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正月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中唐时期,李贺所作《十二月乐辞》组诗以月令为序,正月篇开篇即展现宫廷迎春的独特视角。元和年间(806-820)的社会氛围中,朝廷对节令仪轨尤为重视,《新唐书·礼乐志》载"立春之日,皇帝率百官迎春于东郊",这种仪式感渗透在诗句"上楼迎春新春归"的起笔中。
艺术特征
-
色彩修辞学
"暗黄著柳"与"寒绿幽泥"形成冷暖色调的碰撞,暗合《考工记》"青与白相次,赤与黑相次"的传统配色理念。唐代织物色谱记载中的"柳黄"(见《唐六典》),在此转化为时序的视觉符号。 -
时间意象
"宫漏迟"折射唐代计时文化,《古今事物考》载"夜漏未尽,刻漏称迟",诗人以铜壶滴漏的迟缓暗示冬春交替的粘稠感。 -
物候书写
"生短丝"化用《礼记·月令》"孟春之月,蛰虫始振"的记载,将官方月令文书转化为"幽泥"中萌发的纤弱意象。
社会风俗映射
- "锦床晓卧"反映唐代贵族"春帐晨兴"的起居习俗,《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贵家,每至元日,造金鸡帐"
- "官街柳带"暗指折柳赠别的唐代风俗,《三辅黄图》记"灞桥折柳"传统,此处"不堪折"的反写暗示战乱后的萧条景象
- "菖蒲胜绾结"呼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胜"的岁时传统
诗人心境折射
在元和八年(813)李贺辞官归昌谷的背景下,诗中"露脸未开对朝暝"的朦胧意象,与诗人《开愁歌》"我当二十不得意"的郁结形成互文,将个人际遇融入节令观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