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二载(753年)秋,陇右大地麦浪翻金时,杜甫的《大麦行》于烽燧狼烟中孕生。是岁,吐蕃铁骑正踏破洮河流域,诗人以枯黄麦穗为眼,窥见盛唐帷幕后的疮痍——"大麦干枯小麦黄"非农事咏叹,实乃陇西走廊被掠夺的隐喻。史载吐蕃连年寇边,"妇女行泣夫走藏"七字,竟与《旧唐书·吐蕃传》"虏掠丁壮,刈禾稼"的记载形成诗史互证。
当诗人凝视"腰镰胡与羌"的异族身影时,笔锋陡转如剑,直指朝廷边防之弊。《资治通鉴》载当时"陇右兵精甲天下",然"蜀兵三千人"疲于奔命,与杜诗"部领辛苦江山长"形成残酷对照。那"如鸟有羽翅"的痴想,非独流民之愿,更是诗人对开元盛世的追忆。此诗实为安史之乱前夜的谶语,在麦芒与剑光之间,盛唐的麦香终将湮没于战火焦土。