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白头吟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鸳鸯。雄巢汉宫树,雌弄秦草芳。
宁同万死碎绮翼,不忍云间两分张。此时阿娇正娇妒,
独坐长门愁日暮。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将买赋。
相如作赋得黄金,丈夫好新多异心,一朝将聘茂陵女,
文君因赠白头吟。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归故林。
兔丝固无情,随风任颠倒。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
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莫卷龙须席,从他生网丝。
且留琥珀枕,或有梦来时。覆水再收岂满杯,
弃妾已去难重回。古时得意不相负,只今惟见青陵台。
锦水东流碧,波荡双鸳鸯。雄巢汉宫树,雌弄秦草芳。
相如去蜀谒武帝,赤车驷马生辉光。一朝再览大人作,
万乘忽欲凌云翔。闻道阿娇失恩宠,千金买赋要君王。
相如不忆贫贱日,官高金多聘私室。茂陵姝子皆见求,
文君欢爱从此毕。泪如双泉水,行堕紫罗襟。
五起鸡三唱,清晨白头吟。长吁不整绿云鬓,
仰诉青天哀怨深。城崩杞梁妻,谁道土无心。
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枝羞故林。头上玉燕钗,
是妾嫁时物,赠君表相思,罗袖幸时拂。莫卷龙须席,
从他生网丝,且留琥珀枕,还有梦来时。鹔鹴裘在锦屏上,
自君一挂无由披。妾有秦楼镜,照心胜照井。
愿持照新人,双对可怜影。覆水却收不满杯,
相如还谢文君回。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有青陵台。

李白

译文

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鸳鸯。
锦江向东北流淌,水波荡漾着一对鸳鸯。
雄巢汉宫树,雌弄秦草芳。
雄鸟在汉宫的树上筑巢,雌鸟在秦地的芳草间嬉戏。
宁同万死碎绮翼,不忍云间两分张。
宁愿一同死去,也不愿在云端分离。
此时阿娇正娇妒,独坐长门愁日暮。
此时阿娇正因嫉妒而忧愁,独坐长门宫,感叹黄昏将至。
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将买赋。
只愿君王的恩宠深厚,不惜用黄金买来赋文表达心意。
相如作赋得黄金,丈夫好新多异心,一朝将聘茂陵女,
司马相如因作赋获得黄金,男子多喜新厌旧,一旦要迎娶茂陵女子,
文君因赠白头吟。
卓文君便写下了《白头吟》。
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归故林。
东流的水不会西归,落花离开枝条终归故土。
兔丝固无情,随风任颠倒。
兔丝本无情,随风飘摇不定。
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
是谁让女萝枝强行缠绕相依。
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
两株草尚且同心,人心却不如草木坚定。
莫卷龙须席,从他生网丝。
不要卷起龙须席,任由它生出蛛网。
且留琥珀枕,或有梦来时。
暂且留下琥珀枕,或许梦中还能相见。
覆水再收岂满杯,弃妾已去难重回。
泼出去的水难以收回,被抛弃的妾身难以回头。
古时得意不相负,只今惟见青陵台。
古时得意不相负,如今只剩青陵台见证忠贞。
锦水东流碧,波荡双鸳鸯。
锦江东流碧波荡漾,水面上有一对鸳鸯。
雄巢汉宫树,雌弄秦草芳。
雄鸟在汉宫树上筑巢,雌鸟在秦地芳草间嬉戏。
相如去蜀谒武帝,赤车驷马生辉光。
司马相如离开蜀地拜见武帝,乘着赤车驷马,光彩熠熠。
一朝再览大人作,万乘忽欲凌云翔。
一日重读《大人赋》,帝王忽有凌云之志。
闻道阿娇失恩宠,千金买赋要君王。
听说阿娇失宠,不惜千金买赋以求君王回心。
相如不忆贫贱日,官高金多聘私室。
相如忘却贫贱时,官高金多另娶新欢。
茂陵姝子皆见求,文君欢爱从此毕。
茂陵美女争相求娶,文君的爱情从此终结。
泪如双泉水,行堕紫罗襟。
泪水如泉涌,滴落在紫罗衣襟上。
五起鸡三唱,清晨白头吟。
鸡鸣五次,三更时分,清晨吟诵《白头吟》。
长吁不整绿云鬓,仰诉青天哀怨深。
长叹不整理发髻,仰天倾诉哀怨。
城崩杞梁妻,谁道土无心。
城墙崩塌因杞梁妻的悲痛,谁说泥土无情。
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枝羞故林。
东流的水不会西归,落花离枝羞回故林。
头上玉燕钗,是妾嫁时物,赠君表相思,罗袖幸时拂。
头上的玉燕钗,是妾出嫁时的信物,赠君以表相思,愿罗袖偶尔轻拂。
鹔鹴裘在锦屏上,自君一挂无由披。
鹔鹴裘挂在锦屏上,自君离去再无人披。
妾有秦楼镜,照心胜照井。
妾有秦楼镜,照心胜过照井。
愿持照新人,双对可怜影。
愿用它照新人,双双对影成悲怜。
覆水却收不满杯,相如还谢文君回。
泼水难收不满杯,相如终谢文君归。
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有青陵台。
古时得意不相负,如今只剩青陵台见证忠贞。

