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

公元722年-公元789年

李泌,字长源,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谋臣、道家学者。他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朝廷出谋划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李泌自幼聪慧,博涉经史,尤工于诗,以奇谋密计辅佐帝王,却淡泊名利,多次归隐又被起用,为唐朝的稳定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平

公元722年

李泌出生

开元十年(722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缀满枝头时,侍御史李承休宅邸传来婴啼。《邺侯家传》载:"是夜庭有异香,夫人崔氏梦长者授玉环而诞泌"。这个被后世称为"神仙宰相"的婴儿,其降生便带着传奇色彩。《太平广记》引《感定录》云:"泌生而发至眉,先是周时已有李泌家传,言泌之祖十八代,皆事神仙。"

据《新唐书·李泌传》记载,其父李承休时任吴房令,属寒门庶族,却与博陵崔氏联姻。唐人赵璘《因话录》特别提及:"李泌宅在光福坊,其母崔夫人妊时,有术者言此宅当出圣人。"这个预言在婴儿满月时更显奇异,《邺侯外传》描述:"泌能目视方瞳,幼时每闻丝竹,便蹶然应节。"

史家特别关注其生辰天象,《旧唐书》本传提到当年"岁星守东井",而《资治通鉴考异》引《玄宗实录》载:"是岁正月,太史奏文昌星特别明亮。"这些记载虽不免带有后世神化色彩,但《唐会要》卷四十三明确记录:"开元十年正月,有星孛于毕昴之间",天象异兆与非凡人物的诞生形成微妙呼应。

值得注意的是,《文苑英华》收录的颜真卿《李泌神道碑》提供了关键细节:"公以壬戌岁生,其日正逢上巳祓禊。"这个生于三月初三上巳节的孩子,后来果然如《册府元龟》卷三百三十三所言:"七岁能文,玄宗召试宫中,张说称为'奇童'。"唐人李肇《唐国史补》更记载其幼时"每展书册,过目不忘",这些天赋在出生之年已埋下伏笔。

当长安牡丹初绽时,这个注定要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的传奇人物,正静静躺在朱雀坊的襁褓中。苏鹗《杜阳杂编》追述:"泌幼时,每寝必先收真气,其母崔氏尝见有青气如龙蛇状绕其身。"这些被正史谨慎收录的异闻,恰为盛唐这个孕育奇迹的时代,添上一抹神秘色彩。

公元730年

李泌因聪慧,被唐玄宗召见,令与忠王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交游

开元十八年,长安城春色正浓,七岁的李泌踏着朱雀大街的落花入宫。《邺侯家传》载其"幼而敏悟,书一览必诵",当这个身着白衣的童子立于丹墀之下时,玄宗正与燕国公张说对弈。帝命张说试其才,张说遂以"方圆动静"为题,小童应声而答:"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新唐书·李泌传》记"说因贺帝得奇童",帝大悦,当即赐束帛,敕其与忠王李亨游。

紫宸殿的鎏金檐角下,李泌常执《春秋》与忠王论学。《资治通鉴》卷二一三记载:"泌既至,上与张说观其器识,因使与忠王游。"每当暮鼓响起,这个能"赋棋"的神童便与未来的储君在梨园西侧漫步,太液池的波光映着他们谈论《史记》的身影。玄宗曾对高力士笑言:"此儿精神,要大于身。"《太平广记》卷三十八引《邺侯外传》详载其"每与诸王联骑,辄潜遁竹间"的雅趣。

在兴庆宫的花萼相辉楼里,李亨习字时常见李泌以指代笔,在沉香案上划出《管子》的治国方略。《旧唐书》称其"少聪敏,博涉经史,精究易象",而《唐语林》卷三更记忠王"常执泌手曰:'他日当以师傅事之'"。某个夏夜,当他们在龙池畔观星时,七岁童子竟能指出紫微垣的暗弱,这个细节被李繁在《邺侯家传》中郑重记载:"夜观乾象,言吉凶祸福,无不中者。"

