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江南,烟水迷离中透着一丝别离的惆怅。南唐后主李煜立于金陵渡口,目送胞弟邓王李从益的轻舸渐行渐远。此刻的宣城正沐浴在皖南的烟雨中——那座自谢朓笔下便浸润着诗墨芬芳的城池,即将迎来一位特殊的牧守。
这是开宝四年(971年),北宋铁骑已饮马长江北岸的微妙时刻。史载李煜"性宽恕,敦睦亲族",此番命二十二岁的从益出镇宣州,实含深意。宣城作为金陵西南门户,既是拱卫都城的要冲,又是文脉绵延的雅地。以善属文的幼弟镇守,既可培植宗室力量,又能延续南唐"尚文"的传统。轻舸迟迟不肯解缆,恰似后主心中踌躇:御案上堆积的边关急报与筵席间流淌的琵琶声,在杯中酒光里碎成涟漪。
浩荡江波载不动沉甸甸的愁绪,两岸青山也凝成黛色的离恨。诗人用"桧楫"暗喻王室舟楫的贵重,"凭阑"的剪影里藏着比落日更深的忧思。当年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的浪漫,在此化作"咫尺烟江"的现实考量——宣城距金陵不过三百里水路,但在五代十国飘摇的版图上,这已是风雨同舟的最近守望。
《江表志》载李从益"美风仪,善骑射",后主亲书"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相赠。这份看似平常的送别诗,遂成南唐宗室在历史漩涡中相濡以沫的见证。当乱世的罡风吹皱烟江,文字便成了最温柔的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