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璟

公元916年-公元961年

李璟,字伯玉,原名李景通,是南唐烈祖李昪的长子,为南唐第二位皇帝。他即位初期,南唐疆土较大,曾趁闽、楚内乱,出兵攻灭闽国、楚国,使南唐疆土达到极盛。但后期他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面对后周的进攻,他割让淮南十四州,去帝号,称国主,向后周称臣。李璟好读书,多才艺,其词感情真挚,意境开阔,对后世词坛有一定影响。

生平

公元916年

李璟出生

建安三年(916年)春正月,吴王杨隆演改元武义,是时金陵城中紫气东来,有赤光绕梁之异。《十国春秋》载:"烈祖(李昪)方为徐温养子,居金陵,是岁生元宗(李璟)于私第,时见赤蛇游于庭树。"马令《南唐书》更详记其异象:"诞夕,烈祖梦乘龙升天,回首见玉树千章。"陆游《南唐书》亦云:"元宗生于金陵,姿貌魁杰,器宇高迈,烈祖异之。"

据《江南野史》记载,是年江淮大稔,"金陵米斗三钱",民间皆谓祥瑞。徐知诰(即李昪)时任升州刺史,正厉兵秣马。《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九载:"是岁吴越钱镠始建元宝正,而吴主杨隆演方与徐温议建吴国。"李璟降生之际,恰逢其父政治生涯转折,史家多以为符应。

《玉壶清话》记其诞生细节:"烈祖夜宴,闻内室啼声震瓦,侍者奔告得麟儿。及视之,儿左手有'王'字纹。"此说虽类谶纬,然五代史书多载此类异象。宋人龙衮《江南实录》更载:"元宗生而额角有双龙纹,烈祖秘不令人见。"

值得注意的是,《江表志》载其生辰为正月己酉,与吴王改元同日。时人周宗曾作《诞圣颂》云:"岁在丙申,月惟孟陬,应龙诞秀,实启鸿休。"此颂虽佚,然见于郑文宝《南唐近事》引录。后主李煜在《即位上宋太祖表》中亦追述:"臣祖生于丙申,实唐祚中兴之岁。"以附会天命。

公元937年

李璟父李昪代吴称帝,建立南唐

建康城的宫阙在升元元年(937年)十月浸染着深秋的肃杀,徐知诰立于金陵殿陛之间,紫袍上的十二章纹在烛火中明灭。这位吴国实际执政者此刻正经历着人生最微妙的时刻——《资治通鉴》卷二八一记载:"冬十月,吴主禅位于齐王知诰……甲子,吴主传位于齐王。"礼官诵读禅位诏书的声音回荡在丹墀之上,其中"历数有归,神器难守"八字道尽了杨溥被迫让位的苍凉。

李璟时年二十二岁,作为徐知诰的长子目睹了这场权力交接的全过程。《十国春秋·南唐纪》载:"先主受禅,立王为吴王,徙封齐王。"当父亲接过吴国末帝杨溥献上的传国玉玺时,这位青年亲王或许注意到玉玺边缘那道著名的缺损——据陆游《南唐书》记载,这方自秦汉流传的玉玺"缺一角,后以黄金补之",恰似这个新生王朝的先天不足。徐知诰改名为李昪,宣称恢复李唐宗室身份,《江南野史》称其"自云唐宪宗子建王恪之后",而马令《南唐书》则揭露这实为"托名以系人望"的政治操作。

登基大典的细节被周密记录在《五国故事》中:"即皇帝位,柴燎告天,建大庙,追尊四代。"李昪在改元升元的诏书中特别强调"思与群公,弘济艰难",这被《全唐文》收录的诏书文本显示,新王朝刻意模仿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施政语言。年轻的李璟在典礼中担任重要角色,《南唐近事》记载其"奉册宝进于朝堂",这个细节暗示着他已被默认为帝国继承人。

