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引二首·其一创作背景
唐风浩荡处,李白执笔蘸盛唐月色,在《飞龙引》的墨痕间勾勒出远古神话的瑰丽长卷。此诗作于开元盛世后期,彼时玄宗崇道之风日盛,长安城内丹炉紫烟常绕宫阙。诗人以"黄帝铸鼎"起笔,实为对当世帝王求仙之风的艺术映照——史载天宝年间,玄宗于大明宫内置炼金作坊,太真宫女冠羽衣翩跹,恰似诗中"彩女凌紫霞"的谪仙景象。
考《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的典故,经李白诗笔点染,化作"骑龙飞升"的飘逸奇想。诗中"太清""鸾车"等意象,暗合《云笈七签》所载道教三清境传说,而"云愁海思"四字,却泄露了诗人矛盾心绪。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献赋玄宗不遇,遂有"令人嗟"之叹,将求仙的幻美与现实的惆怅,织就成这首游仙诗的双重经纬。
细勘诗韵,可见六朝游仙诗遗风。曹植《飞龙篇》"晨游太山,云雾窈窕"的缥缈,与郭璞《游仙诗》"赤松临上游"的逍遥,在李白笔下熔铸为"遨游青天"的盛唐气度。然较之前人,此诗更添人间温度:那些颜如花的彩女,分明是大明宫中梨园弟子的倩影;而"其乐不可言"的结句,恰似《霓裳羽衣曲》终章时,凝固在诗人醉眼中的盛世残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