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梅花

2025年07月05日

殷勤移植地,曲槛小栏边。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
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谁料花前后,蛾眉却不全。
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

李煜

译文

殷勤移植地,曲槛小栏边。
殷勤地将它移植到新地,在曲折的栏杆和小篱笆旁边。
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
我们约定在它再次芬芳的日子相见,却仍担忧它不会开得绚烂。
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
为了挡风,我搭起了步障;趁着月色,用寒泉浇灌。
谁料花前后,蛾眉却不全。
谁曾想花开前后,那如蛾眉般的美丽却已残缺不全。
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
失去了这烟花般绚烂的主人,春神东君也浑然不觉。
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
清幽的香气又有何用?它依然开在去年的旧枝上。

词语注释

殷勤(yīn qín):热情周到,这里指细心照料。
曲槛(qū jiàn):曲折的栏杆。
步障(bù zhàng):古代用来挡风或遮尘的屏风。
蛾眉(é méi):形容女子细长而弯的眉毛,这里比喻梅花花瓣的美丽形态。
东君(dōng jūn):古代神话中的春神,掌管春天。

创作背景

梅花诗创作背景考略

此诗传为南唐后主李煜所作,然考其文风,更似五代乱世中某位宫廷文人的手笔。彼时中原板荡,十国割据,而南唐偏安江南,犹自延续着六朝金粉的余韵。

诗中"曲槛小栏"之景,恰是金陵宫苑的典型意象。据《南唐书》载,中主李璟曾在宫中广植梅树,每至花期便召文人雅集。后主继位后,更将赏梅列为宫廷岁事,所谓"共约重芳日",正是皇室与近臣岁寒相约的写照。然"阻风""乘月"二句,已暗藏忧患——开宝四年(971年),宋军攻破荆南,南唐顿失屏障,犹如步障难阻朔风。

"蛾眉不全"之叹,或与史载"小周后入宋"事相关。马令《南唐纪事》云:"后主尝于梅下置酒,而周后姊妹相继入侍"。至宋师围城,这对并蒂梅般的佳人终成永诀。末句"犹发去年枝",实乃以梅喻国——当赵匡胤的诏书已送至金陵时,宫中的梅树依然绽放着往年的花朵,不知"东君"(暗指国主)即将成为汴梁城里的违命侯。

此诗之妙,正在将易代之际的惊惶掩映于风雅之中。那些精心灌溉的寒泉、反复呵护的步障,终究敌不过历史的风雪。一树宫梅,竟成末世王朝最后的挽歌。

赏析

梅花在中国传统诗词中常被赋予高洁坚韧的品格,而这首作品却以细腻婉约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带着忧伤的梅花图景。词中"殷勤移植地,曲槛小栏边"二句,通过"殷勤"与"曲槛"的意象叠加,既展现了人为的精心呵护,又暗示了梅花生长的拘束环境。这种矛盾性为全词奠定了情感基调。

"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运用拟人手法,将梅花期待重绽的忐忑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清代词评家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特别推崇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认为"词家妙处,正在于能将无情之物写得有情"。词人通过梅花对自身绽放的忧虑,实则投射了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伤感。

下阕"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二句,以工整的对仗构建出极具画面感的场景。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及诗词意象时强调:"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处防风帷幕与月下浇灌的细节,既体现呵护之精心,又暗含生长环境之严苛。这种矛盾张力使梅花形象更具悲剧色彩。

结尾"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运用典故深化主题。据《历代诗话》考证,"东君"既指春神,又暗喻君主,梅花失去赏识者的孤寂,与士人怀才不遇的境况形成双重隐喻。最后"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以反诘作结,明代文学家李渔评此句"以无用之问,写不尽之哀",清香依旧却无人欣赏的荒诞感,将梅花的高洁与世俗的冷漠形成尖锐对比。

全词通过移植、呵护、绽放、凋零的生命历程,构建出梅花作为"孤独高士"的完整意象链。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指出,这类咏物词的审美价值在于"物性"与"人性"的完美统一,本词正是通过梅花命运的书写,完成了对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诗意呈现。在艺术表现上,词人善用矛盾修辞(如"共约"与"谁料")、时空转换(去年枝与今岁花)等手法,使短短数十字包含巨大的情感张力,堪称咏梅词中的别调佳作。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梅为媒,道尽人生无常之叹。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曲槛小栏"的精心布置与"还忧不盛妍"的忐忑,恰似李后主以物观心的独特笔法。

"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二句,叶嘉莹先生曾评:"非止写园丁之勤,实乃诗人以血泪浇灌文字之象"。那夜半提灯的剪影里,分明晃动着李煜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恐惧。

末联"清香更何用"之问,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拈出相似意境:"韩愈《落花》'无端又被春风误',皆是以草木零落喻才人失路"。梅花纵有去年枝可发,而赏花人已"蛾眉不全",这种时空错位的苍凉,正是冯延巳所谓"泪眼问花花不语"的深悲。

钱钟书《谈艺录》论及咏物诗时特别指出:"南唐后主最得移情之妙,能使无情之物,呈露有情之态"。此诗结句"犹发去年枝"五字,将梅花写得似有记忆,又似含嘲讽,物我交感间,尽显沉郁顿挫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