词语注释

绮翼(qǐ yì):美丽的翅膀,比喻美好的爱情。
分张(fēn zhāng):分离。
阿娇(ā jiāo):汉武帝皇后陈阿娇,此处借指失宠的女子。
长门(cháng mén):长门宫,陈阿娇失宠后居住的地方。
兔丝(tù sī):一种寄生植物,比喻依附的爱情。
女萝(nǚ luó):一种蔓生植物,比喻纠缠的爱情。
龙须席(lóng xū xí):用龙须草编成的席子,象征旧情。
琥珀枕(hǔ pò zhěn):琥珀制成的枕头,象征回忆。
鹔鹴裘(sù shuāng qiú):用鹔鹴鸟羽毛制成的裘衣,象征旧物。
青陵台(qīng líng tái):传说中殉情之地,象征忠贞。

创作背景

关于《白头吟二首》的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哀艳绝唱

李白此二首《白头吟》,实为对汉代卓文君《白头吟》的再创作。据《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显贵后欲纳茂陵女为妾,文君遂作《白头吟》以决绝,相如读之恸然罢念。此事虽未必尽信,却成为唐代诗人最钟爱的典故之一。太白以双璧联章之体,将这段传奇敷演成盛唐语境下的爱情寓言。

锦水鸳鸯的隐喻结构

开篇"锦水东北流"实暗含地理象征。锦江乃蜀地母亲河,既指向相如文君当垆卖酒的临邛旧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以"波荡双鸳鸯"构建理想爱情图景。然"汉宫树"与"秦草芳"的空间割裂,已预示"两分张"的悲剧。李白巧妙化用《长门赋》典故,将陈阿娇的黄金买赋与文君遭遇并置,揭示权力场中女性共同的命运。

盛唐语境下的新变

第二首"赤车驷马生辉光"句,折射唐代士人的功名幻想。据《旧唐书》载,玄宗朝进士及第者皆乘骏马游街,此与相如"赤车驷马"谒武帝形成历史叠影。太白将汉代"大人赋"典故(《汉书·司马相如传》)与当朝士子青云之志勾连,使古典爱情悲剧具有了批判现实的意义——在"官高金多聘私室"的盛唐,道德坚守反成异数。

器物书写中的深情密码

诗中"龙须席""琥珀枕""鹔鹴裘"等物象,皆可溯至晋代《拾遗记》等典籍。尤以"秦楼镜"最耐寻味,既暗合文君"当窗理云鬓"(《玉台新咏》)的典故,又化用南朝乐府"照心胜照井"的隐喻。这些物质符号构成情感考古的层理,使弃妇之怨超越时空而具永恒美感。

