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鹧鸪词

2025年07月05日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李益

译文

湘江斑竹枝
湘江边,斑竹的枝叶摇曳
锦翅鹧鸪飞
羽毛斑斓的鹧鸪在空中飞翔
处处湘云合
湘江上空,云层密布,四处昏暗
郎从何处归?
我的心上人啊,你此刻从哪条路归来?

词语注释

斑竹:即湘妃竹,相传舜帝南巡死于苍梧,娥皇、女英二妃泪洒竹上成斑,故称斑竹。
鹧鸪(zhè gū):鸟名,形似雌雉,羽毛黑白相杂,鸣声凄切,古人常借其声抒写离愁别绪。
湘云:湘江上的云气,暗喻愁思。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潇湘时,斑竹低垂,泪痕犹带舜妃之恨;鹧鸪振翅,锦羽乍破楚水之烟。此《鹧鸪词》者,或为中唐诗人李益伫立湘江之畔,闻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哀啼,蘸取千年竹上泪,写就的一卷相思绝唱。

考《史记·五帝本纪》载,娥皇女英泣血染竹成斑,自此湘竹总关别离。而鹧鸪之鸣,自屈子《离骚》"鹈鴂之先鸣"始,便化作游子羁旅的密码。李益所处贞元年间,正值藩镇割据,多少征人断肠于"锦翅"所指的南方瘴疠之地。诗中"湘云四合"之景,暗合《楚辞·湘君》"帝子降兮北渚"的苍茫,那"郎从何处归"的诘问,分明是秦汉乐府《有所思》在唐代的回响。

此诗妙在将地理意象炼作情思图腾:斑竹为血泪的化石,鹧鸪成离魂的化身。钱谦益《列朝诗集》评其"得《竹枝》遗意而更哀婉",恰道破这二十字里,既有巴渝民歌的清澈,又凝着盛唐绝句的霜痕。当楚地巫云与边塞尘沙在诗行间交织,便成就了这首穿越时空的等待者之歌。

赏析

暮色中的湘江畔,斑竹枝上凝结着娥皇女英的泪痕,锦翅鹧鸪掠过水面时,整首诗的哀愁便随着羽翼的扑簌声荡漾开来。这首二十字的绝句,以"湘江斑竹"与"锦翅鹧鸪"两个经典意象的并置,构筑起一个凄美迷离的意境空间。

"斑竹枝"的意象承载着千年悼亡之悲。明代文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特别指出:"斑竹染泪,本自湘妃愁绪",竹上紫褐斑点被附会为帝舜二妃的血泪遗痕。诗人选取这个浸透哀思的物象,使开篇即笼罩在绵长的忧伤里。而"锦翅鹧鸪"的出场则暗合《禽经》"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的典故,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句:"以禽言衬人情,愈见盼归之切"。

三、四句的"湘云合"与"何处归"形成精妙的时空对仗。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这种写法:"云山千重既是实景,又是心障,问郎归处正见望眼欲穿"。缱绻的云气既是楚地特有的自然景观,又象征着女子郁结的愁绪,而那个"何处"的追问,将等待的焦灼与地理的迷茫完美交融。当代学者叶嘉莹认为,这种"以空间阻隔写时间漫长"的手法,正是唐人绝句最擅长的抒情范式。

全诗的情感脉络如湘水般曲折幽深。首句的斑竹暗示着永恒的哀伤,次句鹧鸪点出当下的惆怅,后两句则通过云霭的意象将这份情感推向高潮。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道:"二十字间完成从典故到实景、从物象到人情的转换,堪称晚唐闺怨诗的凝练典范"。那声穿越千年的"郎从何处归",至今仍在斑竹影里、鹧鸪声中轻轻回响。

点评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李益《鹧鸪词》全摹《竹枝》缥缈之致,而'湘云合'三字尤妙,不言愁而离愁自聚,如轻烟渗入春水,化不开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
"此二十字竟是一幅南天暮云图。'锦翅'句写鹧鸪之乐,'斑竹'句写湘女之悲,两相映照处,正见唐人绝句以乐景写哀之绝诣。"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后二句笔势空灵,如见湘夫人倚竹凝睇,九疑云气与罗袜尘香俱绕指间。问'郎归处'而不答,留得楚辞《山鬼》余韵。"

钱钟书《谈艺录》
"李君虞以水经注笔法入诗,'处处湘云合'五字,地理即是心境,云合如愁合,较之温飞卿'山月不知心里事'更显混沌天成。"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此诗深得民歌真髓。'郎从何处归'一问,将《楚辞》'帝子降兮北渚'的缥缈,化作民间思妇的素朴叩问,遂使古典与今情水乳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