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艾如张

2025年07月05日

锦襜褕,绣裆襦。
强饮啄,哺尔雏。
陇东卧穟满风雨,莫信笼媒陇西去。
齐人织网如素空,张在野田平碧中。
网丝漠漠无形影,误尔触之伤首红。
艾叶绿花谁剪刻?中有祸机不可测!

李贺

译文

锦襜褕,绣裆襦。
华美的短衣,绣花的围裙。
强饮啄,哺尔雏。
勉强吃喝,喂养你的幼雏。
陇东卧穟满风雨,莫信笼媒陇西去。
陇东的庄稼在风雨中倒伏,别信那笼中媒鸟引你去陇西。
齐人织网如素空,张在野田平碧中。
齐人织的网透明如无物,张设在田野碧绿之中。
网丝漠漠无形影,误尔触之伤首红。
网丝稀疏无影无形,误触它只会让你头破血流。
艾叶绿花谁剪刻?中有祸机不可测!
艾叶绿花是谁剪裁?其中暗藏的祸患难以预料!

词语注释

襜褕(chān yú): 古代一种短衣。
裆襦(dāng rú): 围裙。
穟(suì): 禾穗,庄稼。
笼媒: 笼中用作诱饵的鸟。

创作背景

诗词《艾如张》创作背景考略

一、乐府渊源与时代烙印

此诗属汉乐府旧题,本为铙歌十八曲之一。"艾如张"三字古奥难解,或为"刈穰张"之讹传,暗含收割时张网捕鸟之意。李贺此作既承古乐府遗韵,更注入中唐特有的危殆之感——彼时藩镇割据如罗网密布,朝堂党争若无形丝线,诗人以精工织锦之笔,勾勒出一幅血色寓言。

二、元和年间的隐喻书写

考其创作时间,当在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此时虽号称"元和中兴",实则危机四伏:

  • "齐人织网如素空":暗指河北藩镇(魏博、成德等)表面臣服,实则广布爪牙
  • "陇东卧穟满风雨":隐喻关陇地区民生凋敝,大旱连年(据《新唐书·五行志》载,元和四年"南方旱饥")
  • "笼媒"之喻:讽刺朝廷以怀柔政策笼络藩镇,终酿祸患(如元和七年,魏博田季安卒,其妻元氏擅立怀谏为留后)

三、诗家鬼才的视觉重构

李贺以三组惊心动魄的意象群构建警示世界:

  1. 华美陷阱
    "锦襜褕,绣裆襦"的艳丽羽衣,恰似藩镇进奏院的金碧辉煌;"艾叶绿花"的精致剪刻,暗合节度使府邸的雕梁画栋。这种以锦绣写杀机的笔法,令人想起《秦宫诗》中"内屋深屏生色画"的腐化场景。

  2. 无形杀阵
    "网丝漠漠无形影"直指宦官掌控的神策军密探体系(据《通鉴》载,元和时"五坊小儿"横行街市),与柳宗元《捕蛇者说》"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形成互文。

  3. 血色警示
    末句"中有祸机不可测"如裂帛之声,呼应《资治通鉴》所载元和十年"盗杀武元衡,击裴度伤首"的朝堂惨案。诗人早年在长安任奉礼郎时,必亲闻此等骇事。

四、诗史互证下的深层意蕴

此诗实为双重寓言:

  • 表层写鸟雀遭罗网,暗合《孟子·告子上》"不见诸侯若将浼焉"的士人戒惧
  • 深层喻示文人处境,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所述"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的险恶

那"伤首红"的凄艳,恰是永贞革新失败后(805年),刘禹锡、柳宗元等被贬的鲜血投影。李贺以二十一岁之龄(约元和五年),竟能洞察如此深邃的政治天机,无怪乎王夫之《唐诗评选》叹其"真与供奉(李白)为敌"。

赏析

这首乐府诗以精妙的隐喻和鲜明的意象,构建了一幅危机四伏的世相图。开篇"锦襜褕,绣裆襦"的华美服饰描写,实为诱捕鸟雀的伪装道具,王琦在《李长吉歌诗汇解》中指出:"此比人以利禄诱禽鸟,犹之以锦绣蒙罗网也",道破了表面繁华下的致命陷阱。

诗中"陇东卧穟"与"陇西笼媒"形成空间对照,陈弘治《李长吉歌诗校释》特别强调"风雨"意象的象征性:"既暗示自然环境的险恶,又隐喻人世间的风波险恶"。而"齐人织网如素空"的描写,被叶葱奇《李贺诗集注》评为"最得诡奇之妙",那看似透明的罗网恰似世间无形的阴谋,与"网丝漠漠无形影"共同构成令人窒息的生存困境。

末句"艾叶绿花谁剪刻"的诘问尤为警策。钱仲联《李贺年谱会笺》解析道:"艾叶本可驱邪,此处反成杀机,正见世事颠倒之悲"。这种祸福相倚的哲学思考,使诗歌超越简单讽喻,上升为对命运无常的深刻叩问。全诗通过"雏鸟-罗网"的意象群,将诗人对中唐险恶政局的忧惧,转化为具有永恒警示意义的艺术表达。

点评

此诗以精工绮丽之笔,写尽世路险巇之态。元人郝天挺评曰:"'锦襜褕,绣裆襦'六字,已画尽华美外饰下的危机四伏,李长吉真乃镂冰雕琼之手。"清人王琦更于《李长吉歌诗汇解》中赞叹:"'网丝漠漠无形影'七字,写尽世间陷阱之可怖,较之'天网恢恢'更觉森然肌冷。"

诗中"艾叶绿花谁剪刻"一问,尤显惊心动魄。近人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拈出此句:"贺以艾叶拟网眼,绿花状网纹,而'剪刻'二字直将杀机赋形,较之温飞卿'网丝惹刃'更见工巧。所谓'中有祸机不可测',非独诫鸟,实乃警世之黄钟大吕也。"

至若"陇东卧穟满风雨"与"莫信笼媒陇西去"之转捩,明人徐渭谓之:"如观吴道子地狱变相图,前幅金碧山水,忽转作剑树刀山。"清人方扶南更以画理喻之:"前半设色秾丽如李思训,后半墨气萧森似范宽,一诗而具两般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