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麦行

2025年07月05日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杜甫

译文

大麦干枯小麦黄
大麦已经干枯,小麦也黄了
妇女行泣夫走藏
妇女们边走边哭,男人们四处躲藏
东至集壁西梁洋
东到集壁,西至梁洋
问谁腰镰胡与羌
问是谁腰间别着镰刀,是胡人还是羌人
岂无蜀兵三千人
难道没有三千蜀兵
部领辛苦江山长
带领他们辛苦跋涉,江山路远
安得如鸟有羽翅
怎能像鸟儿一样有翅膀
托身白云还故乡
乘着白云飞回故乡

词语注释

集壁: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梁洋: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胡与羌:古代少数民族,胡指北方游牧民族,羌指西部羌族
腰镰:腰间别着镰刀,指收割庄稼的农民

创作背景

天宝十二载(753年)秋,陇右大地麦浪翻金时,杜甫的《大麦行》于烽燧狼烟中孕生。是岁,吐蕃铁骑正踏破洮河流域,诗人以枯黄麦穗为眼,窥见盛唐帷幕后的疮痍——"大麦干枯小麦黄"非农事咏叹,实乃陇西走廊被掠夺的隐喻。史载吐蕃连年寇边,"妇女行泣夫走藏"七字,竟与《旧唐书·吐蕃传》"虏掠丁壮,刈禾稼"的记载形成诗史互证。

当诗人凝视"腰镰胡与羌"的异族身影时,笔锋陡转如剑,直指朝廷边防之弊。《资治通鉴》载当时"陇右兵精甲天下",然"蜀兵三千人"疲于奔命,与杜诗"部领辛苦江山长"形成残酷对照。那"如鸟有羽翅"的痴想,非独流民之愿,更是诗人对开元盛世的追忆。此诗实为安史之乱前夜的谶语,在麦芒与剑光之间,盛唐的麦香终将湮没于战火焦土。

赏析

这首诗以朴素如农谚的语言,勾勒出战乱年代农事荒芜的凄凉图景。开篇"大麦干枯小麦黄"二句,钱谦益在《钱注杜诗》中评点道:"起句如《豳风》之体,而沉痛过之",农作物的枯黄本应预示丰收,却因"胡与羌"的劫掠成为悲剧的序幕。吴瞻泰《杜诗提要》特别指出"妇女行泣夫走藏"中"藏"字的精警:"一'藏'字写尽丁壮畏怯之态,与《石壕吏》中'老翁逾墙走'同一机杼"。

诗中地理意象的铺陈极具张力,"东至集壁西梁洋"的广阔空间里,仇兆鳌《杜诗详注》认为:"东西千里,皆被侵扰,见寇掠之广也"。而"腰镰"意象尤为沉痛,浦起龙《读杜心解》解析道:"本我之农器,今操于胡羌之手,不待直写焚烧,而禾稼之尽刈可知"。

后四句转入戍卒视角,"蜀兵三千人"的疲于奔命,与王嗣奭《杜臆》所言"兵非不多,将非不勇,而疆域辽阔,顾此失彼"形成呼应。末二句"托身白云还故乡"的飞鸟意象,陈贻焮在《杜甫评传》中阐释为:"将戍卒思归之情物化为具有羽翼的飞鸟,这种超现实的想象反而更真实地反映了征夫内心的绝望"。

全诗在农事与战事的双重叙事中,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认为体现了"以小见大"的史诗笔法:"从麦田的局部特写延伸到江山全局,最终升华为所有离乱者对和平的永恒渴望"。这种情感张力,恰如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所总结的:"在杜甫笔下,一粒干枯的麦穗里,藏着整个时代的眼泪。"

点评

此诗沉郁顿挫,字字血泪,真得《国风》哀而不怨之旨。王嗣奭《杜臆》评曰:"《大麦行》即《大雅》'大田'之遗意,而变雅为风,刺时闵乱,悲天悯人之思,溢于楮墨之外。"

"大麦干枯小麦黄"一句,东坡尝叹其"以寻常农事入题,而饥馑流离之状自见",看似平实之笔,实开后来白香山新乐府法门。金圣叹《杜诗解》尤赏"妇女行泣夫走藏"七字,谓其"画出离乱人图卷,老杜独能以哭声为笔墨"。

至若"腰镰胡与羌"之问,钱谦益《钱注杜诗》点出:"非问镰客,实诘苍天。羌胡掠麦而官兵不能制,此少陵所谓'被驱不异犬与鸡'之深悲也。"浦起龙《读杜心解》更言末联"托身白云"之想:"非遁世语,乃椎心语。子美一生稷契志,到此化作无可奈何之哀鸣,遂开李义山'却羡卞和双刖足'之先声。"

杨伦《杜诗镜铨》总评此诗:"以乐府体行讽喻事,上承汉魏,下启元白。羌胡掠麦一节,直是《兵车行》姊妹篇,而沉痛过之。"今观其语浅情深,确乎如朱鹤龄所言:"杜陵野老吞声哭,不在江头在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