青陵台的终极叩问

结句反复出现的"青陵台",典出《搜神记》韩凭夫妇化蝶故事。李白将文君悲剧与这个先秦传说并置,完成对爱情伦理的三重审判:以"古时得意不相负"反讽相如负心,以"惟见青陵台"否定现实中的薄幸,最终在"土无心"的诘问中,将批判锋芒指向整个男权社会的道德溃败。

赏析

《相和歌辞·白头吟二首》以锦水鸳鸯起兴,展开一段关于爱情忠贞与背弃的深刻咏叹。诗中"双鸳鸯"意象被反复强化,波荡的锦水畔,汉宫树与秦草芳的时空交错中,这对鸟儿"宁同万死碎绮翼"的决绝,恰与人间"丈夫好新多异心"形成尖锐对比。明代学者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点:"太白此作,以禽鸟之贞反衬人心之变,绮丽中见沉痛"。

"东流不作西归水"的隐喻贯穿全篇,流水意象被赋予不可逆转的宿命感。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余恕诚指出:"此句化用乐府《白头吟》本意而更进一层,将自然法则与人性弱点并置,形成哲学层面的叩问"。落花辞枝、兔丝女萝的植物意象群,进一步构建起脆弱易逝的情感生态,其中"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的直白控诉,令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痛极之语,摧人心肝"。

黄金买赋的典故运用极具张力。阿娇长门之怨与文君白头之吟形成双重镜像,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认为:"诗人将历史女性的悲剧叠印,展现权力与爱情博弈中永恒的困境"。琥珀枕、龙须席等闺阁物象的滞留,暗示着记忆的缠绵,"或有梦来时"的渺茫期待,被"覆水再收岂满杯"的清醒认知所瓦解,这种矛盾心理的刻画,王运熙先生在《乐府诗述论》中称为"绝望中的希望,最是凄艳"。

末段"鹔鹴裘""秦楼镜"的物象转换尤为精妙。裘衣高挂与明镜照心的对照,既是对往昔的追忆,亦是对新人旧影的讽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结尾'青陵台'典故的再现,将个人哀怨升华为对亘古爱情信仰的祭奠,使全诗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悲剧力量"。

全诗在形式上采用顶针、复沓等乐府手法,情感如锦水波涛层层推进。正如台湾学者柯庆明所言:"这首作品完美融合了汉魏风骨与盛唐气象,在绮丽缠绵的词藻下,跳动着诗人对人性弱点最深刻的洞察与最温柔的怜悯"。

点评

名家点评辑录

明代胡震亨《李诗通》评首章"覆水再收"句:
"太白以当垆旧事翻案,化古谚'覆水难收'为'岂满杯',既存卓氏决绝之志,复添文君缱绻之思。'琥珀枕''龙须席'诸意象,皆寻常物而见非常情,闺怨至此,可谓透骨。"

清代王琦《李太白全集辑注》论次章结构:
"前篇叙长门买赋事,后篇专写文君之怨。'泪如双泉水'与'波荡双鸳鸯'暗应,'五起鸡三唱'较古辞'皑如山上雪'更见焦灼。末以'青陵台'收束两篇,使韩凭夫妇贞烈事与相如文君事相映,讽喻自现。"

近人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析艺术手法:
"双鸳鸯、女萝、兔丝等比兴贯穿始终,'东流不作西归水'一喻两用,前喻恩断,后喻贞心。玉燕钗、秦楼镜等物象,自《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化出,而哀艳过之。"

日本学者松浦友久《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评情感张力:
"此二首最妙在矛盾修辞——'愿持照新人'实乃'不忍照新人','赠君表相思'却是'绝君相思意'。太白将乐府古辞《白头吟》的决绝语,转化为充满现代性心理冲突的复调文本。"

当代学者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总论:
"两组'白头吟'构成对话关系:前篇重叙事,后篇重抒情;前篇多典故铺陈,后篇多心理独白。在宫怨与闺怨的传统框架中,注入盛唐诗人对人性异化的深刻反思,使弃妇主题具有了批判士人阶层道德沦丧的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