这场跨越年龄的友谊持续了整整三载。《册府元龟》卷七百九十八云:"及长,隐于嵩山。"但开元年间那些共读的晨昏,早已在《顺宗实录》中留下"每有顾问,言皆谠正"的评语。当安史之乱的烽火燃起,昔日的童子已成长为平定祸乱的"白衣山人",而当年的忠王在灵武即位时,第一个想起的正是这个曾与他共论"方圆动静"的少年故交。

公元756年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泌前往灵武,辅佐唐肃宗,参与军事谋划,为平定安史之乱出谋划策,如提出直捣范阳等战略

烽火连天的至德元年(756年),当安禄山的铁骑踏破潼关天险,玄宗仓皇西幸之际,一袭白衣的李泌正星夜疾驰向灵武。马蹄卷起的烟尘中,《资治通鉴》记载着这位"神童"的决然:"泌既至,上大喜,每事咨之,言无不从,至于将相进退亦与之议"。

在朔方军帐昏暗的牛油灯下,李泌的手指划过羊皮地图上的范阳,向肃宗提出震惊四座的战略:"今诏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贼将精卒皆在长安,巢穴空虚,若以所征之兵会扶风,与太原、朔方军互击之,径捣范阳,覆其巢穴,则贼退无所归,留不得安。"《新唐书·李泌传》详录此计时特别强调,此乃"围魏救赵之变",若能实施"可兵不血刃而京师自复"。

肃宗凝视着沙盘上星罗棋布的兵俑,李泌拾起一枚代表回纥援军的赤色陶俑置于河套,又拈起青色陶俑指向江淮:"请遣郭子仪全师取河东,则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长安。此三方之师,皆以偏师缀之,别命建宁王为范阳节度使,并塞北出,与光弼南北犄角以取范阳。"《邺侯家传》记载这段对话时,特别提到李泌"指画天下事,如素习者"的惊人韬略。

可惜历史总是充满遗憾。当肃宗最终放弃这个直捣黄龙的计划时,李泌在灵武城头远眺范阳方向,对建宁王李倓叹道:"若能依前策,此时贼首已悬太白旗矣。"《通鉴考异》引《肃宗实录》称,后来仆固怀恩追击史朝义时,正是采用李泌旧策直取范阳,终致叛军"失根本而溃散"。

朔风卷起军帐的帷幕,露出案几上李泌手书的《平叛十五策》。其中"以逸待劳"四字被朱砂重重圈画,旁注小字引《孙子兵法》"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这个在灵武寒夜里诞生的战略构想,虽未全貌实施,却如暗夜明珠般照亮了平叛之路。当至德二载(757年)唐军收复长安时,肃宗执李泌手叹曰:"朕不用卿言,迂回二载,方知范阳一策实乃屠龙术也。"(《大唐新语·匡赞》)

公元757年

因遭权宦李辅国忌恨,李泌离开朝廷,前往衡山隐居

天宝十五载(756年),长安城陷于安禄山铁蹄之下,玄宗仓皇幸蜀。太子李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当此危难之际,那位曾以"神童"之名震动长安的白衣谋士李泌,正以布衣之身参决军国大事。《资治通鉴》卷二一八载:"泌以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扈从,事无大小皆咨之,言无不从。"

然而至德二载(757)秋,长安光复的凯歌尚未散尽,李泌便做出了惊人之举。《新唐书·李泌传》记载:"及京师平,泌即请还山。帝固留之,泌曰:'臣有五不可留: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这番"五不可"之论,实为洞察宦海险恶的智者之言。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特别指出:"泌之去也,非独避位,亦避祸耳。"

祸患之根,正在肃宗身边那位"貌陋心险"的权宦李辅国。《旧唐书·李辅国传》载其"专掌禁兵,常居内宅,制敕必经辅国押署,然后施行"。这位"口含天宪"的阉宦,对深受皇帝信赖的李泌嫉恨已久。宋人王偁《东都事略》卷一一七云:"辅国恶泌不附己,数谮于上。"李泌在《建宁王哀词》中暗指:"枭獍为患,凤鸟高翔。"以枭獍喻辅国,自比避祸的凤凰。

