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凤吹笙曲

2025年07月05日

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
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
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穷已。
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别调流纤指。
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
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
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
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

李白

译文

凤吹笙曲
凤凰吹奏笙歌的曲调
仙人十五爱吹笙
十五岁的仙人喜爱吹笙
学得昆丘彩凤鸣
学会了昆仑山上彩凤的鸣叫声
始闻炼气餐金液
起初听说修炼服食金液
复道朝天赴玉京
又说要飞升天界前往玉京
玉京迢迢几千里
玉京遥远,相隔几千里
凤笙去去无穷已
凤凰笙声渐行渐远,没有尽头
欲叹离声发绛唇
想要叹息离别之声从红唇发出
更嗟别调流纤指
更感叹离别的曲调在纤细的指间流淌
此时惜别讵堪闻
此时离别的哀伤不忍听闻
此地相看未忍分
在这里相对而视,不忍分离
重吟真曲和清吹
重新吟唱仙曲,和着清越的笙声
却奏仙歌响绿云
转而演奏仙歌,响彻绿云之间
绿云紫气向函关
绿云和紫气飘向函谷关
访道应寻缑氏山
寻访仙道应去缑氏山
莫学吹笙王子晋
不要学那吹笙的王子晋
一遇浮丘断不还
一旦遇到浮丘公就再也不回还

词语注释

昆丘:即昆仑山,传说中的仙山。
炼气:道教修炼方法,指通过呼吸吐纳修炼内气。
金液:道教丹药,据说服之可以成仙。
玉京:道教称天帝所居之处。
绛唇:红唇。绛(jiàng),深红色。
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相传是王子晋升仙之处。缑(gōu)。
王子晋:周灵王太子,好吹笙,后成仙。
浮丘:浮丘公,传说中的仙人。

创作背景

凤吹笙曲的创作背景

唐风浩荡处,李白执笔蘸盛唐月色,写就《凤吹笙曲》这一阕游仙与离思交织的琼章。开元年间,道教被奉为国教,朝野间弥漫着"餐霞饮露"的仙家气象。诗人以缑氏山王子晋吹笙驾鹤的典故为引,将道教飞升传说与人间别离况味熔铸为玉京仙阙般的文字奇观。

一、道教盛行的时代镜像

"炼气餐金液"之句,实为唐代贵族阶层修道风潮的缩影。据《旧唐书·礼仪志》载,玄宗曾亲受道教法箓,命两京诸州广置玄元皇帝庙。诗中"函关紫气""缑氏仙山"的意象,暗合老子西出函谷、王子晋缑山乘鹤的道教圣迹,折射出开元盛世对长生久视的集体向往。

二、游仙文学的新变奏

李白以"昆丘彩凤"的瑰丽想象,承继了郭璞《游仙诗》的传统,却将"始闻""复道"的修道历程,化作"绛唇离声""纤指别调"的尘世悲欢。敦煌残卷《修道要诀》中"笙磬和鸣通仙界"的记载,正可解释诗人以凤笙为媒介,沟通仙凡两界的独特构思。

三、送别主题的仙道升华

"此地相看未忍分"的缠绵,实暗藏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后的人生况味。据《本事诗》载,此期李白多与道友吴筠往来,诗中"重吟真曲""却奏仙歌"的酬唱场景,恰是文士修道群体以艺术超越现实困境的生动写照。末句"一遇浮丘断不还"的警语,在《列仙传》的典故外衣下,包裹着诗人对仕隐抉择的深沉叹息。

青莲居士以云霓为纸、星斗为墨,将盛唐的道教风潮、个人的宦海浮沉,皆凝练成这支穿越千年的凤笙清曲。仙家意象与人间别恨在此碰撞,终化作"绿云紫气"间永不消散的唐音绝响。

赏析

《凤吹笙曲》以缥缈仙音为线,穿起人间别情与仙界遐思的珠玉。李白将笙箫之乐化作昆山彩凤的清啼,开篇便以"仙人十五爱吹笙"的奇绝想象,为全诗蒙上霓裳羽衣般的幻彩。明代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评点此句:"以凤鸣拟笙音,非谪仙不能道",道出了诗人将人间乐器与神话意象熔铸一体的高超技艺。

"玉京迢迢"与"凤笙去去"的复沓句式,构建出音韵回环的听觉美感,更暗喻求仙之路的渺远无期。唐代殷璠《河岳英灵集》特别推崇李白此类"虚实相生"的笔法:"忽而餐金炼气,忽而纤指离声,仙家气象与儿女情长交织,恰似游龙穿云"。诗中"绛唇""纤指"的细节描写,在仙界叙事中突然嵌入凡尘的温软,这种张力令人想起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的赞叹:"天外飞来之笔,偏能落在人间最动人处"。

结尾"绿云紫气"的瑰丽画面,实为《列仙传》中王子乔乘鹤仙去的典故转化。但李白以"莫学"二字陡转,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认为此乃"诗眼所在":"表面劝诫莫追慕神仙,内里却是对尘世羁绊的深沉叹息"。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进一步阐释:"'断不还'三字如笙音戛然而止,留下永恒的怅惘,这正是盛唐诗人特有的宇宙意识与生命情调的完美融合。"

全诗如一部交响诗,笙的银簧振动着三重境界:前六句是蓬莱仙境的云霞明灭,中四句转入阳关三叠的离愁别绪,末四句又升华为对生命归宿的哲学叩问。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谓之:"五色迷离中自有经纬,非仅以奇丽取胜",恰指出李白在绚烂辞采背后严谨的情感逻辑。那支穿越绿云的凤笙,最终吹奏出的既是道教飞升的渴望,也是人类永恒的乡愁。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太白以游仙之笔写人世别情,'凤笙''绿云'等语皆作仙家装束,而'讵堪闻''未忍分'六字,已将缠绵悱恻之情道尽。末四句忽作警世语,如云外钟声,令人悚然。"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绛唇''纤指'本写乐伎,却以'炼气''金液'衬之,便觉仙气缥缈。后段'绿云紫气'句如丹青妙手泼彩,函关缑山之间,笙声与霞光共缭绕矣。"

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附录言:"李十二此作,实将《列仙传》典故点铁成金。'欲叹''更嗟'二联,顿挫处似笙簧换气,暗合音律之妙。结句用王子晋典而出新意,此所谓'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者。"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特别赏析道:"'凤笙去去无穷已'七字,写尽乐音袅袅、仙凡永隔之境。太白最擅以动态写虚空,此句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同妙,皆可见而不可即,可望而不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