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正月

2025年07月05日

上楼迎春新春归,暗黄著柳宫漏迟。薄薄淡霭弄野姿,
寒绿幽泥生短丝。锦床晓卧玉肌冷,露脸未开对朝暝。
官街柳带不堪折,早晚菖蒲胜绾结。

李贺

译文

上楼迎春新春归
登上楼阁迎接春天,新春已然归来
暗黄著柳宫漏迟
柳枝初现暗黄,宫中的更漏声缓慢
薄薄淡霭弄野姿
淡淡的薄雾轻抚着原野的姿态
寒绿幽泥生短丝
寒冷的绿意在幽暗的泥土中生出细短的嫩芽
锦床晓卧玉肌冷
清晨躺在锦绣的床上,肌肤如玉般感到寒冷
露脸未开对朝暝
晨露未干,天色将明未明
官街柳带不堪折
官道旁的柳枝柔弱得不堪攀折
早晚菖蒲胜绾结
早晚之间,菖蒲的叶子比绾结还要美丽

词语注释

宫漏:古代宫中计时用的漏壶
淡霭(ǎi):淡淡的雾气
幽泥:幽暗的泥土
朝暝(zhāo míng):黎明时分,天色将明未明
绾(wǎn)结:盘绕成结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正月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中唐时期,李贺所作《十二月乐辞》组诗以月令为序,正月篇开篇即展现宫廷迎春的独特视角。元和年间(806-820)的社会氛围中,朝廷对节令仪轨尤为重视,《新唐书·礼乐志》载"立春之日,皇帝率百官迎春于东郊",这种仪式感渗透在诗句"上楼迎春新春归"的起笔中。

艺术特征

  1. 色彩修辞学
    "暗黄著柳"与"寒绿幽泥"形成冷暖色调的碰撞,暗合《考工记》"青与白相次,赤与黑相次"的传统配色理念。唐代织物色谱记载中的"柳黄"(见《唐六典》),在此转化为时序的视觉符号。

  2. 时间意象
    "宫漏迟"折射唐代计时文化,《古今事物考》载"夜漏未尽,刻漏称迟",诗人以铜壶滴漏的迟缓暗示冬春交替的粘稠感。

  3. 物候书写
    "生短丝"化用《礼记·月令》"孟春之月,蛰虫始振"的记载,将官方月令文书转化为"幽泥"中萌发的纤弱意象。

社会风俗映射

  • "锦床晓卧"反映唐代贵族"春帐晨兴"的起居习俗,《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贵家,每至元日,造金鸡帐"
  • "官街柳带"暗指折柳赠别的唐代风俗,《三辅黄图》记"灞桥折柳"传统,此处"不堪折"的反写暗示战乱后的萧条景象
  • "菖蒲胜绾结"呼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胜"的岁时传统

诗人心境折射

在元和八年(813)李贺辞官归昌谷的背景下,诗中"露脸未开对朝暝"的朦胧意象,与诗人《开愁歌》"我当二十不得意"的郁结形成互文,将个人际遇融入节令观察之中。

赏析

初读此诗,便觉一幅早春工笔画卷徐徐展开。李贺以"暗黄著柳"四字起笔,将春之萌动凝于柳梢一点鹅黄,与王维"柳条疏弱未全青"异曲同工,却更显幽微。那"宫漏迟"三字尤妙,既写春昼渐长,又暗喻深宫女子的怅惘,时空双重意蕴在此交织。

诗中意象群极具层次:远处薄霭轻笼原野如纱,近处寒泥中短丝初现,恰似苏轼评李贺诗所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那"锦床晓卧玉肌冷"的闺阁场景,与室外春色形成微妙对峙,令人想起叶嘉莹指出的"李贺善用温度反差表现生命悸动"。晨露未晞的花苞与官街柔柳,皆成不可轻折的早春隐喻。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以"不堪折"道尽珍重之意,又以菖蒲"胜绾结"暗藏期许。钱钟书《谈艺录》曾言李贺"好取金石硬性物作比喻",此处却以柔韧水草作结,正是对春之韧性的绝妙诠释。全诗在"迎春"与"待春"间往复,正如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所析:"李贺笔下的春天总在将到未到之际,最得朦胧怅惘之趣。"

末句"早晚菖蒲胜绾结"尤见匠心,既呼应首句"新春归"的期盼,又以水草绾结喻时光缠绕。这种以微小物象承载宏大时空的手法,恰如缪钺《诗词散论》所赞:"长吉体物入微,能于芥子中现须弥。"全诗如一组蒙太奇镜头,将宫阙、闺阁、街衢、野径的春讯串联,最终凝结成水晶瓶里的一枝早春。

点评

东风解冻之月,李长吉以七言乐府绘长安正月,其笔锋如绣娘金针,既刺破残冬薄纱,又缀出新春珠络。王琦于《李长吉歌诗汇解》叹曰:"'暗黄著柳'四字,摄尽腊尽春回之魂。宫漏非迟,诗人之心已先觉草木萌动耳。"

"薄薄淡霭弄野姿"句,叶葱奇《李贺诗集》评注云:"此'弄'字最是奇绝,将天地灵气化作稚子顽态,与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异曲同工,俱得造化小儿真趣。"寒绿幽泥间抽发的短丝,被钱钟书《谈艺录》喻为"李贺特有的纤秾笔法,似工笔又似写意,于显微镜下观天地,却见洪荒初辟气象"。

末联"官街柳带"之喻,董乃斌《李贺诗的世界》解道:"柳不可折而盼菖蒲,此非实写物候,乃以草木荣枯喻情思辗转。贺诗惯用时空错位法,使期待本身成为比春色更鲜活的意象。"方扶南《方批李长吉诗集》更直言:"十二首《十二月乐辞》中,正月篇最得乐府神髓,看似赋景,实乃谱曲,读之如闻唐时坊间迎春鼓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