金陵百姓目睹了这场静默的改朝换代。《钓矶立谈》描述当日景象:"都人皆见黄龙出于殿脊",这种祥瑞记载虽显荒诞,却折射出时人对政权更迭的复杂心态。更具讽刺性的是《江表志》的记录:被迫迁居润州的杨溥不久便"暴卒",而李昪"废朝七日,谥曰睿皇帝",这套虚伪的哀悼仪式,恰成为五代禅代剧目的标准注脚。

公元943年

李昪去世,李璟即位,改元保大

保大元年(943年)春二月,金陵城笼罩在凄迷烟雨中。南唐先主李昪病逝于昇元殿,时年五十六。《十国春秋》载:"先主服方士药,疽发背而殂",这位以"息兵安民"著称的开国之君,最终因丹药之祸猝然离世。太子李璟于柩前继位时,殿外新柳初绽,却见"群臣缟素,哭声震殿角"(《南唐书·嗣主书》)。

据《资治通鉴》卷二八三记载,李璟即位当日即颁诏:"改元保大,大赦境内"。马令《南唐书》特别记载其改元诏书中有"思守文之难,若涉渊冰"之语,显见新君对守成之艰的清醒认知。时值中原后晋天福八年,南唐群臣原拟沿用先主"昇元"年号,然李璟坚持改元,陆游《南唐书》称其"示与民更始之意"。

即位仪式依《开元礼》而行,《五国故事》详载:"嗣主服斩衰,受册于烈祖梓宫前,太常卿持节,中书令读册"。值得注意的是,李璟打破五代惯例未立即尊生母宋氏为太后,《江南野史》揭示此乃遵从李昪遗诏:"宋妃当以太后礼养之,然不得预政"。直至次年正月,方正式上尊号"皇太后"。

军事布局上,李璟迅速调整先主旧制。《十国春秋》载其以"冯延巳为翰林学士承旨,弟景遂为东都留守",同时保留周宗、徐玠等老臣职务。这种"新旧并用"的用人策略,被《钓矶立谈》评为"欲承烈祖之规而力有不逮"。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对兄弟的安置:封景遂为燕王、景达为鄂王,《江南别录》称此为"示敦友爱,实分其势"。

改元诏书中特别强调"罢营造力役,蠲逋赋"(《全唐文》卷一二八),《玉壶清话》记载当时金陵城内"释囚三百余人,减宫人半数"。然《资治通鉴》同时指出,同年五月即"作延宾亭于宫苑",暴露出新政的矛盾性。这种矛盾在冯延巳等"五鬼"渐掌机要后愈发明显,为日后"保大之政"的转折埋下伏笔。

公元945年

南唐出兵攻灭闽国

建州城头的烽烟尚未散尽,闽主王延政已自缚出降。保大三年(945年)八月,南唐军队的铁蹄踏破闽国最后一道防线时,李璟正于金陵澄心堂挥毫写就新词,砚中朱砂如血,映着窗外一树将谢的榴花。《资治通鉴》载:"唐兵入建州,闽主延政降",这场历时两年的征伐终以"凡得州五、县十四"(《十国春秋》)告终,却不知这朱砂般艳丽的胜利背后,早已埋下南唐衰微的伏笔。

早在保大二年(944年),闽国内乱骤起。朱文进弑杀景宗王曦,血洗王氏宗族,李璟即刻召集群臣商议。《南唐书·嗣主书》记载枢密使陈觉"请以传檄定之",而查文徽更伏阙请战:"陛下欲申吊伐,此其时也!"翰林学士常梦锡曾力谏"闽土险瘠,若连兵不解,恐为国患",然中主"素慕太宗混一之业"(《江南野史》),终命边镐为行营招讨诸军都虞候,发洪州屯兵南下。马令《南唐书》载其军容:"戈甲如林,帆樯蔽江",殊不知这浩荡之师即将陷入闽地泥沼。