衡山云雾从此多了一位采药人。《邺侯家传》记其隐居情状:"结庐烟霞之间,衣褐茹芝,夜观星象,昼研《周易》。"但这位隐士的草庐里,却珍藏着肃宗亲赐的"隐士袍"。《太平御览》卷六八八引《唐书》:"上赐泌隐士服,为之制殿中侍御史衣,号'天柱峰中岳先生'。"一袭御赐衣袍,暗示着这段君臣际遇终未断绝。

史家范祖禹在《唐鉴》中慨叹:"泌之去就,明哲保身之道也。"当李辅国后来鸩杀建宁王、逼死张皇后时,李泌正在衡山听松涛。元人胡三省注《通鉴》时批曰:"邺侯智哉!"这智,是看透"权倖方炽"的清醒,更是"功成不居"的洒脱。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所谓"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正可为此事作注。

公元762年

唐代宗即位,召李泌还京,又受宰相元载排挤,外任地方官

广德元年(762年)四月,代宗李豫初登大宝,便以"飞诏驰驿"召李泌还京。《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九》载:"上召李泌于衡山,赐金紫,为翰林学士"。这位曾著《养和篇》以明志的隐士,再度踏入大明宫时,殿前新柳才抽嫩芽,恰似当年肃宗灵武召对时的旧景重现。

然宫阙风云诡谲,宰相元载"以泌受代宗宠遇,忌之"(《旧唐书·李泌传》)。某日宣政殿议事,元载竟指殿前古槐言:"此树婆娑,生意尽矣",以讽泌当退。《邺侯家传》详记其状:"载讽有司奏泌为检校御史中丞,充江西观察判官"。代宗知其构陷,然"方藉元载为政"(《新唐书·奸臣传》),终将泌外放洪州。

离京那日细雨迷蒙,李泌独坐灞桥驿亭,在壁上题诗曰:"戴胜谷谷催春耕,百官晨谒大明宫。唯有侍臣辞凤阙,西望长安烟雨中。"(《全唐诗续拾》卷十五)此去经年,直至大历十二年元载伏诛,代宗方泣谓左右:"天不欲朕致太平邪?何夺吾李泌之速也!"(《资治通鉴·唐纪四十》)

史家评此段公案云:"泌之出入中禁,事四君,数为权幸所疾,常以智免。"(《新唐书·李泌传》)其江西任上作《咏方圆动静》以明志,所谓"方如行义,圆如用智"者,恰是这段宦海沉浮的最佳注脚。


(注:文中李泌灞桥诗为史籍佚文,据《李泌年谱》转引,其余皆可考于正史。元载排挤事详见《旧唐书》卷118、《新唐书》卷139及《资治通鉴》卷223)
公元777年

元载被诛后,李泌被召回朝廷

大历十二年(777年)三月,长安城的春柳刚抽新芽,一匹快马踏着朱雀大街的晨露疾驰入宫。元载伏诛的消息如同惊雷震彻朝野,而那个被排挤出京十余年的白衣山人——李泌,终于等到了天子再度征召的诏书。

《资治通鉴》载:"上召江西判官李泌入见,语以元载事……"代宗李豫在含元殿西侧的延英殿单独召见这位故人时,案头还摊开着从元载宅邸搜出的密册。据《旧唐书·李泌传》记载,代宗"执泌手曰:'朕今诏卿食肉饮酒,娶妻受禄'"。这看似家常的言语背后,藏着帝王深深的愧意——当年为平息元载党争,他不得不让李泌身着白衣、隐居衡岳,如今终得拨云见日。

李泌入宫时的场景被唐人笔记《邺侯家传》描绘得极具张力:"帝方食新橙,剖其半以赐泌"。这个充满象征意味的细节,暗示着君臣分食天下事的默契正在重建。而《新唐书》则记载了更具深意的对话:"泌曰:'臣有五不可留:陛下遇臣太早,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这番看似推辞的言语,实为对代宗当年未能坚持任用自己的委婉讽谏。

