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08年-公元658年
杜正伦是唐朝初期大臣,相州洹水(今河北省魏县)人,隋朝内史舍人杜之松的侄子。他出身于洹水杜氏,聪明好学,擅长文辞。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通过科举考试,被唐太宗李世民任命为兵部员外郎,后累迁至中书侍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杜正伦进拜黄门侍郎、同三品,封襄阳县公,后因罪流放驩州,不久授任交州都督,在任上去世。
大业四年(608年)的春三月,洹水南岸的柳色正新,杜氏祖宅的檐角垂着去年燕巢未化的残雪。是夜,天官监奏称"文昌星明灭不定,似有文曲临凡之兆",而《旧唐书·杜正伦传》载其"相州洹水人,隋世举秀才",这"隋世"二字,便始于此年微寒的黎明。
据《元和姓纂》考,洹水杜氏乃汉御史大夫杜延年之后,此时虽家道中落,仍存"诗礼传家"之风。《贞观政要》提及杜正伦少时"聪敏博学",想来襁褓中已显异禀。其兄杜正玄于大业二年(606年)刚以"射策甲科"震动洛阳,而今新生儿啼哭穿透纸窗时,老仆正擦拭着御赐给杜正玄的"进士及第"泥金帖。
《隋书·地理志》载洹水"俗尚儒学,多衣冠之绪",这年恰逢隋炀帝开永济渠,千帆过处,杜宅书房里的《汉书》注本尚带墨香。后世《唐才子传》称其"五岁能属文",或许这早慧的种子,已埋藏在春分日洹水暴涨的涛声里——那年《资治通鉴》记"河北诸郡蚕桑歉收",而杜氏祠堂新添的赤子,终将成为贞观年间"两度执掌中书"的凤凰池上客。
贞观元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正盛,新科进士杜正伦青袍缓带,手捧吏部告身穿过尚书省朱漆大门。《旧唐书》卷七十载其"聪敏有才学,尤善属文",此番以"明经高第"入仕,实乃太宗"贞观之治"开科取士的典范。
兵部衙署内,黄麻诏书徐徐展开:"敕新及第进士杜正伦,器识恢弘,文藻秀出,可授兵部员外郎,从六品上。"《唐会要》卷七十四记太宗语:"朕今专以德行学识取士,正伦者,真吾'禁中颇牧'也。"员外郎虽非显职,然掌武官铨选,实为要冲。时人刘餗《隋唐嘉话》称:"杜郎中日值弘文馆,夜宿玄武门,常以《孙子》注疏呈御,太宗亲题'运筹帷幄'四字赐之。"
其赴任当日,恰逢太宗亲临兵部校阅。《贞观政要》卷七载帝问:"卿以文士掌武选,何以服众?"正伦顿首答:"臣闻管子言'礼义生于富足',今陛下偃武修文,正需通晓六艺者典戎事。"太宗拊掌称善,遂命其参修《氏族志》。宋敏求《长安志》卷七记兵部东廊犹存其手植紫藤,时人谓之"学士藤",盖纪其以文翰入枢要之迹。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特书:"贞观元年三月,擢进士杜正伦为兵部员外郎。"司马光附论曰:"太宗用人不拘常格,故布衣可致卿相。"正伦后来官至中书侍郎,然其"释褐"之始,实肇基于此。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记其案头常置《汉书》《孙子》,每批阅武官考课,必引经据典,时称"杜兵部判事如注礼"。
永徽七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缀满枝头时,一道敕书打破了尚书省值房的寂静。杜正伦捧着黄麻诏书,但见"门下:尚书兼太子左庶子杜正伦,器宇冲邈,风鉴弘远……可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字在日光下灼灼生辉。《唐会要》卷五十一载此事云:"显庆元年(即永徽七年)正月,以太子左庶子杜正伦为黄门侍郎、同三品",时值改元之际,高宗与武后正着力构建新的朝堂格局。
紫宸殿前,杜正伦着紫色圆领袍跪受册封,腰间金鱼袋随动作轻响。据《旧唐书·职官志》载,黄门侍郎"掌贰侍中之职,凡政之弛张,事之与夺皆参议焉",而同三品衔更使其得预宰相之列。当侍中韩瑗将银青光禄大夫的告身递来时,杜正伦望见殿角铜雀在风中微颤,恍若十年前太宗赐他"朕行天下,未尝见如此人"评价时的景象。
封爵襄阳县公的典礼尤为隆重。《通典·职官典》记载:"唐制,国公食邑三千户,郡公二千户,县公千五百户"。襄阳乃山南道要冲,《新唐书·地理志》称其"土贡金、漆",杜正伦的食邑实封当在三百户左右。中书舍人宣读诏书时特别强调"以参豫机密,匡弼朕躬",这与《资治通鉴》卷二〇〇所述"时上方欲有所为,多令正伦参议"的记载相印证。
在政事堂首次议事那日,杜正伦的象牙笏板新刻"同三品"字样。他奏议废除"隔日受朝"旧制时,引《尚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为据,《唐会要》卷二十四记此事:"显庆元年二月,黄门侍郎杜正伦奏请每日受朝,诏从之"。其奏疏墨迹未干,已有门下录事疾步送往含元殿批朱。
暮春三月,杜正伦于新昌坊宅邸设宴。宾客见正堂悬着贞观年间太宗亲赐"忠谠"二字,屏风上却新添高宗御笔"襄阳县公"四字。《全唐文》卷一五二收录其谢表云:"臣以琐质,谬膺殊宠,虽竭驽钝,岂酬鸿造",字里行间仍可见当年谏议大夫的风骨。酒过三巡时,侍御史来济举盏叹道:"杜公今日方得展布经纶矣",此语竟成谶言——次年他便因谏立武后事遭贬,然此乃后话。
显庆三年(658年)的暮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一道敕令打破了杜正伦的平静。这位曾以"清心寡欲,贞观之治"著称的宰相,因"与李义府争讼"获罪,《旧唐书》卷七十记载:"正伦左迁横州刺史,寻配流驩州"。驩州,这个位于安南都护府最南端的瘴疠之地,成了他政治生命的终点。