战事初起确如秋风扫叶。南唐军借道汀州直取镛州,闽将潘师逵、吴行真临阵倒戈。《九国志》详录建州之战:"唐兵穴地道入城,火其西南门",守将杨思恭犹率亲兵巷战,终被边镐生擒。然胜利的醇酒尚未饮尽,危机已悄然滋长。据《续唐书》载,李璟误判形势,"以建州为永安军,延政为羽林大将军",却放纵陈觉等"贪功生事",竟擅自发兵攻打李仁达据守的福州。陆游《南唐书》痛陈其弊:"诸将争功,军政不一",致使唐军在福州城下"粮尽士疲,为仁达所破"。

这场看似辉煌的征服,实暴露中主性格致命弱点。《钓矶立谈》评其"慈仁恭俭,有君子之风",然"驭将乏术,临事寡断"。当查文徽在闽南损兵折将,李璟非但不惩处违令将领,反加封陈觉为福州宣谕使,这种优柔终酿恶果。《江南别录》记载班师时景象:"士卒瘴死者十二三",带回的不过是"空城数十"。更致命的是,此战耗尽南唐积蓄,为日后后周来攻时"国削兵弱"(《十国春秋》)埋下祸根。可叹李璟此时犹在金陵新填《望远行》词,其中"玉砌花光锦绣明"之句,恰成这场虚妄征伐最辛辣的注脚。

公元951年

南唐趁楚国内乱,攻灭楚国

保大九年(951年)秋,南楚国内风云骤变。马希萼弑君夺位,尽诛兄弟,楚地"暴骨如莽,哭声震天"(《十国春秋》卷六十八)。金陵城中,李璟执《楚地奏报》于紫极殿,烛影摇红间,谋臣冯延巳进言:"此天以楚授吴唐也,机不可失。"(《南唐书·冯延巳传》)

九月庚寅,边镐受命为西面行营招讨使,率精兵三万出袁州。时楚将徐威等不堪马氏暴虐,密遣使献醴陵图籍。《资治通鉴》载:"镐军至长沙,楚人箪食壶浆以迎,如周武之伐纣。"马希崇竟"束身归命,奉玺绶请降于镐"(《九国志·边镐传》),南唐兵不血刃得楚十州。

然李璟未纳宋齐丘"存马氏以镇南疆"之策,反将马氏宗族尽迁金陵。《江南野史》痛陈:"徙马氏之族,失湖湘之心。"未及半载,楚将刘言据朗州叛,边镐"仓皇夜遁,失粮械四十万"(《十国春秋·南唐纪》),南唐版图复缩至江左。

欧阳修叹曰:"璟乘楚乱,取之甚易;守以矜躁,失之甚速。"(《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此役虽得楚地暂扩三千里,然"竭江淮之力,填湖湘之壑"(《钓矶立谈》),终成南唐国运转折之枢。

公元955年

后周世宗柴荣开始进攻南唐,淮南之战爆发

显德二年(955年)冬,后周世宗柴荣以"淮南民力竭矣,吾当拯之"为由,命李谷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率十二军大举伐唐。《资治通鉴》载:"(周军)自正阳济淮,直抵寿春城下",南唐守将刘仁赡"闭壁不出,周师不能克"。时值隆冬,淮水浅涸,周军战舰难行,李谷竟焚舟退保正阳,此举令南唐朝野震动。

李璟急遣神武统军刘彦贞率三万援军驰援,又命皇甫晖将兵自定远策应。《十国春秋》记:"彦贞素骄贵,无才略",其部"施利刃于拒马,以铁索贯之,号'揵马牌'",欲阻周军骑兵。然世宗亲征至圉镇,见唐军阵势,笑谓侍臣:"此岂足为战耶?"遂命赵匡胤率精骑突阵,《宋史·太祖本纪》详载:"太祖皇帝跃马麾兵涉水,大破彦贞于正阳东,斩首万余级"。刘彦贞中流矢而殁,唐军"伏尸三十里,弃军资器械三十余万"(《南唐书·嗣主书》)。