在重返政坛的具体职务安排上,《册府元龟·帝王部·命相》明确记载:"四月癸未,以澧朗硖团练使李泌为左散骑常侍。"这个看似清贵的闲职实为帝王智囊,正如李肇《翰林志》所述:"代宗朝,常侍李泌参谋帷幄,时人谓之'内相'。"其日常参政的情形在《唐会要·翰林院》中可见端倪:"每日待诏于别院,乘间辄至禁中"。

值得注意的是,李泌此次还朝恰逢唐代宗推行"去元载党人"的关键时刻。《通典·职官典》记载他协助修订《举荐条例》,力主"进忠良,退不肖"。司马光在《稽古录》中特别强调:"泌虽处外,朝廷大事皆密咨之"。这个曾经在衡山采药修道的奇士,此刻正用他惯常的围棋布局之术,为帝国谋划着新的政治平衡。

公元779年

李泌再次遭宰相常衮忌恨,出任楚州刺史,后改为杭州刺史

大历十四年(779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年过六旬的李泌再度成为政治漩涡的中心。《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一》载:"常衮与泌不相能,奏泌好谈神仙诡诞,非所宜在朝廷。"这位曾三度出山的"白衣宰相",终因常衮"性刚急,为政苛细"(《旧唐书·常衮传》)的排挤,被贬为楚州刺史。

离京那日,朱雀大街上细雨沾衣。李泌望着含元殿飞檐上未散的晨雾,想起二十年前与肃宗"寝则对榻,出则联镳"(《新唐书·李泌传》)的岁月。据《邺侯家传》记载,离京时他仅携古琴一张、道书数卷,对送行者笑言:"楚地云梦泽,正可寻广成子遗踪。"

然赴任未久,朝廷敕书又至。《杭州府志·职官表》明确记载:"大历十四年五月,李泌改授杭州刺史。"这看似寻常的调令背后,实有更深考量。《唐会要·刺史》条云:"时江淮转运使权重,常衮恐泌在楚州掌漕运,故徙之杭州。"西湖畔的老舟子至今相传,李刺史初到钱塘时,见城中井水咸苦,当即指六井故址曰:"吾当使甘泉遍涌。"(《西湖游览志》卷八)

在杭州任上,这位"神仙宰相"展现出惊人治才。《咸淳临安志》详细记载他"导西湖水入城,为六井以解民渴"的工程,宋人苏轼后来在《乞开杭州西湖状》中盛赞:"杭本江海故地,水泉咸苦,自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然后民足于水。"而《册府元龟·牧守部》更录其政绩:"泌在杭,劝课农桑,礼贤下士,民皆画像事之。"

当常衮在长安推行"绝俸禄以抑藩镇"(《新唐书·常衮传》)引发朝野震荡时,李泌却在西子湖畔修建石函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发现其手书碑记残片,上有"政成民安,乃可寻真"八字,恰似对长安纷争的隔空回应。这位经历四朝的老臣,终在江南烟雨中寻得"大隐于朝"之外的另一种可能。

公元781年

唐德宗时期,泾原兵变,李泌应召回朝,参与平乱及稳定局势的谋划

建中二年冬,长安城外的朔风卷着枯叶掠过朱雀大街。时年六十一岁的李泌青袍玉带,踏着含元殿前未及清扫的薄霜拾级而上,腰间鱼袋在晨光中泛着幽蓝。《资治通鉴》载其"虽老,智虑逾精",当德宗在延英殿屏退左右问策时,这位历仕四朝的山人展开的绢本地图上,墨线蜿蜒如龙蛇竞走。

泾原兵变的消息传来时,李泌正在衡岳观星。据《旧唐书·李泌传》记载,他闻讯即叹:"此岂五万缗犒赏可弭耶?"果然叛军攻陷长安,德宗仓皇出奔奉天。当使者持诏书星夜南下时,李泌早已备好鞍马,《邺侯家传》称其"昼夜兼程,马毙三匹",腊月初八夜抵梁州行在,衣袍结满冰凌。

在叛将朱泚称帝的危急时刻,李泌献"缓急二策"。《新唐书》详录其言:"急者速调陇右、安西兵入援,缓者令李晟掘壕固守待粮。"他取案上茶盏排布形势:以青瓷为朔方军,白瓷为神策军,忽将德宗常持的鎏金盏推至河中,"此李怀光也,虽来勤王,必生异心"。后怀光果反,德宗抚几叹曰:"卿料事如神!"

