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

2025年07月05日

且维轻舸更迟迟,别酒重倾惜解携。浩浪侵愁光荡漾,
乱山凝恨色高低。君驰桧楫情何极,我凭阑干日向西。
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

李煜

译文

且维轻舸更迟迟
暂且系住轻舟,更添几分依依不舍
别酒重倾惜解携
饯别的酒一再斟满,惋惜这分离的时刻
浩浪侵愁光荡漾
浩渺的波浪浸染愁绪,波光粼粼荡漾
乱山凝恨色高低
起伏的山峦凝聚离恨,颜色深浅不一
君驰桧楫情何极
你乘着桧木船远去,情意何其深远
我凭阑干日向西
我倚着栏杆,目送夕阳西下
咫尺烟江几多地
看似咫尺的烟波江面,隔开了多少距离
不须怀抱重凄凄
不必心怀过度悲伤

词语注释

舸(gě):小船
桧楫(guì jí):桧木做的船桨,这里指船
阑干:栏杆
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创作背景

暮春的江南,烟水迷离中透着一丝别离的惆怅。南唐后主李煜立于金陵渡口,目送胞弟邓王李从益的轻舸渐行渐远。此刻的宣城正沐浴在皖南的烟雨中——那座自谢朓笔下便浸润着诗墨芬芳的城池,即将迎来一位特殊的牧守。

这是开宝四年(971年),北宋铁骑已饮马长江北岸的微妙时刻。史载李煜"性宽恕,敦睦亲族",此番命二十二岁的从益出镇宣州,实含深意。宣城作为金陵西南门户,既是拱卫都城的要冲,又是文脉绵延的雅地。以善属文的幼弟镇守,既可培植宗室力量,又能延续南唐"尚文"的传统。轻舸迟迟不肯解缆,恰似后主心中踌躇:御案上堆积的边关急报与筵席间流淌的琵琶声,在杯中酒光里碎成涟漪。

浩荡江波载不动沉甸甸的愁绪,两岸青山也凝成黛色的离恨。诗人用"桧楫"暗喻王室舟楫的贵重,"凭阑"的剪影里藏着比落日更深的忧思。当年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的浪漫,在此化作"咫尺烟江"的现实考量——宣城距金陵不过三百里水路,但在五代十国飘摇的版图上,这已是风雨同舟的最近守望。

《江表志》载李从益"美风仪,善骑射",后主亲书"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相赠。这份看似平常的送别诗,遂成南唐宗室在历史漩涡中相濡以沫的见证。当乱世的罡风吹皱烟江,文字便成了最温柔的铠甲。

赏析

这首别离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送别的缠绵悱恻,通过"轻舸迟迟""别酒重倾"的细节,将依依不舍之情具象化。浩渺江浪与起伏山峦被赋予情感色彩,"侵愁光荡漾""凝恨色高低"的拟人化描写,使自然景物成为离愁的载体,正如《南唐二主词笺注》所评:"以动荡水光喻愁绪之绵延,以嵯峨山色状恨意之堆积"。

"桧楫"与"阑干"形成精妙的空间对照,一者渐行渐远,一者凝立不动,这种动静交织的画面深得《唐宋词格律》中"去留互映"之法。末联"咫尺烟江"的物理距离与"怀抱凄凄"的心理距离形成强烈反差,王兆鹏在《唐五代词史论》中特别指出:"'不须'二字故作豁达,实则将隐忍的离痛推向更深层次"。

全诗情感层次丰富,从开始的延宕不舍,到中段的山水寄情,再到结尾的强自宽解,构成完整的抒情曲线。叶嘉莹曾评价此作:"在空间铺排与情感递进间取得微妙的平衡,看似平缓的叙述中暗涌着唐人送别诗特有的深致"。特别是"日向西"的意象,既暗示时间流逝,又隐喻人生暮色,使普通的送别场景获得超越时空的审美价值。

点评

此篇乃后主李煜送别邓王从益牧宣城之作,字字含情,句句凝愁,尽显词帝深婉之笔。

"且维轻舸更迟迟"一句,以舟楫徘徊喻别情缠绵,清人周济《宋四家词选》评曰:"后主善以物态写心绪,轻舸迟迟四字,已道尽人间不忍别。"次联"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凝恨色高低",王国维《人间词话》盛赞:"词家造境,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浩浪乱山之间,愁光恨色俱活,此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下阙"君驰桧楫情何极"与"我凭阑干日向西"相映成趣,近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叹其:"一写行者急棹,一写居者久伫,两处离情,一种痴绝。"末句"咫尺烟江几多地"看似劝慰,实则愈显沉痛,龙榆生《南唐二主词笺注》谓:"后主词愈朴愈厚,咫尺烟江之语,正见其虽寸步之隔,亦如天涯之遥也。"

通篇不事雕琢而情致深长,诚如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所云:"后主送别词如清水芙蓉,不假雕饰,惟以真气贯注,故能写寻常离绪而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