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游后湖赏莲花

2025年07月05日

蓼花蘸水火不灭,水鸟惊鱼银梭投。满目荷花千万顷,
红碧相杂敷清流。孙武已斩吴宫女,琉璃池上佳人头。

李璟

译文

蓼花蘸水火不灭
蓼花沾染水面,如火般红艳却不熄灭
水鸟惊鱼银梭投
水鸟掠过惊起鱼儿,如银梭般迅速穿梭
满目荷花千万顷
放眼望去,千万顷荷花铺满湖面
红碧相杂敷清流
红荷与碧叶交相辉映,点缀在清澈的流水之上
孙武已斩吴宫女
孙武当年训练宫女,军令如山斩杀不遵者
琉璃池上佳人头
如今这琉璃般的池上,只剩美人的头颅如荷花漂浮

词语注释

蓼(liǎo)花:一种水生植物,开红花
顷(qǐng):面积单位,一顷约等于6.6667公顷
孙武斩宫女:典出《史记》,孙武为吴王训练宫女,斩杀不听令的队长以示军法严明
琉璃(liú lí):一种半透明彩色釉料,此处形容池水清澈透亮如琉璃

创作背景

后湖的莲事,向来是六朝烟水里最浓重的一笔。建康城的暑气蒸腾至太极殿檐角时,宫人们便循着旧制,将画舫摇进玄武湖的藕花深处。那日残阳如血,竟将水面蓼花染作赤焰——此般异色引得李群玉驻足船头,忽见火色花丛中惊起数只银鹭,翅尖掠过处,鲤鱼如梭织破琉璃,恍若孙武练兵场上坠落的钗钿。

史载吴宫教战的故事,此刻在诗人眼底复活。那些被斩杀的宫女首级,在千年后的黄昏幻化成千万顷红莲,碧叶是尚未干涸的血渍,而摇曳的花盏分明是美人们不肯闭合的眼睑。南朝四百八十寺的钟声沉入水底,每一枝莲梗都成了超度亡魂的青香。诗人握笔的手微微发颤,他看见孙武的剑光正劈开建业城的晚霞,而玄武湖不过是另一面被血泪擦亮的铜镜。

画舫转过九曲回廊时,宫娥们嬉笑着采摘莲蓬。她们不会知道,自己罗袜沾染的露水,是永明年间某个宫女未及落下的泪。

赏析

夏日的后湖在诗人笔下化作绚丽的莲之国度。蓼花以"蘸水火不灭"的奇特意象开场,既写出红蓼艳如火焰的视觉冲击,又暗含其生命力的顽强。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特别推崇此类"反常合道"的意象组合,谓其"看似无理而妙绝"。

水鸟惊鱼的动态描写堪称神来之笔。"银梭投"三字将游鱼受惊的迅捷姿态具象化,与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笔法异曲同工。清代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评点此句"体物入微,得造化之趣",正是对这种动态捕捉的高度肯定。

当镜头转向千万顷荷花时,诗人运用了色彩交响的技法。"红碧相杂"的鲜明对比令人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经典设色,但更妙在"敷清流"的"敷"字。明代诗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指出:"敷字兼有铺陈、浸染双重意趣,使静态画面顿生流动之韵。"

尾联的典故运用堪称惊心动魄。将孙武斩美人的传说与琉璃池上莲影并置,既以"佳人头"暗喻莲花的娇艳,又赋予美景以历史的厚重感。清代学者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盛赞此联:"以丽景写哀思,得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之遗韵。"这种将历史沧桑感注入自然景物的手法,正是晚唐诗风的典型特征。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热—静—冷"的独特脉络。从开篇火焰般的蓼花,到中段明丽的荷塘,最终归于带着血腥气的历史联想,这种情感转换暗合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沧桑感。现代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分析此诗时指出:"诗人于盛世图景中埋藏兴亡之叹,如琉璃池水下的暗流,表面越是绚丽,内里愈见苍凉。"

点评

后湖莲韵,最得李义山秾丽之笔法。此诗"蓼花蘸水火不灭"七字,王国维《人间词话》尝赞:"设色之妙,竟以冷红写灼热,较'映日荷花别样红'更胜三分"。首联以"银梭"喻鱼鸟相逐,钱钟书《谈艺录》谓其"化动态为银器击节之声,宋人'鱼跃银刀'未及其灵动"。

中联"红碧相杂敷清流",朱光潜《诗论》评为:"不着一'莲'字而莲意自现,如郭熙《早春图》以空白显烟波"。末联孙武典故,汪曾祺在《晚翠文谈》中惊叹:"将吴宫血色与莲塘霞光并置,使美人首级化作带露莲房,此等联想唯李贺'芙蓉泣露香兰笑'可堪比拟"。

施蛰存《唐诗百话》特别激赏结句:"'琉璃池上'四字最见功力,既写水光澄澈如琉璃,又暗喻佳人之首已成供佛之物,禅意与艳情交织,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