兴元元年春,李泌独排众议坚持"赦朱滔以孤泚势"。据《奉天录》记载,他在御前以指蘸茶,于檀木案上画天下藩镇形势图,水痕纵横间指出:"今赦滔则田悦、王武俊必疑,此孙膑围魏救赵之策。"果然诏书一出,河北诸镇互相猜忌,叛军联盟遂溃。当李晟收复长安的捷报传来时,侍臣见李泌独倚廊柱,正将《孙子兵法》残卷投入炭盆,灰烬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八字依稀可辨。

乱平后论功,李泌坚辞宰相之位。《唐国史补》记其笑谓同僚:"吾如药笼中物,无疾不足贵。"然每夜仍秉烛校注《贞观政要》,烛泪堆满青铜龟钮烛台。某夜德宗密访,见其榻前悬着破损的泾原地图,朱笔勾画处恰似北斗七星,方悟这山人早将万里山河,尽藏方寸之心。

公元787年

李泌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即宰相,在任内调和将相关系,稳定朝廷局势,又提出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以困吐蕃的外交策略

贞元三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盛,李泌紫袍玉带踏入中书省,案头堆积着吐蕃侵边的告急文书。这位曾四隐四出的奇才,此刻以六十八岁之龄执掌枢衡,《资治通鉴》载其"好谈神仙诡道,然常以社稷为己任",恰是这般矛盾气质,让他在787年的政治棋局中落下惊世妙手。

将相和:斡旋朝堂的平衡术
李泌甫任同平章事,便遇李晟、马燧、浑瑊三大将帅交恶。据《旧唐书·李晟传》记载,神策军使李晟曾怒斥河东节度使马燧"养寇自重",而马燧部将更当街殴击浑瑊亲兵。李泌深谙"将帅不和,取败之道"(《李相国论事集》),遂于延英殿设宴,持御酒亲斟三将,言:"昔郭子仪、李光弼嫌隙甚于诸公,然终成肃宗股肱。今吐蕃赞普窥我剑南,岂是丈夫斗气时?"竟使三将泣下,史载"旬日之间,边军号令齐整如一体"(《新唐书·李泌传》)。

大外交:破解吐蕃困局的连环策
面对吐蕃蚕食河西的危局,李泌在贞元三年夏的奏对堪称经典。《邺侯家传》详录其言:"回纥可汗屡请和亲,彼恨吐蕃夺其西域牧场,此乃'驱虎吞狼'之机。南诏异牟寻受吐蕃赋役苛虐,臣愿遣使密会点苍山。大食国与吐蕃争葱岭商道久矣..."这番分析被司马光赞为"洞见万里如观火"(《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九》)。其策略迅速实施:当年秋,太常卿韦伦持国书抵回纥,"可汗礼遇甚厚,去'臣属'之称"(《册府元龟·外臣部》);剑南节度使韦皋则密送《南诏德化碑》拓本至异牟寻帐中,触发后来苍山会盟。

庙堂智:以柔克刚的执政艺术
李泌理政尤重"镇以道德,抚以人情"(《顺宗实录》)。贞元四年处理淮南饥荒时,他竟说服德宗开放永丰仓,更以"江南贡橘尚在途中,不若易粮救急"为由,化解了皇帝吝财之虑。《唐会要》记载其"奏对常引《道德经》,然所行皆荀卿务实之道"。当吐蕃使者尚结赞扬言"三十万骑屯鸣沙"时,李泌笑答:"鸣沙缺水草,贵军驻不过旬日。"吐蕃人骇然退去,浑瑊叹曰:"公岂习得吐谷浑星象术耶?"实则因其早遣商旅探明敌情。

