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卷过长安城的暮色,檐角铁马在寒云下叮当作响。开元二十五年冬,储光羲与右庶子韦氏门下众文士雅集于宅邸,檐外落木萧萧,室内红炉正炽。诗人执笔凝望案上"节"字诗题,忽听得韦宅老仆正用铜著拨动炭火,那清脆声响与《白雪》琴音交织,恍若穿越了时空——此情此景,恰似当年陈蕃为徐稚特设悬榻,又似李膺门下"登龙门"的士林盛况。
砚中墨汁渐渐凝滞,如同诗人胸中翻涌的思绪。他想起三日前经过城南废宅时,看见阶前残菊犹抱枯枝,倔强如执戟的戍卒。此刻窗外暮雪初降,雪花扑打在窗棂上的节奏,竟与二十年前在终南山听过的《幽兰》节拍暗合。右庶子新得的焦尾琴正奏到泛音段落,七根丝弦震颤着,将嵇康临刑前"《广陵散》于今绝矣"的典故震落于雪地。
侍童添酒时衣袖带翻烛台,刹那光明摇曳中,诗人忽然懂得这个"节"字要写什么。他看见韦右庶子案头《汉书》翻在《陈遵传》的"投辖"典故处,又瞥见墙角药笼中露出的当归——这味可治寒症却寓意"当返"的药材,正与今夜这场注定要散去的雅集形成微妙互文。笔锋落下时,他听见自己的心跳与更鼓同频,那是大唐盛世里文人骨血中永不冷却的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