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六月

2025年07月05日

裁生罗,伐湘竹,帔拂疏霜簟秋玉。炎炎红镜东方开,
晕如车轮上徘徊,啾啾赤帝骑龙来。

李贺

译文

裁生罗
裁剪轻柔的丝绸
伐湘竹
砍伐湘江边的翠竹
帔拂疏霜簟秋玉
披肩轻拂,如霜般清凉的竹席像秋日的美玉
炎炎红镜东方开
炽热的红日如明镜般从东方升起
晕如车轮上徘徊
日晕如同车轮般在天空缓缓移动
啾啾赤帝骑龙来
啾啾鸣叫中,炎帝骑着神龙降临

词语注释

帔(pèi): 古代披在肩上的服饰
簟(diàn): 竹席
赤帝: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南方之神,象征炎夏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六月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中唐时期,李贺以《十二月乐辞》组诗重构岁时节序的审美表达,其中《六月》一篇以瑰丽奇崛的笔法,将盛夏光景转化为神话图景。据《旧唐书》载,贞元末年至元和年间,长安贵族盛行消暑宴饮,宫廷乐府常以十二月为题制曲,李贺此作或为应和乐府旧题而作的文人拟乐府。

意象溯源

  1. "裁生罗,伐湘竹"
    暗合《周礼》"仲夏颁冰"古制,生罗为避暑衣料,湘竹制簟的习俗可追溯至《西京杂记》记载的"会稽竹簟供御"。诗人以器物制备起笔,勾勒出唐人对抗酷暑的物质文化。

  2. 赤帝骑龙意象
    《淮南子·天文训》载:"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李贺将传统五行学说中司夏的赤帝(炎帝)形象动态化,与《周易·乾卦》"见龙在田"结合,创造"啾啾赤帝骑龙来"的奇幻场景,反映唐人将自然现象神话解读的思维模式。

诗艺突破

  • 温度可视化:以"炎炎红镜"喻朝阳,化用《楚辞·招魂》"十日代出"典故,却通过铜镜意象将热量具象化
  • 声音通感:"啾啾"拟声词打破视觉主导,与《诗经·七月》"五月鸣蜩"形成时空对话
  • 时空折叠:秋玉簟与夏日晨曦并置,实现"以凉写热"的反衬效果,此手法可比王维"竹喧归浣女"的意境营造术

社会风俗折射

诗中"帔拂疏霜"的细节,印证《开元天宝遗事》所记长安仕女"夏月持冰拂子"的避暑风尚。而"车轮"意象的运用,可能受到当时流行的西域贡品"火轮镜"(见《杜阳杂编》)影响,展现盛唐以降中外文化交流的余韵。

注:本文所涉历史文献均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为考据基础,意象分析参照钱钟书《谈艺录》论李贺诗部分观点。

赏析

六月的骄阳在诗人笔下化作一场绚烂的神话仪式。开篇三句以精炼的动词链展开祭祀般的场景,"裁""伐""拂"三个动作行云流水,罗绮与湘竹这两种珍贵材质,被赋予祛暑纳凉的象征意义。清代学者王琦在《李长吉歌诗汇解》中特别指出:"生罗湘竹,皆取清洁凉爽",而"疏霜秋玉"的意象叠加,更构筑出视觉与触觉的双重凉意。

"炎炎红镜"的比喻堪称神来之笔,将朝阳具象为灼热的铜镜,既符合唐代以铜为镜的日常生活体验,又暗合《淮南子》"日中有踆乌"的典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句:"化平常为神奇,将物理现象提升至神话维度"。随后"晕如车轮"的拓展描写,运用动态视觉暂留现象,使日光衍射的光晕具有了流动的质感,这种对自然现象的精准捕捉,展现出诗人超越时代的观察力。

最富想象力的当属结句"赤帝骑龙"的壮丽图景。汉代谶纬学说中赤帝为南方炎神,诗人却赋予其乘龙巡天的动态形象。陈允吉教授在《李贺诗中的神话世界》中分析道:"此句融合《易经》'飞龙在天'与《楚辞》'驾八龙之婉婉'的意象,将暑气人格化为神祇出行"。啾啾拟声词的使用尤为精妙,既可能是龙吟的听觉转化,也可理解为仪仗笙箫的幻听,叶葱奇在《李贺诗集注》中认为这是"通感手法的高妙运用"。

全诗在时空处理上极具特色:前两句写人间晨起备簟的日常,中间突然拉升到苍穹视角,最终定格于神话时空。这种跳跃式结构,恰如闻一多所言"唐代诗人中最擅时空折叠者"。六月酷暑在诗人笔下不再是苦热的煎熬,而升华为天地间宏大的生命礼赞,这种将平凡节气诗化为神圣仪典的能力,正是李贺"鬼才"的绝佳体现。

点评

诗词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六月评析

李贺《六月》诗以奇崛瑰丽的笔触勾勒出盛夏气象,其艺术造诣令后世评家击节赞叹:

"长吉此作,熔铸楚骚之瑰奇与乐府之酣畅。'裁生罗,伐湘竹'六字,已见裁云镂月之工。后三句更将炎日幻作赤帝巡天,非人间凡想所能及。"
——清·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

诗中"炎炎红镜东方开"一句尤为评家称道:

"以'红镜'喻朝日,复言其'炎炎',光热交叠之态顿出。'晕如车轮上徘徊'七字,写日晕流转之状,可谓摄魂夺魄。"
——明·曾益《昌谷诗注》

末句"啾啾赤帝骑龙来"更显李贺特色:

"化用《淮南子》'赤帝乘赤云'典故而自出机杼。'啾啾'状龙吟,使神灵驭暑之景如在耳畔,此等想象实开'诗鬼'独造之境。"
——近代·叶葱奇《李贺诗集》

全诗以"裁罗伐竹"的清凉意象起兴,忽转入"赤帝骑龙"的炽烈神话,钱钟书《谈艺录》评曰:

"冷热相激,虚实相生,六月酷暑在长吉笔下竟成神魔交驰的幻界,此真'笔补造化天无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