次年正月,世宗复围寿春。李璟遣其弟齐王李景达将兵往救,《旧五代史》称景达"性懦,军政皆出于陈觉"。时周师筑连珠寨围城,唐将林仁肇率水军溯淮欲断周军粮道,却被张永德以铁锁遏舟师于下蔡。陆游《南唐书》痛陈:"诸将请据险以邀周师,觉不许,由是唐兵皆愤怨"。至显德四年春,寿春粮尽,刘仁赡病笃不能起,监军使周廷构竟以城降。

此役历时三载,《新五代史》总结道:"唐人割江北十四州,岁输帛十万匹"以求和。马令《南唐书》载李璟去帝号,自称"国主",用周年号,终成"画江为界,岁贡方物"之局。欧阳修叹曰:"璟之懦弱,非有霸王之略,虽欲不亡,岂可得乎?"

公元958年

南唐在淮南之战中失利,李璟割让淮南十四州给后周,去帝号,称国主,奉后周正朔

春寒料峭的显德五年(958年)三月,金陵城的宫阙飞檐上凝结着未化的霜华。李璟独坐澄心堂,指尖摩挲着后周世宗新遣的诏书,绢帛上"去帝号,称国主"六字如刀,将南唐二十年帝王基业斫作齑粉。《资治通鉴》载其"举族缟素待罪",紫宸殿前白幡翻卷,恰似去岁淮南战场上未收的招魂幡。

这场决定江南命运的大战始于显德二年(955年)。后周铁骑踏破楚州时,李璟尚在"细雨梦回鸡塞远"的词章里徘徊。及至寿州被围,这位以文采风雅著称的君主方惊觉《江表志》所言"北朝兵锋之盛,非歌舞可退"。宰相冯延巳"愿假臣数万精兵"的豪言,终在正阳之战化作浮尸三万,淮水为之赤。马令《南唐书》痛陈:"诸将但务纵掠,民皆避走,刍粮乏绝。"

显德五年正月,当周师破楚州、克扬州的消息传来,李璟连夜召集群臣于光政殿。枢密使陈觉伏地泣血:"愿陛下暂息雷霆,以保宗庙。"此刻的南唐已如陆游《南唐书》所载:"士卒多疫死,舟师尽焚于涡口。"二月丙午,李璟遣兵部侍郎陈觉奉表至迎銮镇,献上濠、泗、楚、光、海六州,世宗犹不允。及至再献庐、舒、蕲、黄四州,复去帝号改称"唐国主",《旧五代史·周世宗纪》冷笔记载:"璟所上表章,皆称'皇帝陛下'。"

三月甲戌,当李璟亲笔签署《划江为界誓书》时,史载其"手颤不能自持"。欧阳修《新五代史》记此役结果:"凡割淮南十四州、六十县,户二十二万。"金陵城门卸下龙凤纹饰那日,翰林学士常梦锡见宫人窃泣,而李璟独坐庭中摹写钟繇《宣示表》——那正是当年曹魏逼汉献帝禅位时的诏书范本。马令评曰:"璟之文采,足为翰林学士;然为君则丧其国,岂非韩熙载所谓'好文而亡其国者'乎?"

残阳浸透澄心堂的窗棂时,侍臣见国主新填《应天长》半阕:"重帘静,层楼迥,惆怅落花风不定。"案头《江南图志》的淮南诸州页角,犹有未干的泪痕。

公元961年

李璟去世,其子李煜即位

建隆二年(961年)六月,金陵城中梅雨霏微,南唐元宗李璟病逝于长春殿,时年四十六岁。《十国春秋》载:"璟疾革,召大臣冯延巳等属以后事,命太子从嘉监国。"此时宋太祖赵匡胤已黄袍加身,南唐国势日蹙,去岁璟为避宋锋芒,已迁都洪州(今南昌),《江南野史》记其"郁郁不得志,每北望中原,泣下沾襟"。

