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飞龙引二首·其一

2025年07月05日

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
丹砂成黄金,骑龙飞上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
宫中彩女颜如花,飘然挥手凌紫霞,从风纵体登鸾车。
登鸾车,侍轩辕,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

李白

译文

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
黄帝在荆山铸造大鼎,炼制丹砂。
丹砂成黄金,骑龙飞上太清家
丹砂炼成黄金,乘着飞龙直上太清仙境。
云愁海思令人嗟
云海茫茫,思绪万千,令人感叹。
宫中彩女颜如花
宫中的仙女容颜如花般美丽。
飘然挥手凌紫霞
轻盈地挥手,凌驾于紫霞之上。
从风纵体登鸾车
随风舒展身姿,登上鸾凤仙车。
登鸾车,侍轩辕
登上仙车,侍奉黄帝轩辕。
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
在青天中自由遨游,快乐难以言表。

词语注释

太清:指道教中的最高仙境,即太清境。
紫霞:紫色的云霞,象征祥瑞。
鸾车:传说中仙人乘坐的由鸾鸟拉的车。
轩辕:即黄帝,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

创作背景

飞龙引二首·其一创作背景

唐风浩荡处,李白执笔蘸盛唐月色,在《飞龙引》的墨痕间勾勒出远古神话的瑰丽长卷。此诗作于开元盛世后期,彼时玄宗崇道之风日盛,长安城内丹炉紫烟常绕宫阙。诗人以"黄帝铸鼎"起笔,实为对当世帝王求仙之风的艺术映照——史载天宝年间,玄宗于大明宫内置炼金作坊,太真宫女冠羽衣翩跹,恰似诗中"彩女凌紫霞"的谪仙景象。

考《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的典故,经李白诗笔点染,化作"骑龙飞升"的飘逸奇想。诗中"太清""鸾车"等意象,暗合《云笈七签》所载道教三清境传说,而"云愁海思"四字,却泄露了诗人矛盾心绪。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献赋玄宗不遇,遂有"令人嗟"之叹,将求仙的幻美与现实的惆怅,织就成这首游仙诗的双重经纬。

细勘诗韵,可见六朝游仙诗遗风。曹植《飞龙篇》"晨游太山,云雾窈窕"的缥缈,与郭璞《游仙诗》"赤松临上游"的逍遥,在李白笔下熔铸为"遨游青天"的盛唐气度。然较之前人,此诗更添人间温度:那些颜如花的彩女,分明是大明宫中梨园弟子的倩影;而"其乐不可言"的结句,恰似《霓裳羽衣曲》终章时,凝固在诗人醉眼中的盛世残照。

赏析

这首诗以黄帝飞升的传说为蓝本,构建了一个瑰丽奇幻的仙境图景。开篇"炼丹砂"三字便奠定了全篇的玄妙基调,明代学者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评点:"起句突兀,直摄灵丹之魂"。

意象经营如云霞明灭
诗人以"黄金-飞龙-太清"构成垂直升华的意象链,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叹:"三转意象,自地升天,有抟风九万之势"。"云愁海思"的拟人化描写尤为精妙,学者傅璇琮指出此句"将天地灵气拟作有情之思,使仙境顿生缱绻之意"。彩女"飘然挥手"的细节,恰如闻一多所言"一个动作照亮整个仙阙",紫霞与鸾车的色彩对撞,构建出流动的视觉盛宴。

情感呈现若清泉叠涌
全诗情感经历三重递进:从炼丹时的肃穆("令人嗟"),到飞升时的超逸("飘然挥手"),最终抵达"其乐不可言"的至欢。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李白将道教飞升传说转化为生命自由的狂欢,'不可言'三字正是庄子'得意忘言'的绝妙注脚"。末句的留白处理,被叶嘉莹评为"以无言状至乐,使仙家之欢穿透千年时空"。

音韵节奏似天风环佩
诗中"家-嗟-霞-车"的押韵形成回环往复的乐感,王运熙在《李白研究》中称其"如闻仙乐耳暂明"。"登鸾车"的顶真句式,营造出飞升时的连绵动势。学者施蛰存特别推崇"从风纵体"四字:"'纵'字写尽仙人逍遥之态,音形义俱臻化境"。

点评

李太白《飞龙引》二首,乃游仙诗之绝唱。其一开篇"黄帝铸鼎"四字,便将读者引入缥缈仙乡。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起笔有洪荒开辟气象,炼丹骑龙之语,非谪仙不能道。"

诗中"云愁海思令人嗟"七字,近人高步瀛于《唐宋诗举要》中击节称赏:"着一'嗟'字而仙凡顿隔,太白善以人间情语点化仙境,遂使云海皆含愁绪。"此语道破太白游仙诗独绝处——仙姿飘逸而不失人情温度。

"飘然挥手凌紫霞"句,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时特为标出:"挥手生云霞,本是晋人顾恺之语,太白化入诗中,顿觉仙家举手投足皆成文章。"可见其熔铸典故之妙。

末句"其乐不可言"五字,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曰:"收束处反用《庄子》'至乐无乐'之意,以'不可言'言之,正是太白天真烂漫处。较之刻意说玄者,高出云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