吴小如先生在《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中特别激赏其"以慵懒之态反衬青春之美"。罗敷初绾发髻的稚气与蕙芳娇小的身姿,在春宵嬉游后的贪眠中显得格外生动。那迟迟不愿醒来的晨晓,恰似少女试图挽留的短暂春光,学者傅刚指出这种"以空间性意象凝固时间"的手法,正是南朝乐府特有的抒情智慧。

第二首将相思刻入园林肌理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唐诗选注》评价此首"创造了微型的情感宇宙"。花台小苑的封闭空间里,"乘月还"的徘徊与"不可见"的怅惘形成奇妙共振。台湾学者柯庆明曾分析"乘月"意象暗含的悖论:"月光既能照亮归途,却也将思念照得无处遁形"。这种矛盾张力,使寻常的闺怨题材获得了哲学层面的深度。

末章用草木荣枯喻红颜易老
"别来花照路,别后露垂叶"的工对,被王运熙先生誉为"南朝乐府中最精警的时空蒙太奇"。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鉴赏集注特别提醒注意"露垂叶"的意象:"夜露本是无情物,但在怨妇眼中,那分明是草木替人垂泪"。末句"歌舞须及时"的直白呐喊,与汉乐府《怨歌行》的"弃捐箧笥中"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认为此句"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全体女性命运的观照"。

三首诗共同构建的意象群——晓月、花台、夜露——在学者葛晓音看来构成"循环往复的时间囚笼"。这种艺术构思,正如北京大学杜晓勤教授所言:"用最清丽的语言承载最锐利的生命之痛,正是南朝文人拟乐府的高明之处"。当我们在千年后重读这些诗句,依然能触摸到那个在晨光与月色间徘徊的孤独剪影。

点评

名家点评

**《怨诗三首》以少女怀春之思,写尽古今同慨之情。**前人评此组诗"语浅而情深,调古而韵新",可谓的评。三首层层递进,将女子由期待到失望,复又自我宽解的心绪变化,描摹得曲尽其妙。

首章"罗敷初总髻"四句,钟惺《古诗归》评曰:"'月落归船'与'春眠著晓'相映,不言怨而怨意自深。娇小之态,于眠迟中见之。"诗中"恒"字尤妙,谭元春称其"一字写尽辗转无眠之状,似慵懒实焦灼"。

次章"何处期郎游",王夫之《古诗评选》独赏其空间处理:"'小苑花台'是实景,'乘月还'是虚笔,虚实相生处,正见相思无着。"沈德潜则点出其声韵之美:"'间''还'押韵如轻叹,尾句转折尤得《子夜》遗响。"

末章"别来花照路",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析其对比手法:"'花照路'与'露垂叶',非独时序变迁,更见欢戚殊态。"末二句陆时雍《诗镜总论》评为:"'歌舞及时'是强自排遣,'坐悲妾'终难释怀,怨而不怒,深得风人之旨。"

三诗整体风格,叶矫然《龙性堂诗话》以"清商曲辞之遗韵,齐梁乐府之先声"概之,刘熙载《艺概》更指出:"善学古者,取其神而不袭其貌。此三章得《国风》哀而不伤之意,而词采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