七月二十九日,灵柩返葬金陵顺陵。太子李煜于柩前即位,《南唐书·后主本纪》详记:"嗣位于金陵,尊母钟氏为圣尊后,立妃周氏为国后。"宋人马令在《南唐书》中描述当时场景:"煜哀毁骨立,杖而后起,左右皆泣。"这位日后以词章名世的君主,此刻面对的却是"国削势弱,帑庾空竭"的危局(陆游《南唐书》)。

李璟遗诏特别强调"宜奉中朝正朔",《宋史·南唐李氏世家》收录其临终奏表:"臣子煜谨遵皇化,敢望旌旄之及,庶坚葵藿之心。"这实为迫于宋军压境之策。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宋太祖闻璟殁,"辍视朝三日,遣作坊副使魏丕吊祭",实则命魏丕"观其机事",暗中测绘金陵地形。

李煜即位后改元"建隆",后因避宋太祖年号更作"乾德"。徐铉所撰《吴王陇西公墓志铭》透露,李璟晚年"悔用兵之非,思偃戈而弗及",这种悔憾终成遗命。而李煜在《即位上宋太祖表》中自称"臣于诸子,最居末行",刻意示弱以存宗祀,《宋会要辑稿》保存了这份充满屈辱的表文全文。

是年秋,金陵宫阙尚悬白幡,新主已须面对宋使的咄咄逼人。《钓矶立谈》记载:"煜每闻朝使至,辄易紫袍见,及使去,复服黄袍。"这种政治表演背后,正是李璟临终未能解决的困局——如何在中原王朝的虎视下延续江南一隅的偏安。

蓼花蘸水火不灭,水鸟惊鱼银梭投。满目荷花千万顷, 红碧相杂敷清流。孙武已斩吴宫女,琉璃池上佳人头。

2025年07月05日

珠帘高卷莫轻遮,往往相逢隔岁华。春气昨宵飘律管, 东风今日放梅花。素姿好把芳姿掩,落势还同舞势斜。 坐有宾朋尊有酒,可怜...

2025年07月05日

灵槎思浩荡,老鹤倚崆峒。 苍苔迷古道,红叶乱朝霞。 栖凤枝梢犹软弱,化龙形状已依稀。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李璟同年出生

徐铉

916年-991年

徐铉,字鼎臣,五代十国至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官员。南唐时曾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入宋后官至散骑常侍。擅长诗文,与弟徐锴并称“二徐”,是南唐文坛的重要人物。

比李璟小3岁

孟昶

919年-965年

孟昶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代皇帝,孟知祥第三子。他即位初期,能励精图治,去除苛政,使后蜀一度政治清明,经济有所发展。但后期他生活逐渐奢靡,沉迷享乐。后宋兵入蜀,孟昶投降,被封为秦国公,不久去世。

比李璟小3岁

刘翰

919年-990年

刘翰,北宋初期医学家,曾任翰林医官使,参与编修《开宝本草》,对宋代医学发展有重要贡献。

比李璟小5岁

孙鲂

921年-978年

孙鲂,字伯鱼,五代十国时吴(一说南唐)的著名诗人。其出身贫寒,但才华出众,以诗名闻于当时。孙鲂的诗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自然,尤其擅长写山水景物和羁旅情怀等内容,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

比李璟大5岁

王继鹏

911年-939年

王继鹏,本名王昶,闽惠宗王延钧之子 ,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君主。他在位期间,荒淫无道,猜忌宗室,导致朝政混乱,人心离散。后被拱宸、控鹤军使朱文进、连重遇等人所杀。

比李璟小6岁

王溥

922年-982年

王溥,字齐物,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历任后汉、后周、北宋三朝,官至宰相。主持编纂《唐会要》《五代会要》等重要史书,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