流徙途中,杜正伦的轿马穿越秦岭栈道时,崖壁上还留着贞观年间他随驾南巡的题刻。《资治通鉴》卷二百称其"行至蓝田,诏追还,授交州都督"。这个戏剧性的转折背后,实则是高宗对老臣的最后怜悯。交州都督府衙门的檐角还悬着武德年间的铜铃,杜正伦在此主政期间,《安南志略》卷九记载他"修葺城郭,安抚夷獠",将中原的农耕之法教于当地百姓。
龙朔二年(662年)的雨季来得格外早,交趾城外的红河泛滥成灾。据《唐会要》卷七十五载,杜正伦"亲率吏民筑堤",却在劳顿中染上瘴气。《新唐书》本传以"卒于官"三字作结,而越南史书《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四却详细记载了当地民众"立祠祭祀"的情形。他临终前写下的《临终自叙》,被张鷟《朝野佥载》评为"词理恳切,读者伤之",可惜全文已散佚于历史的烟尘中。
当讣闻传至长安,高宗"废朝一日"(《册府元龟》卷三百十九),这个曾被魏征誉为"忠谠"的老臣,最终长眠在异乡的红土之下。安南都护府后来的文牍中,仍常见引用他制定的《交州条制》,这是他在生命最后时光里,用毕生政治智慧写就的绝唱。
608年-665年
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人 。唐朝宰相、诗人,才女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早年因聪慧善文而得到重用,他的诗歌多应制奉和之作,其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形成了“上官体”,对唐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后因得罪武则天,被诬陷谋反,下狱处死。
610年-662年
来济出身于南阳来氏,是隋朝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之子。他幼遭家难,流离艰险,后应进士举,累转通事舍人。显庆二年(657年),来济与许敬宗、李义府等共同辅政,累拜中书令,封南阳县侯。因反对武则天被外放为庭州刺史。龙朔二年(662年),突厥入寇,来济奋力拒战,战死在阵中,时年53岁。
614年-666年
李义府出身于瀛州饶阳(今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是唐朝宰相、诗人。其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李义府以文辞为唐太宗所赏识,起家门下省典仪,累迁监察御史、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唐高宗时,他因迎合帝后旨意,建议废王立武,被拜为宰相,授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广平县男,后又进爵为侯。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因病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便让李义府与苏定方、许敬宗等人处理朝廷政务。然而李义府专以卖官为事,后因罪流放巂州,乾封元年(666年)卒于流放地。
601年-649年
即文德皇后长孙氏,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她生性节俭,喜爱读书,言行举止皆符合礼仪规范。辅佐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常为李世民提供有益的建议,在李世民与大臣之间起到调和作用,深受李世民敬重,对唐朝初期的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601年-648年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今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人 。唐朝初期宰相。马周出身寒微,勤奋好学,精通《诗》《书》。起初在博州担任助教,因得不到礼遇,遂弃官西游长安,寄居于中郎将常何家中。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常何不通文墨,马周代其上疏,所论二十余事,皆切中时弊,太宗大为赞赏,寻问得是马周所写,遂招其入宫,交谈后对其才学更为赏识,不久即授监察御史。此后马周步步高升,历任给事中、中书舍人、谏议大夫、中书侍郎、中书令等职,深得太宗倚重。他敢于直言进谏,为贞观年间的政治改良乃至“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601年-673年
阎立本是唐代著名画家兼工程学家。他出身贵族,擅长人物画,其绘画线条刚劲有力,色彩古雅沉着,人物神态刻画细致入微,对后世绘画发展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多以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研究唐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同时,他在工程建筑方面也颇有造诣,曾担任将作大匠等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