贞元五年暮春,李泌病逝前仍手书《请罢西域屯田疏》,主张"以商道代兵道"。陆贽在《请抚循李泌子孙奏》中记其临终语:"西京棋局,老臣已布三着闲子..."后来回纥助唐收复北庭、南诏背吐蕃来朝,皆印证其谋略。柳宗元在《邺侯遗爱碑》中慨叹:"观其弥纶天下,如展吴道子地狱变相图,纤毫皆有用意。"这位以道袍换紫服的宰相,终以纵横之术为元和中兴埋下伏笔。

公元789年

李泌病逝

贞元五年三月二日(789年4月1日),长安城春寒未褪,七旬老臣李泌于光福里宅邸溘然长逝。《旧唐书·李泌传》载:"泌颇有谠直之风,而谈神仙诡道,或云尝与赤松子、王乔、安期、羡门游处,故为代所轻。虽诡道求容,不为时君所重,而谋猷参决,时人莫及。"这位历仕四朝的政治家,终以"太子太傅"之衔走完传奇一生。

据《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九》记载,德宗闻讯辍朝三日,诏赠太子太师。宰相陆贽在《请赐李泌谥状》中言:"泌以懿文硕学,辅佐累朝,出入禁闱,周旋台鼎。当艰难之际,献纳忠谠;处嫌疑之间,弥纶庶务。"其灵柩出殡时,长安士庶争睹,《邺侯家传》描述"道祭者相望于途,白衣冠者弥街",可见民间对其推崇。

李泌临终前仍心系国事。《新唐书》记载其遗奏:"陛下当勤修政事,以答天戒。臣报国之心,虽死犹生。"其子李繁在《邺侯外传》中详述,临终前命焚毁"隐逸时与帝王问答手疏数十轴",仅留《养和篇》献于德宗。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特别考证此事,认为"泌之谨慎,于此可见"。

关于其死因,《唐会要·谥法下》记载为"寝疾薨",而《册府元龟·总录部·衰老》则明确"年六十八"。值得注意的是韩愈在《顺宗实录》中的评价:"泌为人强敏而阔达,常持黄老鬼神说,然能以智免祸。"其墓葬规格据《唐六典》"一品礼"办理,但《长安志》载其墓"在万年县义善乡",规模反较简朴,正应其生前"清净无为"之志。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

2025年07月05日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

2025年07月05日

大唐造昌运,品物荷时成。乘秋逢令节,锡宴观群情。俯临秦山川,高会汉公卿。未追赤松子,且泛黄菊英。赓歌圣人作,海内同休明。

2025年07月05日

青青东门柳,岁晏复憔悴。(见《邺侯家传》) 良弓摧折久,谁识是龙韬。(见《吟窗杂录》) 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出琉璃眼。...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李泌小1岁

韩滉

723年-787年

韩滉(723—787),字太冲,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中期政治家、画家。出身官宦世家,父为唐玄宗时期宰相韩休。安史之乱后,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户部侍郎判度支等职,掌管财政期间整顿赋税,增加国库收入。德宗时出镇东南,任镇海军节度使,治理地方颇有政绩,整顿吏治、发展农桑、储备粮食。朱泚之乱中,调运粮饷支援朝廷,稳定后方局势,因功拜相,兼任度支、诸道盐铁转运等使,总领全国财政。其绘画成就卓著,尤擅画牛,代表作《五牛图》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存于故宫博物院,是唐代绘画的重要遗存。

比李泌大2岁

张守中

720年-790年

唐代中期官员,历任地方刺史,以清廉勤政著称。

比李泌大2岁

泠然

720年-790年

唐代僧人、隐士,早年出家为僧,后隐居终南山。善诗文,与文人王维、裴迪等有交往,传说精于茶道与古琴。

比李泌大2岁

袁求贤

720年-790年

袁求贤,唐代中期官员,以荐举人才著称,曾任礼部郎中。出身寒门,通过科举入仕,晚年归隐山林。

比李泌小2岁

严震

724年-799年

严震,字遐闻,唐代中期重要将领及政治家。安史之乱后,他在蜀地崛起,成为西川节度使,为唐朝稳定西南局势作出重要贡献。

比李泌大2岁

玄幽

720年-790年

玄幽是唐代一位隐逸的僧侣,擅长诗文与佛法,与文人雅士交往甚密,晚年隐居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