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

2025年07月05日

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带风。
猿声寒过水,树色暮连空。愁向高唐望,清秋见楚宫。

李端

译文

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
巫山十二座奇峰,巍然耸立在青天之中。
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带风。
云雾缭绕遮蔽了阳光,细雨霏霏伴着微风。
猿声寒过水,树色暮连空。
猿猴的啼声凄寒,掠过水面;暮色中树影连绵,与天空相接。
愁向高唐望,清秋见楚宫。
满怀愁绪遥望高唐,在这清秋时节,仿佛看见了楚国的离宫。

词语注释

碧虚(bì xū):青天、天空。
霏微(fēi wēi):细雨迷蒙的样子。
高唐(gāo táng):战国时楚国台观名,在云梦泽中,传说楚襄王游高唐,梦与巫山神女相遇。此处借指巫山。

创作背景

鼓吹曲辞·巫山高的历史回响与诗境溯源

一、乐府血脉的承续

《巫山高》本为汉乐府旧题,属《鼓吹曲辞》之列。考《乐府诗集》卷十六载:"《巫山高》,本鼓吹曲也。"南朝王融、范云等皆曾拟作,至唐代此曲调犹存。李端此作,实为以唐律新声重构古题,将乐府民歌的质朴与近体诗的精致熔于一炉。

二、地理意象的层累

巫山十二峰作为长江三峡地理奇观,自宋玉《高唐赋》后已成文学母题。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详载其"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之态。诗中"回合云藏日"的云雨意象,暗合《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典故,将自然景观转化为文化符号。

三、盛唐气象的余韵

此诗约作于大历年间,虽安史之乱已平,然诗中"猿声寒过水"的凄清与"愁向高唐望"的怅惘,折射出盛世余晖中的文人心理。钱起、皇甫冉等大历诗人多有同题唱和,形成以巫山意象寄托时代感慨的创作集群。

四、楚宫秋色的隐喻

"清秋见楚宫"化用杜甫《咏怀古迹》"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之意。考《元和郡县图志》,楚宫遗址在唐代已难确考,诗人临眺所见的实为想象中的历史残影。这种时空错位的书写,正是中唐怀古诗"以虚写实"的典型笔法。

五、音画交织的艺境

全诗严守五律格律而气韵流动,"霏微雨带风"六字中暗藏风雨潇潇的听觉、"树色暮连空"则展开青黛渐染的视觉长卷。这种"有声画"的营造,深得王维辋川诗派"诗中有画"的三昧,展现了大历诗人对盛唐艺术精髓的继承与转化。

赏析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以空灵笔触勾勒巫山神韵,通篇浸透着朦胧的愁绪与时空交错的怅惘。诗人通过多维度意象的叠加,构建出一个既真实又超验的审美世界。

"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开篇即以大观视角确立仙境基调。傅璇琮在《唐代诗歌与道教》中指出:"'碧虚'二字实为道典中'青空仙境'的转喻,十二峰悬浮天宇的意象,暗合《楚辞·九歌》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的孤绝感"。云雨交融的"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带风"被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为"动态的朦胧美",认为其继承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经典意象,却以"藏""带"两个动词赋予云雨人格化的缠绵。

中二联的视听交响尤见匠心。"猿声寒过水"化用郦道元《水经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但"寒"字的温度通感使哀音具象可触;"树色暮连空"则被叶嘉莹解读为"色彩与时空的魔法":"暮色吞噬林梢的过程,在'连'字的催化下成为天地缝合的视觉奇观"(《迦陵论诗丛稿》)。这种声光交织的描写,构成钱钟书所谓"通感式意象群"的典范。

尾联"愁向高唐望,清秋见楚宫"将物理空间升华为心理空间。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句存在双重倒装:"表面是人在高唐望楚宫,实则是楚宫幻影主动闯入诗人视野,体现李商隐式'意识流的物象投射'"。而"清秋"时节的选择,被宇文所安在《晚唐》中阐释为"中国诗学传统中最富悖论性的时刻——既象征成熟丰盈,又暗示凋零伊始"。

全诗以"愁"为情感中枢,但这个愁并非具体忧思,而是杨义在《李贺诗研究》中提出的"宇宙性愁绪":"诗人将个体生命体验投射到巫山神话体系,使个人感伤获得永恒性的悲剧美"。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恰如闻一多评价唐诗时所言:"用具体的仙境写抽象的惆怅,让石头开出理想的花。"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应麟《诗薮》
    "『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带风』二句,状巫山烟雨极工。云日相藏,风雨交织,恍若神女行云,飘渺难踪。后四句由景入情,愁思与秋色并深,楚宫遗迹更添苍茫。"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全篇以『碧虚』为眼,峰峦云雨皆浮动于空际。『猿声』『树色』句尤妙,寒声穿水,暮色连空,不着一字而羁旅孤愁自现。末句『清秋见楚宫』,化宋玉《高唐赋》典故为萧瑟画境,余韵悠长。"

  3.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
    "此诗如展青绿山水长卷,首联峰入碧虚,已得高远之势;颔联云雨氤氲,复具缥缈之致。后联以猿声树色点染秋气,而『愁望』『楚宫』之结,顿将自然之景引向历史苍烟,尺幅中有千里之势。"

  4. 当代学者袁行霈
    "诗人以空间递进(由峰及云雨,由猿树至高唐)与时间延展(自昼至暮,自实景至典故)双重维度构筑意境。『清秋见楚宫』五字尤奇,虚笔写实,使千年楚梦与眼前秋色叠印,真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