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十月

2025年07月05日

玉壶银箭稍难倾,釭花夜笑凝幽明。碎霜斜舞上罗幕,
烛笼两行照飞阁。珠帷怨卧不成眠,金凤刺衣著体寒,
长眉对月斗弯环。

李贺

译文

玉壶银箭稍难倾
玉壶滴漏的水流渐渐缓慢
釭花夜笑凝幽明
灯花在夜里闪烁,凝结着幽暗与微明
碎霜斜舞上罗幕
细碎的霜花斜飞,飘上丝织的帷幕
烛笼两行照飞阁
两排灯笼照亮高耸的楼阁
珠帷怨卧不成眠
珠帘内的人儿含愁独卧,难以入眠
金凤刺衣著体寒
绣着金凤的衣衫贴着身体,透出寒意
长眉对月斗弯环
弯弯的长眉与天上的新月争艳

词语注释

银箭:古代计时器漏壶中的部件,形如箭,上刻时辰
釭(gāng)花:灯花。油灯灯芯燃烧时结成的花状物
罗幕:丝织的帷幕
珠帷:用珍珠装饰的帷帐
金凤刺衣:绣有金凤凰图案的衣服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十月创作背景

秋风渐紧,霜华初凝,李贺笔下《十二月乐辞》中的《十月》篇,恰似一幅唐代深宫寒夜图卷。贞元、元和年间,长安城内的更漏声里,藏着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敏锐感知。

历史语境

  1. 时间刻度:诗中"玉壶银箭"指向唐代铜壶滴漏计时器,宫廷彻夜不辍的计时传统,暗示着中唐时期天文历法的发展。据《新唐书·历志》载,德宗朝曾革新晷漏制度。
  2. 宫廷镜像:"珠帷""金凤"等意象折射出唐代宫怨主题的流行。白居易《后宫词》有云"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可与此篇对读。
  3. 节气物候:十月"碎霜斜舞"符合关中气候特征,《唐六典》记载十月"草木黄落,乃命虞人入山行木",诗人将自然节律转化为视觉韵律。

艺术匠心

  • 通感运用:"釭花夜笑"以灯火拟人,暗合《酉阳杂俎》中"夜烧银烛,其花笑风"的典故
  • 织物意象:罗幕、刺衣等纺织物描写,呼应《唐会要》记载十月宫廷"进御服,加丝絮"的典制
  • 时空折叠:烛笼飞阁的纵向空间与长眉弯环的曲线时间,构成唐代建筑美学与人体审美的奇妙共振

诗人境遇

李贺时任奉礼郎,掌君臣版位祭祀事宜。诗中"怨卧不成眠"或暗含其"臣妾气态间"(《仁和里杂叙皇甫湜》)的职位尴尬,霜华与月光交织成寒士的体温——这是属于诗人的独特气象学。

赏析

深秋的寒意在这首乐府诗中化作一缕缕可触的缱绻幽情。玉壶银箭的滴漏声变得迟缓,仿佛时间也被寒露凝滞,釭花(灯花)在幽暗中绽开笑靥,这个被《唐诗镜》称为"以笑写寂"的奇特意象,将烛火拟人化为深夜唯一的陪伴者,更反衬出宫闱的孤清。

"碎霜斜舞"四字堪称诗眼,清代学者黄生在《唐诗评》中激赏其"以动态写静寒"的功力——细碎的霜华本是无生命的存在,诗人却赋予其翩跹舞姿,在罗幕间画出道道寒光的轨迹。烛笼成行映照着空寂的飞阁,珠帷后辗转难眠的身影,恰如李贺《李凭箜篌引》中"老鱼跳波瘦蛟舞"的笔法,用富丽的物象(金凤刺衣)反衬刺骨的寒意。

最耐人寻味的是末句的月下长眉。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指出此意象双关之妙:"既实描女子对月蹙眉之态,复暗喻新月如眉挂穹苍"。这种"天人相应"的写法,与李白"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异曲同工,将人的愁思与天地韵律融为一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强调,该句通过"斗"字制造出人与明月的视觉较量,使静态画面顿生张力。

全诗如一幅工笔重彩的宫怨图卷,每个意象都经过精心淬炼。台湾学者柯庆明在《唐代诗学》中揭示其艺术特质:"诗人用'稍难倾''不成眠'等克制表达,将浓烈情感沉淀为水晶般的文字结晶体"。这种"以丽景写哀情"的手法,正是晚唐温庭筠词派的先声,在精微物象中寄托着人类永恒的孤独况味。

点评

十月乐辞评析

李贺《十二月乐辞·十月》以鬼斧神工之笔勾勒深闺寒夜,其冷艳奇峭处,令历代评家击节。试看"玉壶银箭稍难倾"一句——

**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云:"'玉壶银箭'指更漏,而曰'稍难倾',状夜长如岁之感。'釭花夜笑'四字尤奇,灯花爆裂本无声,偏以'笑'字拟其态,更著'凝幽明'三字,则幽冥之境顿开。"

"碎霜斜舞上罗幕"句,**叶葱奇《李贺诗集》**评曰:"霜本静止,却言'斜舞';罗幕本轻柔,偏承碎霜。此等矛盾修辞,正是长吉'虚荒诞幻'之本色。末句'长眉对月斗弯环',以女子黛眉与月争辉,较之'镜中黛色与月争'(温庭筠句)更见奇崛。"

**钱钟书《谈艺录》**独赏其通感妙用:"'烛笼两行照飞阁'是视觉,'金凤刺衣著体寒'转触觉,而'珠帷怨卧不成眠'直写听觉中之怨气。五官互济,如冷焰灼人。"

清人**黎简《李长吉集评》**总论此篇:"十月诗不写草木摇落而写深闺孤寒,'金凤刺衣'之'刺'字锋利如针,'长眉斗月'之'斗'字险劲如戟。贺诗如冰刀剔骨,偏在痛处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