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九月十日偶书

2025年07月05日

晚雨秋阴酒乍醒,感时心绪杳难平。黄花冷落不成艳,
红叶飕飗竞鼓声。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
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却自惊。

李煜

译文

晚雨秋阴酒乍醒
秋夜阴雨绵绵,酒意初醒时分
感时心绪杳难平
感怀时节变迁,心中思绪纷乱难平
黄花冷落不成艳
菊花在冷雨中凋零,失去了往日的艳丽
红叶飕飗竞鼓声
红叶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竞相敲打的鼓声
背世返能厌俗态
远离尘世才能厌倦世俗的虚伪姿态
偶缘犹未忘多情
偶然的际遇却依然难忘内心的多愁善感
自从双鬓斑斑白
自从两鬓渐渐斑白
不学安仁却自惊
虽不效仿安仁(潘岳),却仍为自己衰老而暗自心惊

词语注释

杳(yǎo):深远,这里形容心绪难以平静
飕飗(sōu liú):拟声词,形容风声
安仁:指西晋文人潘岳,字安仁,以《秋兴赋》感叹衰老闻名

创作背景

秋雨敲窗的傍晚,李煜独酌后酒意初醒,凉意与愁绪同时漫上心头。此时正值开宝八年(975年)深秋,宋军已攻破金陵外城,这位南唐后主在围城中提笔写下《九月十日偶书》,墨迹洇开处尽是王朝将倾的预兆。

宫墙外的战鼓声化作笔下"红叶飕飗"的肃杀之音,昔日绚烂的菊盏在冷雨中萎谢,恰似他即将陨落的帝王冠冕。史载宋太祖赵匡胤早在年初便发兵南下,当词中"感时心绪杳难平"时,南唐守将已纷纷倒戈。这位以风雅著称的君主,此刻在"背世返能厌俗态"的矛盾中挣扎——既想超脱俗世纷扰,又放不下与周娥皇的缱绻多情。

"双鬓斑斑"的惊心之叹,实为命运给出的残酷注脚。三个月后金陵城破,被俘北上的囚徒生涯里,他再写不出这般带着体温的句子,只余"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彻骨寒凉。这首词遂成南唐宫廷最后的秋声,纸页间凝结着历史转折时刻,一颗敏感心灵在暴风雨前的细微震颤。

赏析

秋日的暮雨与阴云中,诗人从酒醉初醒,却仍感时伤怀,心绪难平。"晚雨秋阴"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正如清代学者黄生在《唐诗摘钞》中所评:"起句'酒乍醒'三字已伏'心绪难平'之根,酒不能消愁,反添惆怅。"

"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飗竞鼓声"一联,通过对比写出深秋的萧瑟。黄花凋零,红叶在风中发出如鼓声般的响动。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赞赏这一联:"'竞鼓声'三字将视觉转化为听觉,使红叶在风中摇曳的姿态更具动态感,反衬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二句,揭示了诗人矛盾的心境。他虽想超脱世俗,却仍为情所困。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言:"李商隐诗中的'多情'往往与'背世'形成张力,这种矛盾正是其诗独特魅力所在。"

结尾"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却自惊",诗人以潘岳(安仁)自比,感叹年华老去。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分析道:"结句用典而不露痕迹,将年华老去的惊心写得含蓄深沉,正是义山诗'沉博绝丽'风格的体现。"

全诗以秋景起兴,通过"黄花"、"红叶"等意象,层层递进地抒发了诗人感时伤逝、矛盾苦闷的心绪。正如缪钺在《诗词散论》中所说:"义山此诗,将人生感慨融入秋景描写,物我交融,达到了情景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点评

名家点评

李煜此作,以秋阴晚雨为引,酒醒时分最是销魂。"感时心绪杳难平"七字,道尽千古文人逢秋必悲的集体无意识,钱锺书曾言:"后主总能在寻常景物中掘出惊心动魄的苍凉,如用钝刀剖开岁月的痂。"

"黄花冷落"与"红叶飕飗"之对仗,叶嘉莹评为"以艳色写寂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痛楚"。那不成艳的黄花,恰似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极致体现。

颈联"背世返能厌俗态"句,饶宗颐指出:"后主晚期诗作常有此矛盾张力,既欲超脱又难舍红尘,比陶潜更多一层血性。"末联双鬓斑白之叹,陈寅恪以为"非独伤老,实乃对时间暴政的无声控诉,安仁之典在此翻出雷霆之势"。

此诗肌理细密处,如苏东坡评后主词所谓"以血书者",每个意象都是折断的翅膀,在秋空中划出带血的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