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六月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中唐时期,李贺以《十二月乐辞》组诗重构岁时节序的审美表达,其中《六月》一篇以瑰丽奇崛的笔法,将盛夏光景转化为神话图景。据《旧唐书》载,贞元末年至元和年间,长安贵族盛行消暑宴饮,宫廷乐府常以十二月为题制曲,李贺此作或为应和乐府旧题而作的文人拟乐府。
意象溯源
-
"裁生罗,伐湘竹"
暗合《周礼》"仲夏颁冰"古制,生罗为避暑衣料,湘竹制簟的习俗可追溯至《西京杂记》记载的"会稽竹簟供御"。诗人以器物制备起笔,勾勒出唐人对抗酷暑的物质文化。 -
赤帝骑龙意象
《淮南子·天文训》载:"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李贺将传统五行学说中司夏的赤帝(炎帝)形象动态化,与《周易·乾卦》"见龙在田"结合,创造"啾啾赤帝骑龙来"的奇幻场景,反映唐人将自然现象神话解读的思维模式。
诗艺突破
- 温度可视化:以"炎炎红镜"喻朝阳,化用《楚辞·招魂》"十日代出"典故,却通过铜镜意象将热量具象化
- 声音通感:"啾啾"拟声词打破视觉主导,与《诗经·七月》"五月鸣蜩"形成时空对话
- 时空折叠:秋玉簟与夏日晨曦并置,实现"以凉写热"的反衬效果,此手法可比王维"竹喧归浣女"的意境营造术
社会风俗折射
诗中"帔拂疏霜"的细节,印证《开元天宝遗事》所记长安仕女"夏月持冰拂子"的避暑风尚。而"车轮"意象的运用,可能受到当时流行的西域贡品"火轮镜"(见《杜阳杂编》)影响,展现盛唐以降中外文化交流的余韵。
注:本文所涉历史文献均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为考据基础,意象分析参照钱钟书《谈艺录》论李贺诗部分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